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头条】视频网站的数据里还暗藏着这些秘密?

不久前,腾讯视频官宣上线精彩指数查看功能。这个精彩指数是根据用户观看影片时拖拽、跳出等行为综合计算得出,指数越高视频越受观众欢迎。“该功能旨在让内容合作方对项目内容及观众有更加深度的认知,精细化的数据让内容合作方在内容优化上有所依托,同时还能大大加强对营销内容点的精准把控。”

与此同时,优酷也在今年3月份升级了开放平台数据服务,由优酷北斗星智库向合作方提供搜索指数分析、站内热度分析等内容。

其实,视频网站的数据一直以来为行业所关注,这些数据直接反映了影片的质量与受欢迎程度,并且对以后影片的拍摄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目前视频网站在开放数据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别,就让我们以优爱腾为例,分析一下各家数据开放的情况。

视频网站是否公开数据

背后都有“文章”

我们先从视频网站最直接的页面数据说起。在2018年爱奇艺从播放量指数改为内容热度后,2019年优酷也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同样以热度指数代替原有的播放量指标。时至今日,腾讯视频仍然采用播放量的方式。这种变化已经有了三年的时间,对于热度和播放量的计算,目前优爱腾并没有详细的计算方式,特别是热度的换算更是让人一头雾水。那么这个热度究竟靠不靠谱呢?

先说爱奇艺,爱奇艺除了热度还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数据——爱奇艺指数。(爱奇艺指数网址:http://index.iqiyi.com/?ivk_sa=bdw_1074)这个指数已经上线多年,外界对此可能并不熟悉。爱奇艺指数页面比较简洁,比如搜索《觉醒年代》就会出现近7天的热度曲线和奇搜指数(观众站内搜索该片的指数)、而且可以查询到30天、90天、半年和影片上线以来全部的两个指数(热度曲线和奇搜指数),比较直观反映了影片的播放热度趋势。

此外,还有两个分类就是“看点”和“舆情”。看点分为场景看点和明星看点,分别是“基于智能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分析识别视频每一帧画面的物体和空间来反映视频的特征”和“自动分析特定明星出场片段来反映角色出场比重”,这个功能对于影片拍摄质量和明星出镜给出了一个参考。

舆情则围绕“核心观点”展开,这个“核心观点”主要依托评论、弹幕、泡泡圈等数据,反映用户对于内容的态度和看法,并辅以走势图,从一个侧面显示影片的整体评价情况。

爱奇艺指数还可以添加多个影片进行以上数据的对比,特别是对于一些同类型的影片可以通过各自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对比。而且从宏观来看,也可以让从业者了解到哪些类型影片受观众喜欢和播放的规律性特征,对于影片制作有些较好的指导意义。

从爱奇艺指数中,我们可以察觉到,爱奇艺本站的热度应该具有比较严密的技术设计,其热度应该就是基于以上逻辑方案产生的。

与之相对的,优酷的热度就有所欠缺,比如优酷没有这方面公开的参考数据,也没有相关对于热度的解读公告,所以其热度是如何产生的是个谜。不过如前面提到的,优酷是为制作方提供了数据服务,只是片方可以看到,普通观众并无法获知。

通过优酷官宣的内容来看,热度是有指数分析、舆情分析、站内热度等几个部分组成。比如站内热度是由正片及周边的播放vv、互动等数据计算所得,指数分析由优酷站内搜索结果的曝光量指数化计算所得,与搜索结果页曝光UV趋势一致,合作方可以参考查看每日营销动作站内导流效果。并没有披露具体的播放量和站内搜索、互动等数据的换算方式。从这方面看,优酷更注重对于合作方的数据展示,对于外界还是采取比较保守的方式。

最后说下腾讯视频,采用的是播放量数据,其播放量的计算是打开播放页面的次数或者观看的时长,与其他基本没有太大关联,有时候同一部剧的播放量数据相差很大。

那么这些视频网站为什么采用不同的数据公开方式呢?这都与其优势相关。爱奇艺影片的质量优势使其常与爆款挂钩(比如迷雾剧场),用单品爆款博最大流量,吸引更多会员去观看爆款影片。优酷更多的是陈列思维,让各种类型的剧都有露出,吸引不同类型的用户,都是规避对比或是竞争的一种方式。

刷量不息,斗争不止

行政干预正是时候

爱奇艺、优酷等采取现有热度的方式,是为了杜绝刷量这个困扰行业的痼疾。早在2018年爱奇艺就起诉刷量公司,并赢得了官司获赔50万。而在今年4月,爱奇艺与北京数字简史科技有限公司等不正当竞争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公开:二被告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为第三方提供针对原告爱奇艺网站视频刷量、爱奇艺号用户粉丝刷量服务,制造虚假的视频内容访问量和用户粉丝,被判赔62.5万元。

从以上的案例来看,刷量这个灰色产业并没有因为采用热度的计算方式而销声匿迹,其行为更加隐秘,可以说刷量伴随视频网站技术措施的升级也在升级,已经到了必须由政府主管部门介入、并采取有效手段来进行监管的时刻了。

在之前,相关政府部门也做过一些用行政手段干预的尝试。比如在2016年有关部门在网上公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开展网络视听节目点击量情况专项调研,梳理传播效果评价数据调查发布及使用情况。有关部门重新修订发布的《广播电视行业统计管理规定》已于2020年5月5日起正式施行。翻阅《规定》的条款,其中明确指出了”所称广播电视行业各单位,是指从事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相关业务活动的各类法人单位“。

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电视剧收视率还是网站的播出数据都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之下。而在第九条中指出了“组织建立、管理全国广播电视统计信息系统(含大数据统计信息系统),建立完善全国广播电视统计信息数据库”的工作要求。并将“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干扰、破坏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的收视收听率(点击率)统计工作,不得制造虚假的收视收听率(点击率)”作为单独的一条写入了规定里。这可以看做政府部门重拳出击数据造假、下力气治理沉疴顽疾的决心。

不过《规定》对于造假等行为只宽泛地进行了“违反本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处理”的表述,而且主要是针对统计人员的造假问题,并没有对刷量等外部违法行为进行进一步细化惩戒措施,对于违法者未产生足够的震慑力度。

而随着在5月份相关政府部门公布了“关于对《网络视听收视大数据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体要求》等四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标准报批稿进行公示的通知”,也宣示着《规定》中统一的统计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将从纸面变成了现实。同时预示着网剧、网综、网影等数据将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公示的日子即将来到,我们也有信心相信在搭建完该系统后,刷量等灰色行为也会逐渐随着《规定》其他条款的落地逐渐销声匿迹。

建立更为全面的评价体系

或是促进影视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需要

目前国内影视行业评价体系主要是对于影视作品的评价,而口碑好坏很大程度依赖于热度或播放量,对于艺人、导演等班底阵容的评价体系并没有形成,很多仍然依靠个人对于演职人员的主观评价,不过基于影片的热度可以侧面对此进行有限的反映。比如某影视行业公号基于对于爱奇艺热度的分析,得出过某些演员的热度排行。其计算方式是以爱奇艺播出剧集热度、艺人主要作品数量、口碑综合计算得出,主要反映艺人在平台的内容表现。

不过这种计算方式主要是对热度的叠加,而并没有结合爱奇艺指数中明星看点等进行综合评价。从这个事例来看,准确、公开的播出数据对于行业的意义是巨大的,更加彰显了建立权威播放数据的必要性。

其实规范数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行业唯播放的评论影片质量的现状,应该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建立统一影片播放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与影片质量相关的互联网数据,利用大数据来对影片进行整体的评价。目前数据主要来源于视频网站站内的数据,除了评论、弹幕外,尽可能多增加来自于观众的数据,更为客观的反映观众对于影片的评价。

除此之外,站外的数据也是主要的数据来源。比如豆瓣、猫眼等与影视相关的APP,从购票、评分、讨论等获得与影片质量相关的数据,通过对社会热度检测等多方面建立对影片更为全面客观的数据体系。

对于视频网站来说,主动公布自己影片热度或者播放量的计算原理和方式,将站内数据更加透明公开地向大众开放自己的数据,赋予公众更多的知情权和评判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站内数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在完善影片评价系统的基础上,明星、制作人等演职人员的评价体系自然水到渠成,通过客观的数据可以更加明确地判定演职人员水平的高低,从而摆脱原来依靠经验和机构推荐来判断的方法,最后形成整个影视行业的评价体系,为中国影视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评价体系进一步倒逼从业人员提升自我素养,从人的提高上升到产业的提高,从而不断提升国内影视作品的整体水平,实现良币驱除劣币的目的。

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建立影片统一播放系统的道路还很漫长,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困难,但无论困难有多大,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做而且要做好的阶段,希望政府各部门能群策群力为中国影视行业的再次崛起增砖添瓦、竭尽全力!

热门头条推送链接

【一】腾讯视频新改了两个行业规则,这意味着什么?

【二】第27届白玉兰获奖名单公布!
【三】近期拉片小结·制片人篇(上)
【四】经纪公司2.0时代,天浩盛世艺人经纪与影视双核驱动
【五】2021下半年“新主流”剧轮番上演,谁更具潜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