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 太阴病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辩太阴病脉证并治20210303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0210303 ♥7碟♥<肝,心,脾,肺,肾.★病太阳→阳明热症胃,大肠,小肠,→三焦少阳→太阴脾肺{思忧}阴之初→少阴心肾阴之中→厥阴肝,阴之尽,阳回头,会看见热证. ...

  • 伤寒论太阴篇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

    伤寒论太阴篇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胡希恕注:太阴病,即指腹痛自下利为证言,但脉浮为病在表,此亦表里合病之属,故宜桂枝汤以发汗. 胡希恕按: ...

  • 伤寒论之,太阴病篇

    愚悟岐黄 太阴病在伤寒论里面的篇幅不大,方子也很少.我打算一篇文章写完.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大家对太阴.少阴的看法并不一样,这仅仅代表本人的观点. 以前说过,人体的气 ...

  • 《伤寒论》太阴病篇学习摘要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太阴叫做始阴,少阴是阴之中,厥阴是阴之尽,阴的尽头,刚开始进到少阴,到了厥阴还没治好就危险了,中医就是想尽办法让三阴不受邪,刚开始都是太阴,开处方时,不管病进入少阴.厥阴,随时都顾 ...

  • 《伤寒论小结之四》太阴病篇总结,干货,赶紧收藏

    一.太阴病提纲: 原文<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结硬. 病机: 伤寒失治误治,外邪入阴的首站,为中焦阳气虚衰,脾胃机能减退,寒湿 ...

  • 伤寒论 六经篇

     一.太阳病提纲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经病发热寒,头项强疼风出汗,舌苔白薄兼恶风,脉缓需把桂枝选, 头身疼痛无汗喘,脉紧麻黄汤发汗. 2. 桂枝汤中桂芍甘,姜枣加入营卫安.麻 ...

  • 《伤寒六经求真》:第七编 太阴病篇 第二章 太阴病纲领

    今天 第七编:太阴病篇 第二章:太阴病纲领 1."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疼,--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此条为太阴病提纲,亦即太阴病的病理界说.提纲中证状的 ...

  • 《伤寒六经求真》第七编:太阴病篇 第三章:太阴病阳虚里寒病势

    郭生白 本能学堂 今天 第七编:太阴病篇 第三章:太阴病阳虚里寒病势 1."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本条冠以太阴病,即概括下利腹疼脉弱等证.但脉不弱而浮,然而&quo ...

  • 伤寒论太阴篇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

    伤寒论太阴篇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胡希恕注:本条前半见于阳明病篇,今只就 ...

  • 《易演伤寒论》独辟蹊径《伤寒论·厥阴篇》332条

    《易演伤寒论》独辟蹊径《伤寒论&#183;厥阴篇》33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