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卡尔瓦尔:摄影要地震,不要余震。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真正称作是一个人?

一只白鸽要翱翔多少海洋才能安息在沙滩上?

炮弹要飞行多少次才能永远被禁止?

我的朋友,答案在随风飘荡。

答案在随风飘荡。

一座山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冲进海洋?

一个民族要生存多久才能获得自由?

一个人要扭多少次头还是假装看不见?

我的朋友,答案在随风飘荡。

答案在随风飘荡。

一个人要抬多少次头才能看清天空?

一个人要长多少耳朵才能听见人们哭泣?

要死多少人才会知道太多的人已死去?

我的朋友,答案在随风飘荡。

答案在随风飘荡

💐

一边听着鲍勃·迪伦的音乐,一边感慨我们到底要走过多少路,按下多少次快门,吃过多少次亏以后才能拍出好照片?成为一个成熟具有很多魅力的作品呢?
最近我在理查德·卡尔瓦尔的摄影集里找到了答案,啊~我的朋友,答案都在摄影集里,答案在摄影集里。
卡尔瓦尔的画面特点其实是电影感特别强,不仅单幅作品有内容而且都是属于风格特别荒谬诡异的感觉,视觉冲击力特别强。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准备从他画面的空间关系、荒谬感的来源点以及最后在做图片删除与选择上做分享。

POEMS FOR YOU

画面的空间关系
第一次看他这幅作品,我想起的是一部电影,卡拉克斯导演的《新桥恋人》,朱丽叶.比诺什和她那个流浪汉情侣两个人喝醉酒以后,在新桥上面撒酒疯的一个场景,就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很难第一眼发现的方式来展现所谓醉酒的情绪。
其中人与酒瓶的比例失衡,瓶子被放大了,或者人被缩小了,放在了一个画面里面,整个是一个诡异的感觉。
同样,卡尔瓦尔的画面里也运用了此等巧思,让一幅生活的片段截取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这种利用人与物品大小关系的对比其实也是非常值得大家去学习与借鉴的。
再看这几张作品里的拟人化,卡尔瓦尔在拍摄之前就一定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有趣的照片并且在相机后面激动着,他非常擅长于利用画面当中的视觉错位或者把建筑、植被作为一个人的生物来看待。当我们再次通过画面看到的时候他的表达才会那么精准与默契十足,所有人都笑而不语。
虚实、并置也是他作品风格偏荒谬的关键词,他喜欢利用一些真实存在的物质媒介与墙壁上的广告牌产生一些错位的感觉,从而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具有解读性。
摄影的余味
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曾经说过一句特别经典的话:“电影和人生都是以余味定输赢。”
同样摄影也一样,照片耐看,让人能够长时间的去凝视,观望经得起反复的阅读。

卡尔瓦尔的很多画面都像一个独立存在的影片,再次看到这张照片,想起了贝拉塔尔的《鲸鱼马戏团》里的小镇青年,他们环绕着酒馆,在夜里模拟行星的画面。要怎么去给另一个星球的人讲人类是怎么孤独的,那之后怎么延展,它既是一个摄影的问题,同时又是摄影以外摄影师基本素质的问题。

第一次完整的看完卡尔瓦尔作品的时候生出的感慨其实是:我不羡慕他的摄影好或者有那么多的好作品呈现出来,因为我完全懂得那些画面背后意味着什么?
他的观察力、对摄影的坚持与挚爱、对画面的极致考究与追求、他摄影基础之上的对于生活的热爱在不断的推着他往前走。
好照片的定义实在是太广义了,但是所有的好照片其实都存在普遍性:
1,画面不是平的,除了摄影师本人用相机按下快门留住的影像以外,会让观者在画面的基础上延伸出其他的想象。
2,强烈的情感或者表达诉求。
3,快门谁都会按下,到了最后考验摄影师们的也许就是在细节上,每个细节都耐看经得起推敲。
图片的取舍与编辑
其实在几个月前小编有写过一篇针对图片选择与编辑的帖子:喜爱自己的照片是危险的
马格南纪录片中卡尔瓦尔在接受采访时就说过:喜爱自己的照片是危险的,把当初的意图跟真正的成果混淆了,也一样危险,所以你所拍的照片,若自己可以很客观地去看,比任何照片都还要客观,或是其他人也很客观地去看,那些照片就应该不算太好。
他一直都在强调摄影一定是许多张里选一张的结果,很多时候往往还是一万张里只选出那么一张出来。
而那一张被选中的片子,其实就是代表摄影师本人的审美和观点在的。
所以,大家如果想要呈现出好的摄影作品,也请务必在编辑整理自己作品时做到尽量客观与舍得,这样,重点才容易被突出。
我们,不要余震,要就要给人地震的感觉。

- 评 论 区 见 -

| 你喜欢哪张 or 更多想要了解的摄影师 |

🍳

插图 | 摄影师官网

编辑| 苦月亮

| 摄影 |

有趣的灵魂终会相遇

你可能错过的一个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