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技术详解:晏子如何通过定义控制话语权
利口巧辞系列一:晏子如何通过定义控制话语权

齐庄公崇尚勇力,不重视施行礼义,勇猛强悍的人在国内横行无忌。王族不敢进忠言,近臣不敢谏过失。于是,晏子进见庄公。庄公问道:“古时有只凭借勇力统治天下的吗?”
王公贵族不敢进言,近臣亲信不敢劝阻,这说明齐庄公对于勇力的欲望深,欲望造成的偏见重,偏见的作用使齐庄公不可能接受进谏,所以,第一,所有人不敢违逆齐庄公的欲望,因为此时的进谏必定是要让齐庄公停止崇尚勇力,这其中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第二,所有不能得罪了勇猛强悍的人。因为这些人肯定是极度受宠的,所以才可以横行无忌。向齐庄公进言不再崇尚能力,岂不是与这些人过不去吗?人家是会狠狠报复的,所有人都心存恐惧。
面对这种困难,晏子还是要寻找机会进谏,这显示出了晏子的勇敢与智慧。既要达成进言的目的,又要保证自己安全。
晏子来见庄公,正好庄公也要问晏子问题。他的问题正好给了晏子机会,晏子顺势接住问话进行劝谏。机会难得,必须完成瞬间反应。
当然,以晏子的智商和水平,就算庄公没有问话,晏子也有办法先谈话,再把问题带到这个方向上来,无非是多费点唾沫,先进行点铺垫。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为行礼义而不怕死叫做‘勇’,为铲除凶暴而不畏强暴叫做‘力’。所以,勇力的确立,是为了施行礼义。商汤、周武王兴兵讨伐暴君而不被视为叛逆、兼并国君的土地而不被认为贪婪,是一位其行事符合仁义的原则。诛杀凶暴不畏强悍,铲除罪恶不怕势众,这是真正的勇力行为。古时的勇力之士,是推行礼义的。现在国君不讲求仁义的原则,臣下没有诛暴除恶的举动,只是以勇力统治天下。那么,诸侯如此,国家就会危亡;大夫如此,其家就会残败。过去,夏朝衰落时,出现了推侈,大戏这样的人物;商朝衰落时,出现了费仲,恶来这样的人物,他们脚能行千里,手能撕裂猛兽。以暴力任用他们,则欺凌天下,乱施淫威,杀戮无辜之人。崇尚勇力,不重视仁义之理,所以桀、纣因此遭到灭亡,殷、商因此而衰败。现在国君只崇尚勇力,不重视礼义。勇力之人,在国内横行无忌。依仗威猛强悍立身朝堂,恣意暴虐,使王族不敢进忠言,近臣不敢谏过失。违背圣王仁德,而重蹈亡国之君的覆辙,因此而能长存的,我没有听说过。”

晏子的回答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一,对勇力进行定义;二,正反对比进行论证;三,得到结论。
第一,对勇力进行定义。
晏子通过定义设定了勇力的目的,限定了勇力的范围。因此,晏子指出了齐庄公所崇尚的勇力是不足的,因为庄公崇尚的勇力没有施行礼义的内核与目的的。所以,这就造成了庄公崇尚的勇力简单化了,造成的结果就是有能力的人极其豪横无礼,演变成了一种暴力。所以,晏子的定义了勇力的目的是为了实行礼义,这个目的充分限定了谈话的目的,为整个谈话设定了整体的架构。
第二,正反对比论证,阐述实施礼义与否的好处与坏处。
第一步,正面论述,举商汤与周武王的例子,指出真正的能力符合仁义原则,真正的勇力行为是诛杀凶暴、铲除罪恶。
第二步,反面论述,没有诛暴险恶的举动而想用勇力统治天下会亡国。举出的当然是夏桀与商纣的例子。结论是显然的,崇尚能力不行仁义要亡国。
第三,得出结论。
当下的齐国现状就是庄公只崇尚勇力,违背圣王的仁德,还想要长治久安,我觉得是实在不了的。
到此,进言完成。
似乎晏子的进言也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啊,波澜不惊,只讲了大道理,而这恰恰是晏子的高明之处。他没有像海瑞一样,强行要求君王改变行为。因为改不改变行为是君王自己的事,要不要进言是臣子的职责。现在,晏子履行了臣子的职责,完成了进言的目的。这当然是高明的。
再者,说服或改变一件事不是一次完成的,要铺垫基础,要迂回前进,要步步为营、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