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珩:我家的堂会演出

上一期我们讲到京剧的堂会,有一个堂会被说得很多,这就是张伯驹过40岁生日举办的一场堂会。大轴是《空城计》,张伯驹自演诸葛亮,当时是杨小楼配演马谡,余叔岩配演王平,程继先配演马岱,王凤卿配赵云,所以被称之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杨小楼、余叔岩、程继仙、王凤卿等都是平常单挑班的了不起的大佬,或是息影舞台多年的名角儿,这四个人给张伯驹配演四将,都是因为和张伯驹的交情,是绝无仅有的盛况。当时张伯驹用8毫米的胶片录了影, 后来他将胶片捐献给艺术研究院,结果艺术研究院在“文革”中给毁掉了,非常可惜。

虽然张伯驹自己只是玩儿票,但是实际上这场堂会确是可以载入戏曲史册的。很多堂会,老一辈演员身体不好不经常演出的,为了给主人面子也会出来露演一次,可能成为他一生中的绝响。

京剧演员参加一些票友的演出,这种情况也有。堂会演出里面贴戏报;或者是有些票友参加堂会演出,戏报上名字就多加一个“君”字,比方说余叔岩演某个角色,张伯驹也参加这个堂会,就不能写“张伯驹”,而写“张君伯驹”,在姓氏下加“君”字。

我家里在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也搞过几次堂会演出,自家人参与粉墨登场。我所知道那时演过《四郎探母》,我祖父好像并没有参加,只是积极的组织者。我家的帐房管事先生叫郭采章,他老生唱得很不错,他演《见弟》、《见娘》里的杨四郎,张君秋因为是祖父的义子而演前部的铁镜公主,我的祖母演回令的铁镜公主,姑父演六郎,老祖母演《四郎探母·巡营》的杨宗保,她的那个“杨宗保在马上”的西皮扯四门非常高亢,颇得好评,直到她晚年,我还听过她唱。当时也请了很多亲友和专业演员一起演出。

当时堂会在北京非常盛行,包括一些票友和外国人参与的堂会也很多,有时也在一些外国在华机构举办堂会,比如说梅兰芳在比利时公会俱乐部的演出,也是堂会性质,外国人懂戏的也非常起劲而跟着看。北京50年代以后就再没有堂会演出了,也是因为当时社会政治背景的原因,北京的最后一场堂会演出是在1949年底,那是名医萧龙友过70大寿时举办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