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西征欧洲“杀男留女”,而灭南宋却采用了另外的手段!
相关推荐
-
蒙古可以征服欧洲,为何入主中原不到百年便灭亡?朱元璋说出实情
宋金夏分治而战时,蒙古从草原上崛起.此时无论金朝还是南宋,都没有料到蒙古人如此强悍.宋金是世仇,两朝没有看清形势,一个为收服而战,一个为守地而战.宋金战争时,成吉思汗却放弃征伐两朝,转而把眼光放到西面 ...
-
蒙古崛起:横扫欧亚的风暴
蒙古崛起:横扫欧亚的风暴 2021-07-31 19:13·轮回天生 1206年春天,铁木真在斡难河建立"大蒙古国",封号"成吉思汗". 大蒙古国也称蒙古帝国, ...
-
成吉思汗曾经打下的江山,如今都包含了哪些国家?
沉浮于史 历史每天都在发生;记录是一种精神;是一面镜子;而追溯探寻;是一把刀;切掉腐烂;洞穿黑暗. 公众号 来源 | 悟空问答答主三悟频道 成吉思汗指挥着总数不足20万人的蒙古铁骑,历经20多年的浴血 ...
-
元朝改变世界
元朝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一华夏的王朝,也是第一个由草原入主中原统一华夏的王朝,也是中国古代王朝史上疆域面积最为广大的王朝.同时元朝也是古代王朝中唯一一个改变世界的王朝. 元朝疆域 ...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建立了多少国家,现在还存在吗?
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元朝最终败给了要饭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蒙古黄金家族开创了十来个国家,如今大多不存在了. 大家都说,建立元朝的不是成吉思汗,而是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只改了一个国号,元朝及四大汗国的奠基人却 ...
-
成吉思汗打下的疆土包括哪些国家?大蒙古国版图巅峰是哪个时期?
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征服者都不如成吉思汗威名赫赫.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先后在不到50年的时间之内,以区区30万蒙古铁骑,先后消灭了上千万各国部队,包括了纵横欧洲的条顿骑士团和圣殿骑士团.蒙古铁骑消灭了40 ...
-
元朝,马背上的国家,用铁骑征服世界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出生于蒙古族乞颜部贵族世家. 公元1189年被乞颜部贵族推举为"汗"(首领).经过十几年的征战,终于在公元1205年统一了蒙古各部落. 公元12 ...
-
成吉思汗西征前铸成大错,导致子孙自相残杀,蒙古帝国瓦解
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用武力开拓万里江山,创建了蒙古帝国.成吉思汗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天才,可是他在政治安排上却犯下了大错,结果导致自己的子孙们自相残杀,他苦心建立起来的蒙古帝国也随之土崩瓦解 ...
-
成吉思汗西征遇到的最顽强的抵抗,城下死尸堆得像城墙一样高
成吉思汗在第一次西征途中,基本上打得顺风顺水,没有遇到过大的阻碍.不过,却有一场战斗,让成吉思汗痛彻心扉,也是他西征途中遇到的最大的阻碍. 这场战斗,在历史上被称为"范延堡之战". ...
-
谈东论西话女权 说男道女过三八
人来得不少啊,我很欣慰啊!尤其是有一半读者都是女的吧?那我就更欣慰了!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祝全天下所有的妇女都快乐幸福,事业有成!要说现在真是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女人也能顶半边天了.不像过去,就拿 ...
-
蒙古帝国鼎盛时期第二次西征欧洲,军事上无所不及
1235年,蒙古帝国大汗,又元太宗窝阔台开起库里台大会对南宋不宣而战同时另一面发起第二次西征,由拔都统帅,目标针对欧洲.有人认为蒙古帝国真正统一时期只有成吉思汗和窝阔台两位可汗. 蒙哥将打败钦察的消息 ...
-
蒙古西征欧洲,无意间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历史的进程总是环环相扣,自从1235年,在蒙古部落诸王大会上,窝阔台宣布任命拔都为统帅,速不台为主将 当时的蒙古西征军一路高歌猛进,在经过一系列战役攻占俄罗斯后,先头部队很快已经直抵东欧诸国. 刀已经 ...
-
蒙古西征欧洲,拿破仑折戟俄国,打败仗原因竟是战场上不讲卫生?
<圣经·启示录>曾写道,"刀剑.瘟疫.饥荒.野兽可以杀死地上四分之一的人."无疑,从古至今,疾病.战争和饥荒是人类的大敌,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古代和近代,战争和 ...
-
成吉思汗西征了哪些国家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大蒙古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 Khan),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 ...
-
成吉思汗西征时大打代理人战争,还不忘南下侵宋,金朝如何被蒙古步步蚕食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文定 字数:3940,阅读时间:约13分钟 编者按:成吉思汗西征,是改变世界历史的大事件.但成吉思汗西征之际,并没有放松对中原的关注,派大将木华黎继续南征金朝.1217年,西征前夕 ...
-
速不台:导致蒙古西征欧洲的关键人物,60岁时乘坐战车参加远征
公元1223年的秋天,在灭亡花剌子模王国之后,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东归.在此之前,成吉思汗派出的先锋军队已经攻打至东欧的克里米亚半岛,但是此时的成吉思汗并无继续西征的想法,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西夏王国.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