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人口结构老龄化、少子化困局,须童年、壮年、暮年通盘考量

育邻梦

为什么只有将养老和育小并网才能解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之社会困局?

人类是自然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生命体系中的“万灵之长”,人类自动物生命体系中最具智慧、生命周期也最长。也正因如此,人类自诞生之日就面临着一个终身待解的难题——如何抚育后代和赡养老人?

近日,多家官方媒体【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转达社会下决心解决家庭生活“后顾之忧”【核心是因人口老年化、少子化造成的社会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新闻。同时,社会各级各类专家也为诊治家庭生活“后顾之忧”开出了良方,包括以物质奖励生育、延迟退休、新建更多的托育和养老机构等等。但是,如果这些“药方”每个都单独成策真能解决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吗?

答案很可能是不能!因为,这条路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实践过,从实践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奖励生育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他们国家人口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现状【比如德国、俄罗斯】、高龄退休亦并未解决社会性人口结构问题【比如日本、冰岛、新西兰、瑞士】、提供更优厚的育小养老福利也并未给社会人口结构带来正向变化【比如北欧国家】。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好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结构性矛盾呢?

将养老和育小“并网”一同解决!

老少相伴已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童年和暮年都需要被照料

人是自然世界中最具智慧的生命群体,人类创造出了用于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文字】;通过种植/养殖将其他自然生命变成自己的食物、宠物或者劳动“奴隶”;通过改造自然物质将它们建造成适宜人类居住的房屋、辅助人类劳动生产和生活的工具......但是,人类智慧却无法解决自身需要在童年—>壮年—>暮年之间轮回的生命现实,而且人的一生之中童年和暮年必须在他人的辅助下才能实现幸福生活。

老人时常被称为“老小孩、老小孩”。如果把人类壮年期的生存能力看作1,那么童年的孩子就是从0起步,逐步通过学习【就是模仿借鉴】使自己的生存能力无限趋近于1;而进入暮年的老人则正好相反,他们的自我生存能力正逆势从1缓步滑落到0。所以,社会之中把孩子和老人同时定义为“弱势群体”,也就是人类在童年和暮年这两个时期的共同特点就是都需要被照料。

养老和育小“并网”有助于社会代际和谐

人类生活最幸福的时刻不是加官进爵或积蓄了堆积如山的万贯家资,而是生活到暮年之时能够儿孙满堂。生活中,每个人随着年岁增长体力、智力都会越来越弱,远方去不了了、很多工作也干不动了、和朋友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少了......这时老人最想干的一件事就是带带孙子,能够在生活中与孙子做个伴儿。

人老了总想有个伴,在孤独的时候能够有人说说话。孩子喜欢热闹,总是向往到更大、更热闹的地方玩耍。然而,城镇化过半的今天,农村早已人散影稀,而城镇也因为各种缘由造成童年和老年活动场所缺乏,比如公园相对集中且远、小区文娱维保跟不上、较好的社会文娱皆为盈利性高消费...所以,社会必须把解决养老和育小问题看做一个整体,让老人和孩子互为照料伙伴、促进人类社会代际和谐。

老人有许多关于生活的宝藏可以给予孩子

养老和育小“并网”有助于节省社会“福利”支出成本

托育所、养老院、社工组织......当今社会之中辅助养老和育小的机构和组织其实不在少数。但是,社会中老人和孩子无去处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机构太“尽职尽责”,以至于没有一个机构愿意多为一个人提供服务,比如托育机构辅助孩子成长,而送孩子去的其他人只能在一旁“呆若木鸡”;养老机构只为老年人服务,因害怕孩子去捣蛋而缺乏基本生机活力;社工组织按政购清单服务,有图、有表、有名额活动计次......所以,当前社会之中对养老和育小的投入并不少,只是所投入的资源缺乏统筹配给,让资源投入服务效益低值。

老人和孩子共同学习

养老和育小“并网”能够真正解决家庭生活“后顾之忧”

人生在世总共享有三天美好时光,即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正在离我渐行渐远、明天正在到来的路途之中,唯有今天是能够被享用的。人类生命同样也只有“三年”,分别是暮年、壮年和童年,壮年是每个人施展成长抱负、创造生命价值的黄金年代,而每个人的暮年和童年生活则不得不在壮年人的帮扶下实现幸福生活。

家是最小社会组织单元,平均一个家庭中也只有三个人,即老人、中年人和孩子。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就是如何赡养老人和养育孩子,因为老人劳动生产能力正在逝去、孩子尚需在被帮助的情况下获得劳动生产能力。但是,如果每个家庭都抽出一位中年人来照料自家老小,且不论是对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但就生活而言也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孤独问题。因为,人类是群居、社会性动物,每个人最害怕的就是孤独。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之老年必须在子女的帮助下才能获得幸福生活,而只有邻里之间彼此分享养老和育小资源才能实现更好的想法生活。因为,今天几乎没有哪一个人、一个家庭能够独自实现幸福生活,农民需要用粮食换取工业消费品、工人需要用劳动换取粮食、工厂需要依赖科研人员更新生产设备......

《人人为人人》

作者:图维姆【波兰】

石匠盖房子,裁缝做衣服。

但是裁缝要是没有屋,露天他可怎么干活。

要是没有巧手缝衣服,缝出裤子缝围腰,石匠光着膀子干活,他可怎么受得了!

烤面包的师傅,穿鞋子得拜托鞋匠。

鞋匠不吃面包,哪能做得这么欢?

这道理一说就明白:我们干的样样都不可少。

那么让咱们就好好干吧,

诚实,互助又勤劳!

分工协作是人类繁衍生息,从自然生命体系中的弱势群体登上“万灵之长”的核心法宝。分工让人类个体单项劳动效率更高,在自然物质生存条件未见增加的情况下,人类劳动生产出的社会消费财富数量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丰富;协作让人类能够以弱小之躯解决宏伟的社会生存问题,比如建筑房屋、兴修水利、实现生存物质资源全球共享......

小学一年级课文:《日月明》

日月明,田力男。

小大尖,小土尘。

二人从,三人众。

双木林,三木森。

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每个人都从孩童长大、每个人都会有变老的一天、每个家庭中都有老人和孩子需要被照料......所以,社会需要将养老和育小“并网”,真正解决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

儿孙满堂即为幸福家庭

人类社会历史如同长河,童年、壮年、暮年是长河的上、中、下游,河道治理需要上、中、下游联动,让上游水源充盈、中游灌溉良田得力、下游入海平稳。所以,治理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少子化困局须童年、壮年、暮年通盘考量,让家庭生育孩子有保障、中年工作有奔头、老年能够和亲朋好友一道乐享。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