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街头啷里格啷格啷里格啷

丙子年(1937年)春节过后一个半月(4月15日),明星公司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都市青春片《十字街头》。这部从开拍伊始就屡遭删剪的电影,公映之后仍然引起了轰动。

▲《十字街头》海报

1936年是旧上海影业公司“大洗牌”的一年。拙作旧上海老电影系列之二十《生死同心》介绍了周剑云危难之际对明星公司大刀阔斧的改革,也提到了明星公司1936年7月发布的《革新宣言》以及“为时代服务”的制片方针。《十字街头》就是在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创作的,失业、战乱、恋爱、生活,一群年轻人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街头”。当时报上每天都有青年或因意志消沉自杀或走上抗日救国道路的新闻,导演沈西苓利用这些素材及与一些流亡学生和失业者的经历,创作出这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也有一说该片是由中共党员、剧作家石凌鹤编剧,为安全起见采用沈西苓编导的名义;但在石凌鹤的资料中丝毫没有提到本片,因此这种说法存疑)。

《十字街头》的编导沈西苓拙作旧上海老电影系列之十六《女儿经(二)》有过介绍。下面介绍从这部电影开始起步的几个演员,日后都有大的成就。

新人白杨▲

白杨原名杨成芳,原籍湖南省汨罗市,1920年出生于北京。1931年加入联华影业公司设在北平的第五分厂演员养成所改名杨君丽,不久联华第五分厂解散后加入“苞莉芭”剧团;1933年秋改名白杨加入中国旅行剧团和中国舞台协会等剧社。

白杨与明星公司签订的合同▲

1936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二厂成立,经洪深介绍,白杨与二厂签订合同,并主演了个人首部电影《十字街头》一举成名,这一年白杨16岁。七七事变后参加抗日救国话剧的演出,并出演《中华儿女》、《青年中国》等抗日电影。抗战胜利后主演《八千里路云和月》及《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进步影片。

新人吕班▲

吕班原名郝恩星,1912年出生于山西榆次。1930年考入北京联华电影演员速成班学习表演、化妆和导演艺术,毕业后留在联华影业公司北京分厂导演部门工作;1931年调入上海联华电影公司。1932年参与发起上海业余剧人协会,1937年因宣传抗日被追捕至法租界吕班路(现重庆南路)上,他指路牌自称吕班,从而摆脱了法国的巡捕,从此使用艺名吕班在他的第一部电影《十字街头》中饰演开朗乐观的大学生阿唐;同年参演新华影业公司进步电影《青年进行曲》。1938年进入“抗大”四期学习,后任“抗大”总校文工团艺术指导员(正团职)。1939年跟随“抗大”总校挺进敌后,1943年编导军事题材话剧《前线》;1945年编导纪录片《八路军》,1949年参演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1950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吕梁英雄》,1951年执导《新儿女英雄传》并获得第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奖。随后执导《六号门》、《新局长到来之前》和《不拘小节的人》等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片,并开创了新中国讽刺喜剧的先河。

新人沙蒙▲

沙蒙原名刘尚文,1907年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1933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加入进步戏剧团体活动。1935年在电影《都市风光》旧上海老电影系列之十《都市风光》中饰演店员,1936年在《十字街头》中饰演东北流亡青年老刘,1938年担任第五战区青年团艺术组教员。1944年赴延安并担任延安鲁艺实验话剧团团长,1950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赵一曼》;1951年与张客联合执导《上饶集中营》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1953年执导《丰收》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1956年与林杉联合执导《上甘岭》,1962年与傅杰联合执导剧情电影《汾水长流》,1964年在北京因病去世。

新人伊明▲

伊明原名伊任之,1913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中学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1935年到上海复旦大学做旁听生并开始写影评、剧评,1936年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作宣传,并在影片《十字街头》中饰演青年学生小刘。1938年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参加编辑电影刊物《抗战电影》。1949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完成了其导演处女作、也是新中国第一步反特片《无形的战线》。次年加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创作电影剧本有《这就是证据》,改编剧本有《心防》,《城南旧事》等。

赵丹▲

赵丹原名赵凤翱,1915年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中学时代与好友顾而已、钱千里、朱今明等组织“小小剧社”,演出进步话剧。1931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黄宾虹、潘天寿专攻山水画;其间参加了美专剧团等话剧社团,并积极参与“左翼剧联”的活动,后改名“赵丹”,深入工厂、市井、学校,演出抗日救亡剧目。1932年在明星影片公司无声片《琵琶春怨》中饰演纨绔子弟正式进入电影界,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4年参演《女儿经》旧上海老电影系列之十六《女儿经(三)。拍这部《十字街头》时,赵丹虽然才22岁,但在表演上已经挥洒自如。

英茵▲

英茵,1916年出生于北京,民国名媛。是英敛之之女,英骥良的妹妹,英若诚的姑姑,英达、英壮、英宁的姑奶奶。英茵从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不久就奔赴上海,先后在明月歌舞团、上海联华影业公司歌舞训练班学习并开始舞台演出。1936年进入明星影片公司,相继在影片《生死同心》旧上海老电影系列之二十《生死同心》、《十字街头》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抗战爆发后,英茵以女朋友身份配合国民政府上海对日情报站负责人之一的平祖仁开展谍报活动;1941年4月平祖仁被日本宪兵队逮捕,英茵多方营救不得,平祖仁终于在1942年1月被日寇枪杀。英茵强忍悲痛领来平祖仁的遗体并将其安葬在万国公墓。当时平祖仁身上至少有7件重大谍报案涉及英茵,因此她不断受到日本宪兵的盘查传讯。为了像平祖仁一样“使工作秘密永不泄露”,她以死相抗,1942年1月19日,英茵在上海国际饭店10楼708房间反锁房门,将半碗生鸦片,加上烈酒,又掺和大量安眠药,一口气喝光,不治身亡,时年25岁。英茵死后,日伪报纸曾以“殉情”为题大肆宣传,但著名作家郑振铎是此事的见证人,抗战胜利后,他在《蛰居日记》一书中专门写了一篇《记平祖仁与英茵》。

春天里原声合辑▲

原本这部影片里还有一首主题歌,但是惨遭国民党电检部门删剪,只有这首也被剪的七零八落的插曲《春天里》得以留存。我将片中赵丹演唱的片段合为一辑供大家欣赏。《春天里》的曲作者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民族音乐的先行者贺绿汀。词作者关露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三十年代著名女诗人,与潘柳黛、张爱玲、苏青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她也是抗战时期我党出色的地下工作者,1939年开始受党的指派,以汪伪政权和日本大使馆与海军报道部合办的《女声》月刊为掩护,收集日伪机密情报,随后背负了43年的汉奸骂名。组织上平反昭雪后,她完成了回忆录以及老上级的纪念文章,安详地结束了传奇的一生。国家安全部原部长贾春旺为关露的传记题词:隐蔽战线需要关露同志的这种献身精神。

随着《十字街头》的公映,这首《春天里》也传遍大街小巷,流传至今:

春天里来百花香/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朗里格朗格朗里格朗/穿过了大街走小巷/为了吃来为了穿/昼夜都要忙/朗里格朗朗里格朗/没有钱也得吃碗饭也得住间房/哪怕老板娘作那怪模样/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贫穷不是从天降/生铁久炼也成钢也成钢/只要努力向前进/哪怕高山把路挡/朗里格朗格朗里格朗/遇见了一位好姑娘/亲爱的好姑娘/天真的好姑娘/不用悲不用伤/人生好比上战场/身体健气力壮/努力来干一场/身体健气力壮/大家努力干一场!

秋季里来菊花黄/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阵阵的微风在迎面吹/吹动了我的破衣裳/朗里格朗格朗里格朗/穿过了大街走小巷/为了吃来为了穿/昼夜都要忙/朗里格朗朗里格朗/没工作也得吃碗饭/也得住间房/哪怕老板娘作那怪模样/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成败不是从天降/生铁久炼也成钢也成钢/只要努力向前进/哪怕高山把路挡/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遇见了一位好姑娘/亲爱的好姑娘/天真的好姑娘/不用悲不用伤/前途自有风和浪/稳把舵齐鼓桨/哪怕是大海洋/向前进莫彷徨/黑暗尽处有曙光!

1937年新春伊始,电影《十字街头》上海公映之前先在北京首映两周,非常卖座;4月15日在上海公映后更是引起轰动,受到观众和影评人的肯定。导演沈西苓在电影公映获得成功之后,谈到了电影拍摄期间的苦痛,“比这个还要感到沉痛的,便是我们握不到创作的自由权。在租界上,我们不能说一句收复失地,我们也不能挂一张东北的地图,我们……不再说下去了。我们眼泪只能往肚子里面流。”

下面我们分六部分进行欣赏。

第一部分▼

消沉的小徐(伊明饰)、乐天的阿唐(吕班饰)、沉稳刚毅的刘大哥(沙蒙饰)、侠义心肠的老赵(赵丹饰),四个动荡年代的青年学生,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人生道路。这部分的看点我认为是在席终人散小徐走后,“老赵”那种骨子里透出来的孤寂和迷茫。

第二部分▼

老赵不甘消沉,终于谋到了一份报馆校对的职业,他首先想到的是向好哥们刘大哥及阿唐报喜。虽说剧情里是兄弟间的玩笑,但我觉得其实是编导借刘大哥之口讲出了对当时报业记者的一种批判,“我们恭贺无冕皇帝,一,将来敢说敢干,不要欺骗群众;二,不要为官家说话;三,始终站在大众的地位,做民众的喉舌。”

第三部分▼

与女邻居杨芝瑛(白杨饰)“一板之隔”的字画对战、与房东太太斗智斗勇,悲重的社会环境仍不能泯灭年轻人特有的光芒。需要提及的是饰演房东太太的吴茵,从踏入影坛就被誉为“老太太专业户”,在出演这部《十字街头》的时候也才27岁。

第四部分▼

这部分有当时深受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喜爱的一段戏,就是剧中女工杨芝瑛极具浪漫色彩的爱情幻想——荡秋千、接吻,成为经典桥段。

第五部分▼

爱情的力量是莫名的,哪怕被心上人用老鼠刚刚惊吓过,翻看互骂“猪猡”的纸条时也会露出甜蜜的笑容。姑娘释放善意的纸条被老赵忽略,杨姑娘决心主动进攻。

第六部分▼

老赵开门看到心目中“美丽的好姑娘”那一瞬间尴尬的面部表情变换,堪称“天花板”式的表演。影片结尾,报上看到小徐自杀和刘大哥战斗在抗战前线的消息,同样失业的老赵、阿唐、杨芝瑛和姚大姐在街头相遇,四人一起坚定地向前方走去。

拍摄《十字街头》的那一年,白杨16岁,赵丹22岁,导演沈西苓也不过33岁,一群年轻电影人创作出的“爱情喜剧”,讲述了当时几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故事,朝气蓬勃,清新明朗,苦中带甜,脍炙人口,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最爱。如今看来,虽然经过近九十年的岁月洗涤,片中洋溢的青春活力并未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凋落。

一不小心又是四千字,感谢您的耐心阅读与欣赏。如果喜欢就伸出小手点个赞或者“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