《鹿柴》唐·王维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阅读理解

1.苏轼评论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试结合本诗作简要的分析。
​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但不见人中感受到有人的活动,同时“空山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
2.本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什么,试作简要的分析。
​本诗的艺术手法是反衬,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是“幽寂”,前两句,诗人写山中“不见人”,山只是一座“空”山,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同样,后两句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但他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的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
​3.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4.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说说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动”与“静”上的关系。
​前两句“静中有动”:空山寂寂,不见人影,却有说话声回荡;后两句“动中有静”,描写光影流动,又充满寂静的感觉。)

​5.下面诗句中的哪一句与这首诗的已经不同?( C )

A.“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鸣涧》)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D.“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题画》)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B. 第一句先侧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C. 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D. 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解析: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7. 这首写景诗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

​8.
王维这首写景小诗,一直广泛流传,妇孺皆知,但是诗中一、二两句既说“不见人”,又说“但闻人语响”,是否矛盾?请赏析这种表现手法。

9.诗歌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

答:①这两个“空”字表现的意境不同。②“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暗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 《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

(0)

相关推荐

  • 苑祝标(签约作家)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唐代王维《鹿柴》赏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唐代王维<鹿柴>赏析 作者:苑祝标(签约作家)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这首五言绝句,是唐代王 ...

  • 古诗沿革赏唐王维《鹿柴》诗

    古诗沿革赏唐王维<鹿柴>诗 一君木子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评析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是一首古五言绝句. 此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

  • 何绍基行草书唐王维五律诗三首

    何绍基:1799年生,1873年逝世,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清代诗人.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晚号猿叟(一作蝯叟).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历充广东乡试考官.提督,视学浙 ...

  • 行草书唐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墨缘书

  • (25)[转载]194、[唐]王维《鸟鸣涧》《晚春归思》《不遇咏》等春季诗作13首

    原文地址:194.[唐]王维<鸟鸣涧><晚春归思><不遇咏>等春季诗作13首作者: [唐]王维<鸟鸣涧><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

  • 《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唐·王维

    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中岁:中年.  好(hào):喜好.    道:这里指佛 ...

  • 唐 王维《相思》今韵

    唐 王维<相思>今韵 一君木子 相思 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创作的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五言绝句. ...

  • 221唐 王维《相思》赏析

    221唐 王维<相思>赏析 一君木子 相思   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创作的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五 ...

  • 唐 王维《竹里馆》今韵

    唐 王维<竹里馆>今韵 一君木子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

  • 219唐 王维《竹里馆》赏析

    唐 王维<竹里馆>赏析 一君木子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评析 这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