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

全文共1086字,阅读时间10分钟,五蕴---五种蒙蔽智慧的样式。

摘要:

1. 见修行证,一个都不能缺,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哪里停顿了,就是哪里的知、认识、行为不到家,自己产生了执着而障碍了。

2. 见修行证是不断地螺旋式上升;证了然后再反馈过来,圆满你的见。

3. 不能着在外境上,也不能着在内心上。

4. 五蕴,五个遮蔽的方式,你看看色法只占了一个,心法占了四个。所以心法对于我们内心的执着啊,心法细微的这种黏附,有意无意的这种滞碍,占了更大多数。

学人1:师父,其实像见修行证这四个,一个都不能缺的?

老师:那是啊!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哪里停顿了,就是哪里的知、认识、行为不到家,自己产生了执着而障碍了。执着见——那就在见上,不能修;执着修——那座上只讲究境界、觉受,那就行不开,功夫用不到实处;光是行的话——没有了义的智慧,就不能圆满,得不到圆满的果。见、修、行、证。

学人1:这四个也不是先后顺序,是同时的,是吧?

老师:一般来讲,很多的它是不断地螺旋式上升;见修行证,证了然后再反馈过来,圆满你的见;正反馈——通过见修行证然后再把你提升叫正反馈;负反馈嘛,是往下不断地堕落,干坏事,修习善法的话,会把你一直向上推动。

不能着在外境上,也不能着在内心上,这是般若所要提醒我们的;我们经常修行的话,他只注意到不着在外相上,“不着相、不着相”以为只不着于外境上;其实就是你刚才讲的落空啊,偏空啊,慢慢地消极啊!实际上也是着在心念上,法上;我们讲的法,佛法讲的法,就是指的有为法的精神现象层面,着在这个上面,这两者都会蒙蔽智慧。

你看我们讲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对吧?五个蕴,五个遮蔽的方式,你看看色法只占了一个,心法占了四个。所以心法对于我们内心的执着啊,心法细微的这种黏附,有意无意的这种滞碍,占了更大多数。

所以,我们色法,不着于色还显见、易懂,容易察觉。心法上的色、受,觉受;“哎呀!这个境界好”——着在受上了;想,“哎!这个观念蛮好的,色空不二,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着在这个思想、观念上了;行,不断地这种层出不穷的变化、推动,着在这个上面了;识,那是更形而上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稳稳定定不动的,着在这个上面了;抽象的,纯精神的存在——识!后面更细微。

你看五蕴,五种蒙蔽智慧的样式,它也不是外来的东西,因为我们会执着,它就会有五种轻、重、粗、细的层次和状态。色蕴是最粗的,不着相,而且多少能够看到那么一点影子、方法。受想行识,受,觉受。好多人就是过不了这个关,打座就是落在这个觉受里面,光明啊,轻安啊;过了觉受这关,过不了观念这一关,想蕴这一关,思想推理,也包含了推理、观念。“哎!这个观念很好”,“明明了了”,“非空非有”,这种观念落认知上面。

所有的观念都不要,任其自然,自然而然的就落在行蕴里面,是吧?他没有在这个整个变化中得到自在,行蕴;甚至连这个变化都不处理,寂然不动,还在识蕴里面。样样的破除了,才是般若。哈哈多全面!也很伟大的!还有好多的认识,修证甚至传统上告知的一些方法,里面都有些不全面的地方,要把它认识清了。

音频标题:2016年12月17日五蕴色心二障量变不能到质变无可打开方名打开

录入:景生2016.12.31

校对:崔春红2017.1.3

审核:胡海2017.5.01

复核:胡海2017.7.17

(0)

相关推荐

  • 一切自心生

    一切自心生,还由自心解.一切障碍纠结都来自于自我观念的束缚,不执即是解脱,不住即是通达. 真正善良的觉醒就是念念利他,做到念念利他才能真正的无我,无我的利他才是真善良. 你能做到一个念头利他,但做不到 ...

  • 显密见道和证悟之智慧

    堪布阿琼在十七岁时由于念诵了一遍<大般若经>,并因而对空性之义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当读到经典里面"以幻对幻起执着"等文句时,感觉一切显现均无实有,皆如梦似幻.那年的前半 ...

  • 从“悟”谈起

    成佛无佛本来佛. "悟"是禅门. -- 一念净心 悟,是东方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 一个字,尽显古人智慧.可遗憾的是,今人只知其用,却不明其理. 那今天这篇文章,就从 ...

  • 禅宗不度生与声闻不度生的区别

    我们经常看到禅师一个人清净自在,懒逸无为,不忙忙碌碌度众生.便会心生禅师所行是不是同于声闻阿罗汉人?禅师真的不度众生吗?禅师如何度众生?声闻人又是如何度众生?他们的境界有什么不同? 禅师所行是自证圣智 ...

  • 在生活中学会无语 冷静 让自己身心恬淡 !

    在生活中学会无语 冷静 让自己身心恬淡 !时间!时间向飞一般的流逝 !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 !超快 !似乎让人们有一种奔死的感觉!急吼吼的?却不知道内心在急什么?人们的表现言谈举止也打破了以往的彬彬有礼 ...

  • 你是否为“我”的五蕴而忙碌?

    你是不是为了"我"的五蕴-色.受.想.行.识而忙碌,被支使得团团转,却从没想过要停下来,好好观察一下,到底是谁在指挥我们? 自己的思想.大脑.心识究竟是什么? 想要房子.想要车子. ...

  • 【五蕴论讲记】80 “掉举”和“散乱”的差别

    还有一个就是掉举跟散乱."掉举","云何掉举?谓随忆念喜乐等事,心不寂静为性",过去的事情,高兴的事情,他心静不下来."应知忆念先所游戏欢笑等事,心不 ...

  • 解析五蕴与安住体性(4)

    解析五蕴与安住体性(4)   弟子D:师,心所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以所缘的方式显示的心念,或者属于以所缘的方式而显示的心念. 师:没听懂.所缘的特性引起心所的生起,所缘的体性引起心的生起. 弟子D:对,要 ...

  • 解析五蕴与安住体性(2)

    解析五蕴与安住体性(2)   弟子A:"行"主要是指心所嘛. 师:不管是心所还是这个心,都是通过意识来分别的,意识和心是一体的两个面.刚才说的,心和意识不是分开的,心和意识是一体的 ...

  • 解析五蕴与安住体性(1)

    解析五蕴与安住体性(1)   弟子B: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菩提心熏修仪轨>的. 师:这样的话,<菩提心熏修仪轨>的辅导员在这儿,让她来解释. 弟子B:感恩辅导员,我 ...

  • 佛教五蕴

    十八界十二处,于心境开合,各有不同.若详言心而略言境者,五蕴是也.观于凡夫一切心行,不出五蕴.蕴者旧译作阴,又作众.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皆云数多积集,显有为法之自性也.有为法之作用,无纯一 ...

  • 每日一禅:五蕴并不是真正的「我」

    五蕴每个生命的存在,无非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蕴为积集义,指相关事物的积聚组合. 色蕴:指有情的色身部分,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受蕴:指情感部分,如苦.乐.忧.喜.舍等感受:想蕴:指思维部分,如产生 ...

  • 什么是五蕴

    人体一切所有主要有两重,一个是名,一个是色,叫"见有名色".我们的肉体当中分为色蕴和无色蕴,色蕴为一,无色蕴为四--四无色蕴.为什么叫无色呀?就是说看不见摸不着,仅仅是一种感觉,叫 ...

  • 五蕴非我,我在哪?

    问:我教心理学,会让学生从行为.想法.感受来寻找"我".很多心理问题正是因为人们不知道这些.不能表达或被压抑了.如果五蕴也不是我,怎么解读关于自我的部分? 佛法讲无我,也讲假我,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