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围城》的一些批判声音
《围城》连载以及初版时就有读者拿它比《呐喊》《彷徨》《子夜》《儒林外史》,结果立刻引起了不少文艺评论家和作家的强烈反驳
——————————————
🍉就整个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生活看,就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唱出的基调看,《围城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于那个时代的主潮》。它有意或无意地避开了那个时代对文学的迫切要求:反映广大人民,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所经受的巨大震动,以及现实的复杂矛盾。
当然,我们并不要求作者把方鸿渐一类的知识分子都写成英勇抗日的斗士,但我们却有理由提出,在方鸿渐们生活和奔波的地区,从上海到湖南,再到香港,这辽阔的国土上,《广大人民抗日救国的热情,应该或多或少地对他们有所触动。然而很可惜,我们没有看到这一点》。《我们也没有发现书中任何一个人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真诚关注和严肃思考》。作品中围绕方鸿渐生活的整个时代和社会,是不够典型的。就《围城》中这群知识分子活动的小环境和这些形象本身看,是典型的,真实的,可是把它放在抗日烈火遍地燃烧的时代环境中看,就不是充分现实主义的了。方鸿渐及他周围的那些知识分子,可以对抗日无动于衷,但他们生活的时代,毕竟不是一个万马齐喑、束手待毙的时代了。
就是知识分子中,《像他们这种缺乏崇高理想,缺乏爱国热情,灵魂空虚,庸庸碌碌的人,也只是少数》。这样一场挽救民族生存的斗争,在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心中,不会不引起波澜的。
书中人物也偶尔想到日本的侵略。《那却只是在侵略使他们的平静生活无法维持下去时,发发牢骚而已》。从作者多少寄予同情的主人公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呢?起初是在回国的轮船上,不停地和女人调情;继之是在大上海,陷入迷惘的热恋之中;内陆一行,应该说能够感受到人民情绪的脉搏和时代前进的声音了吧?令人失望,也始终没有。他周围的人们甚至比他更麻木。再看看《他接触的一些劳动人民,几乎无一不是愚蠢、麻木、自私的可恶之徒》。回国轮船上的阿刘不必说,三闾大学几个教授家的佣人不必说,去内陆汽车上的农民不必说,就是孙柔嘉的保姆李妈,也没有一点可爱之处。如果说鲁迅在二十年代初的作品中,用痛切的心情,描绘和揭示了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的痛苦和麻木,具有着让人惊醒、感奋的巨大作用,从而使他笔下的形象成为不朽的典型的话,那么《到围城所描写的三十年代末期,仍然到处都是这样毫无知觉的麻木群众,就不是那么典型了》。人民变革现实的革命,已经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人,旧人物也在或快或慢地发生着变化,顽固不化者只能是极少数。
况且,鲁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不仅仅是描写人民的麻木和不觉悟,而是在揭出病苦的同时,还顽强地《满腔热忱地探索着他们的革命潜力和出路,挖掘着他们身上纯朴善良的优秀本色》。这样的探索和挖掘,我们在闰土的身上,阿 Q 的身上,阿喜阿发们的身上,人力车夫的身上,都可以找到。而《在围城中,即便是作为背景和陪衬,我们也找不到作者从同情和关心他们出发所进行的这种探索》。《围城》中对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的描写,对工农群众的描写,是否也程度不同地犯了哈克奈斯小说中的毛病呢?如果作者把方鸿渐们的生活放在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典型背景下描写,就会把他笔下形形色色的上层知识分子钩心斗角,惟利是图,目光短浅,空虚无聊等等性格特征反衬得更加分明。《小说对知识分子出路的揭示,也表现出思想局限性》。作品通过方鸿渐等人命运沉浮的描绘,为他们揭示了两条路:堕落或者毁灭。这虽然有揭露黑暗统治的一面,又同时表明,《作者还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全面地观察和分析现实,没有洞察到知识分子命运变化的新动向》,因而也就不能客观地揭示出,在上面两条道路之外,还有一条光明的大道。这就是投入全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救的伟大斗争。从那里知识分子可以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力量。《透过方鸿渐们的奔波、挣扎、颓废的历程,我们看不到理想的闪光,看不到作者对民族气对知识分子出路的积极思考和顽强探索》。作者始终在用一种嬉笑怒骂的笔调,给我们叙述一个个滑稽可笑的故事。知识分子之间个人感情的缠绕纷争永远没个头。鲁迅在表现知识分子时,《从不离开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去歌颂或感叹》,总是在鲜明的历史背景上,让他的主人公经受严酷的历史考验,从中寻求解答人民苦难的新的社会力量 。从鲁迅笔下正面的或反面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我们都可感到《作家崇高的使命感》。《这种站在时代制高点上观察探索社会生活的深刻眼光,在围城中是看不到的》。
🍉🍉再把《围城》和《儒林外史》作一简单比较。
围城主要写了一部分堕落、颓废的上层知识分子。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既看不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生活的全貌,也听不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主流前进的足音》。在围城的时代,方鸿渐一类人,早已不能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了,仅仅通过他们,已经无法反映出那个新人辈出、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本质。儒林外史则不然。它诞生在荒凉之雾遍被士林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通过众多儒生的刻画,《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生活的完整图画》。充斥当时儒林的,无疑是范进、鲁编修、权无用等腐儒、八股迷和骗子。《真实地描绘出他们,就抓住了当时知识分子群的主流,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了那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儒林外史还不就此止步,它在讽刺、鞭挞的伺时,又《用全部的热情,塑造了一些要求个性解放和平等的理想人物,以此寄托作者对未来的探求》。
所有这些,正是《儒林外史》明显高出《围城》的地方。这也是任何伟大作品应该具备的特征。
在很多学者看来,围城连优秀小说都不算,深度、温度、高度,围城一概没有,如何能与儒林外史媲美?
————————————
🍉《围城不愧是一副女人靓面大面积烧伤的残酷头像, 现当代史上一部咒骂女人的书经! 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它归入中国传统文化中仇女、恨女浊泥的翻版之范畴。》


《借助于方鸿渐、褚慎明、汪处厚等一帮遗老遗少的嘴而完成攻击女性的“伟业”》

《全书对女性智慧、勤劳贤惠没有只言片语,有的只是以褚慎明为代表的仇女主义者》

《围城一书对女性予以调侃与贬斥,把女性定格在灰暗形象之境,或曰制造一场使女性大败的滑铁卢战争,实在令人遗憾、扼腕》


🍉🍉将《围城》与鲁迅的《呐喊》《彷徨》并列,和茅盾的《子夜》齐誉,是不恰当的





《那些不顾历史与作品的实际,而轻易得出的围城比儒林外史更佳的结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对鲁迅,我们无论称其为思想家,还是文学大师都绝不为过,再细一点,小说大师也是毋庸置疑。而钱钟书先生,严格说来,只能称他为伟大的注释家或书评家。他以评点的方式来观人阅世,他的文学创作是一次成功的创作。》




🍉《钱钟书热中,有一种无限圣化钱钟书的倾向。钱钟书这座“文化昆仑”并没有将中国文化提升到令中国人真正感到自豪的高度,尤其是没有弥补现当代中国文化没有自己独立理论的欠缺》

《照相机式的记忆力、惊人的博学、对数种语言的熟练掌握并未使钱钟书获得体系性建构的能力》










《与其说围城是一部经典小说,倒还毋如说是一 遍布罕譬的散文。》
























杨绛九十多岁时借一个虚构的外甥女的嘴说张爱玲中学期间长得很丑又喜欢出风头……他们夫妻好像挺喜欢变着花样说女人丑。

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形容钱杨夫妇:大家见他们轻薄,都不与之谈论。他们似有所察觉,稍有收敛,但仍免不了以刻薄人取乐。他们这样做时,只觉得自己异常聪明,凌驾于凡人之上,不免飘飘然,而毫不考虑对别人的伤害。若对方没有得到信息,还要设法传递过去。射猎必须打中活物才算痛快,只是闭门说说会令趣味大减。

这是杨绛

上文出现得比较多的王元化是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他的夫人张可 是一位翻译家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