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一个什么字让意境与原句截然不同?

“诗言事、诗言情、诗言志”,一篇摆在读者面前的诗文,必定饱含着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由此产生的情绪倾向,李商隐也没有可能例外。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大唐王朝的辉煌已成往事,如同西沉的太阳将落未落。这种失魂落魄的窘态不可避免地会浸入大唐子民、特别是读书人的内心,使他们几乎丧失了盛唐心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祖籍河南沁阳,生于郑州附近的荥阳。以诗才闻名于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那么“大李杜”又是谁呢?李白、杜甫。

李商隐中过进士,由于无意间、身不由己地卷入了耗尽晚唐最后一点精力的“牛李党争”,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左右不是人、前后都是墙,所以,李商隐终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

李商隐画像

李商隐写过很多《无题》诗,内容恍惚、明暗交错,所以,现代社会有人说李商隐是最早的“朦胧诗人”。这个说法可能值得商榷,因为李商隐并不是故意去追求“雾里看花”,而是他的内心独白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后,基本上没人能完全弄明白而已。

实际上,李商隐还是有很多一读就能搞明白的诗,比如这首《登乐游原》。这首诗后面两句如果改一个字,使原诗的意境完全转变该怎么改?先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再来尝试着怼一回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陆势最高处。

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 不爽。

古原:指乐游原。

李商隐的这首五言诗比较好理解,改写成小散文,估计是这样的:

天色渐暗,有风入窗,撩起心中本已按捺住的些许闲愁,飘散开来,充塞屋内。闷在家里是无法挣脱这恼人的束缚了,出门散散心吧,乐游原比较合适,地势高,眼界开阔得很。

赶着马车,来到乐游原。好一个晴天、好一轮斜阳,蛋黄般的火球浮在天边,金色四散,渲染半边天空。原野广袤,余晖铺地,今天真是来着了,醉心、醉情、醉人,精神好了许多。

太阳又沉下去一点,树影拉得更长了。忽然间,明白了一件事,夕阳再美、夕阳再好,不过是万籁俱寂前的谢幕而已。

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如意之事总是短暂,秒秒算、寸寸量,也难奈何它滑走、溜掉,那么义无反顾、那么毅然决然。

整首诗的立意落脚点就在“只是”这个两字上,这是个定性的词,不改变它,就不可能根本改变原诗的意境。

李商隐这首诗里的“黄昏”暗扣着惋惜、遗憾的情绪,“只是”两字把这种情绪又往前推了一把。李商隐先是猛夸夕阳如何如何光彩夺目,等把读者的兴致调动起来后,马上亮出底牌:无论夕阳多么醉人、多么迷人,那也只是完全西沉之前的瞬间绚烂,不会长久。

李商隐这首诗要表达的内心想法是这样的:如果没有眼前这无可挽留的短暂美好,我可能心情会稍微好一点,这种睁眼就能见着、却片刻不能留住的美好,只能让人愁上加愁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先把对方的意图弄清楚了,才好见招拆招,取得好的效果。李商隐在这里有意设定了夕阳下的黄昏这样一个场景来表述他的惆怅心情,随手又为他的设计加了一把锁,这把锁就是“只是”这个词。如果想要改变李商隐的立意,就必须解开“只是”这把锁,因为李商隐就是在刻意借助“只是”这个转折词来强调“转瞬即逝”。但是,已经规定了只能改一个字,怎么搞?把“只或是”任意一字改成“因”就可以了。改变后的诗句可以这样理解:眼前的夕阳灿烂、靓丽无比,不是到了黄昏时分,怎么可能看到太阳最美丽的瞬间?把转折关系改变为因果关系,李商隐精心编制的惆怅计划也就随之落空了。

李商隐告诉我们他看到无限美好的夕阳,真真一个醉人。正当我们准备爽嗨的时候,他又说:别得意,现在是黄昏了,美好虽然无限,然而,时间着实有限。面对李商隐的惆怅布局,我们该怎么做?我们这样回应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因(或者因是)近黄昏!”

我们强调无限美好的夕阳只有在黄昏这个特定时刻才会存在,这样就彻底颠覆了李商隐表面夸赞“夕阳美”、实则是为了加深“黄昏愁”的本来意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