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橘中秘、梅花谱俩本经典象棋古谱
橘中秘、梅花谱是象棋初学者必读的两本古谱,也是学习战术组合和杀法的宝典。学习这两本书可以使初学者初步建立起全局观念和战术观念,为将来深造打下基础。很多人都认为这两本书已经过时或者“学了也没用”、“实战用不上”,在这我再谈谈如何学棋的问题,不是要教大家一招一式,而是建立一种观念。 关于如何学棋网上有很多贴子,简单总结一下:
1、多看----看棋谱、看高手对局。2、多练----实战和网弈。3、多研究---复盘研究总结、用软件分析等。这些谁说都大同小异,基本是定论,我就不多说了。
我要阐述两个思想:
1、把象棋看成整体。2、从多个角度看象棋。因为我等都是成年人,不用像小孩子一样把出成绩当成唯一目标,更多的是借象棋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象棋在古代更偏重于艺术化,现代更重于竞技化,几乎和其它体育项目没什么区别,我们成年人又不像小孩有那么强的记忆力和模仿力,用于象棋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所以要强求达到什么水平或取得什么名次是很难的。象棋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之一,其中蕴藏着很多儒释道兵的思想,成年人的理解力强,我认为从象棋中悟到一些思想比多背几个开局定式更有价值,就算只谈象棋,也不要把象棋当成一个只练记忆力的工具为好。比如国画山水,并不像西洋油画一样是山水的真实写照,而只是画家心中的山水,当然这心中的山水也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对真实山水的概括提炼。
凡事应当从简单的入手,然后逐步到难的。如果初学者想从当代的对局中学习全局观念,我认为几乎是不可能的,顶多是学几个开局套路或开局陷阱而已,因为现代对局包含的攻杀战守、阴阳向背的东西太多,而且中国人的性格就是喜欢互相阴着、引而不发,不像外国人那样明快,这点只要参照国象或围棋的棋谱自明,这就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大家只要对比古谱、近代周德裕、黄松轩、张德奎等的棋谱和当代的名手对局,就会看到明显的区别。所以我建议从古谱中学习战术组合和攻杀的思想,从近代谱学简单的战略理论和控盘技术,然后再学现代名手对局就比较容易了。这样循序渐进也能比较持久。
至于橘、梅等古谱到底还有没有价值,我举个例子说明。大家知道,WINDOWS系统是从DOS系统发展来的,现在基本没有用DOS的了,但是研究计算机应该从DOS入手,因为DOS虽然简单,毕竟是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通过学习它很容易了解系统的概念,这样就能在脑子里有个轮廓,以后学习WINDOWS就比较容易了。橘、梅虽然比现代对局简单的多,但是它是一个完整的全局系统,从排兵步阵到运子取势到入局成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橘、梅也是有各人特色的,这两位作者朱晋桢和王再樾是古代最有创造力和战术组合天赋的人,恐怕现代的很多大师和特大都不如。假如他们生在现代,会很容易成为一流高手。退一万步说,假如现代的高手穿越时空,和古代的高手切磋,也不见得盘盘都能赢,一不小心就会死在古代高手的锐利攻击和偷杀之上。
中国人是最不善于分析的,或者说是最不爱分析的。按理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大同小异,研究方式也应该类似,可是中国象棋到现在也没有什么象样的理论,而国际象棋有各种开局理论、各种象棋学派,每一学派有其鲜明的特点,日本围棋也有宇宙流、地铁流、渗透流、美学等等。每种流派有自己的侧重点,互相争论、各不相同,这样理论才能发展,我就不信,3亿棋迷想法都一样,成百上千的专业、半专业棋手没有自己的个性?难道象棋界也和学术界一样只会互相抄袭?
我曾经想过,现代象棋水平发展到这样的水平,其布局理论是不是唯一正确的?还是能够并列的产生多种理论?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其它国家的象棋水平远低于我们,所以也没法证明了。如果中国象棋能够走向世界,各国共同研究,根据我的民族个性理论,我想有两个结果。
1、百花齐放:各国产生各自的理论,西方的风格一定是有理性的狂野,强大的攻击性;日本是严谨而有条理;韩国会把其它领域的理论强行移植到象棋上。2、走法和规则点变革:就像国象由波斯走向世界那样,因为变化太少而产生棋子走法的变革,我认为也有可能。
因为人的思想主要是用来发挥创造力的,而不是单纯的记忆,现在好多职业比赛,低手靠背谱就能和棋,高手要变就会有很大的风险,说明现在象棋用于变化的空间已经有限了,这点绝对于象棋发展不利。记得有个帖子说单提马衰落不是因为它被找到死门,而是因为变化太少,这对于整个象棋也适合。我所说的多少不是指变化数量上的多少,而是可用于人们发挥创造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