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时代人物的正大气象

2021年7月10日,由作家出版社、商洛学院、商洛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共同举办的“陈彦文学创作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商洛召开。中国作协、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苏州大学、江苏作协、中山大学、作家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和《当代》《美文》杂志社等单位的近30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陈彦的文学创作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陈彦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在广大读者中、在文学界,都得到了崇高的评价,他的作品有一种正大气象。对于这样一种气象正大的作家,我们有时候反而很难从一个小的角度、高度风格化的角度对他作出概括。毫无疑问,陈彦坚持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他是塑造典型形象、典型人物的。同时,他又像巴尔扎克一样,立志于写出我们这个时代的风俗史。在陈彦几乎所有的小说里,都存在着戏里的人生和戏外的人生的非常微妙和复杂的对照。戏在陈彦这儿是非常复杂的一面镜子,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通过这面镜子或者是在这面镜子的反照之下,让我们看到了人,看到了时代。

贾平凹(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我平时看待一个作家,阅读这个作家的作品,习惯了从两点入手。一点是看他在生命中、人生中、社会中、大自然中发现了什么东西,看到了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是否前人已发现过,看到过?他的发现和所看见的东西是否表达得充分和饱满?第二点是作家是否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看见了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说找到神,他又是如何与神联系、沟通和交流的,这就是他的风格,就是他的叙述方式。正是基于以上两点,我认为陈彦是一个好作家、优秀作家、杰出作家。他在题材上拓展了新的领地,他发现的东西,看到的东西,深刻而且新奇,他把生命状态写得饱满,他的叙述别具一格。

胡平(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

陈彦的小说是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优秀实践,且不乏特有的创新。《装台》写装台工作的各道程序如数家珍,《主角》写戏曲演员练功的方式方法和心理状态细致入微,《喜剧》中写现代剧场以大数据方式分析剧场的氛围、设计改造表演模式,都有着“硬核”的“陌生化”的知识趣味和艺术魅力。“舞台三部曲”相当丰满地呈现了舞台生涯的方方面面,也生动演绎了戏剧行业生动的时代变迁,为此类题材小说树立了标杆。“舞台三部曲”都是重视正能量的作品,但又不回避人性弱点、性格缺陷和命运的无奈,都不是“大团圆”式的作品,而是给人更多的思考,有足够的思想内涵,真正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力量。

施战军(《人民文学》主编)

陈彦的《西京故事》《装台》《主角》《喜剧》都可视为偏于悲剧的正剧。前两者很明显,是对风行一时的底层叙事的正典化的尝试。《主角》最为正大。而到了《喜剧》,丑角作为主人公,剧情以“笑的艺术”来审视艺术的遗失、艺术土壤的流失、艺人迷失的纷乱困境。喜剧之相悲剧之心,其实更是正剧。从《主角》到《喜剧》,剧团和角色从红遍城区到放逐乡野的无尽折腾,主人公不再是死抱突围概念的单面性情,而是留出足够的余地。

王尧(苏州大学教授)

剧团、艺人在中国的文化符号里面具有特别的意义,与我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多的复杂联系。怎么写出新的东西来?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陈彦不是重复前人的题材和创作,而是发现了新的舞台与人生。我觉得不从现实主义出发,就不能够解释陈彦作品,但是仅仅从现实主义出发,是不能够完整解读陈彦作品的。经过这么多年历练以后,陈彦是把现实主义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他这样来看舞台、看人生、看世界、看人与人的关系,有哲学的意义在里面。‍‍我觉得陈彦还比较好地处理了雅和俗的关系。为什么我们会强调陈彦作品的人民性,强调他的作品被大家喜闻乐见?显然就是知道陈彦小说能雅俗共赏。

程永新(《收获》主编)

陈彦老师是小说界的一匹黑马。我觉得陈彦老师这匹黑马的诞生是有道理的。陕西有强大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我觉得这个传统是评价陈彦小说的基础和出发点。另外,陕西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也带给陈彦作品一种深厚底蕴和深厚的功力。陈彦这几年作品的爆发,既是其个人才能和才华的爆发,也是顺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因为一个作家、一部作品的成败,往往与其所承续的历史传统、作家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经验积累,还有时代有关。我还想讲讲陈彦老师的戏剧创作,他的话剧非常能体现中国的世道人心。在陈彦作品当中,小说和戏剧其实有着非常多的相通之处,这也是非常吸引我的东西,即探究我们中国、我们中华民族漫长历史传统当中的世道人心,它能够打动你的神经,能触动你心灵中最柔弱、最敏感的那一块东西。‍‍

孔令燕(《当代》主编)

陈彦无论是写戏剧,还是写戏剧之外的人,写装台工人刁顺子,写舞台上的主角忆秦娥,他的价值底色都是正大而庄严的。他坚持了善良正大的价值观。我觉得陈彦老师的作品在树立一个标准,在造一个“定盘星”,在用艺术创造彰显一种大道,也是在担负一个艺术家的使命。‍‍同时,陈彦老师的作品还彰显了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力量之美。他的小说是宏阔的、豪迈的、有波澜的、有力量的那种美。这就让我们感觉到了中国大地上产生出来的那种有骨气的、有力量的、有质感的那种美。

‍郭冰茹(中山大学教授)

每一个读者从陈彦老师的作品中都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一些特别鲜明的特色,比如东方风情、地方文化、空间艺术。这些在理论上都可以纳入地方性知识的范畴进行考察。这就关涉到传统跟现代的关系,以及本土跟世界的对接。所以,在小说文本中,他选取秦腔这样一个传统的、民间的、古老的记忆作为写作对象,塑造和演绎相关人物的形象和命运,实际上是考察这个文化传统及其扎根的民间土壤。

汪政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彦的“舞台三部曲”,‍‍不仅是三部小说,也可以说它们构成了当下的艺术史、‍‍文化史和风俗史。‍‍我们在讨论某一个年代或者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文化风俗时,‍‍常常会引用那个时代的书籍,比如讨论唐代‍‍日常生活时,常会提到唐宋传奇。某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如果真实地触及那个时代的生活,它将注定‍‍超越文学史的书写而进入文化和历史书写。‍‍‍‍‍‍若干年后,考察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时,我们不会忘了‍‍调取陈彦的“舞台三部曲”,‍‍作为艺术史、文化史、风俗史考察的种子。‍‍

黄宾堂(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

‍‍我觉得“舞台三部曲”每一部的立意和追求的重点各不相同。《装台》写人的状态。刁顺子们用心为别人‍‍搭台,自己却在用力地‍‍讨生活。虽然全世界的倒霉事都降临到了他头上,但却永远击不垮他。《主角》写人的成长。‍‍忆秦娥的成长之路,是上接传统根脉,下接大地的源起,‍‍中间是自己的心无旁骛、刻苦努力磨炼修行,‍‍这是一条向上之路,气韵饱满,正大浑厚。在《喜剧》中,陈彦的追求和思考更进了一步,‍‍不仅仅是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塑造与书写,更着力在人生过程中的荣辱、‍‍进退、美丑等变化转换中,痛惜社会和价值选择的‍‍因果逻辑,具有可贵的思辨色彩。‍‍《喜剧》丰富开放,‍‍对时代生活的饱满度、人性把握的准确度、节奏气韵掌控的张弛柔软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是一部有思想、有底蕴的小说。

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陈彦的作品没法用西方的现实主义理论进行刻舟求剑式的理解,实际上他确实是‍‍将戏剧的东西,尤其是中国传统戏的东西带到当下的小说中。‍‍他丰富了当代小说的写作,拓展了现实主义的边界。‍‍陈彦的作品带有平行于书写对象的共情和悲悯,‍‍理念与思想在这个时候让位于写作冲动与行动的本能,‍‍意义与价值则在故事世界中自行形成,‍‍并会在读者与更广泛的受众那里得到回应和解释。‍‍

丛治辰(北京大学副教授)

小说最初是不入大雅之堂的,可是当它变成文人艺术之后,‍‍尤其是今天各种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出来之后,有一种特别向内的趋势——‍‍讲述个人的故事,抒发个人的情感。‍‍陈彦老师直接回到了小说起源的时候,跟戏剧、勾栏瓦肆结合在一起,有强烈的和人间、观众沟通交流的欲望。在写小说的时候,在高台上‍‍关注世道人心的观念贯穿于陈彦老师写作的始终。‍‍‍‍‍‍所以他写的不是戏曲艺术的变化,而‍‍是整个文化的变化。他是站在整个文化变迁的视角去写《喜剧》的。‍‍

李震(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如果说贾平凹的小说可以用地方性知识来说它的叙事的话,‍‍我觉得陈彦的小说应该是行业性知识:梨园行、戏剧行。‍‍陈彦写完戏剧以后,我估计再没有哪一个作家能把戏剧的事拿到小说来说,因为像他这样把梨园行作为自己的文学的根据地,甚至是灵魂根据地的‍‍情况很少见。‍‍这是他的独特性,也是他进入现实主义写作的一个前提。‍‍‍‍‍‍

段建军(西北大学教授)

‍‍‍‍要‍‍看到生活表象之下的真实状况,必须直面生活,‍‍发现我们生活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要回归生活的常识。‍‍陈彦小说写生活、生命的常态,‍‍尤其是底层大众生活与生命的常态。‍‍陈彦小说最大的特点是雅俗共赏,这点非常难得。‍‍他小说中一个又一个情节冲突,‍‍不断把故事推向前进,‍‍形成一个又一个期待,让大众情感澎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不断起伏,‍‍读者的心也就悬起来。‍‍

穆涛(《美文》副主编、西北大学教授)

‍‍一部好的小说,在故事之外还应该具备什么?2008年,在给《美文》写的专栏中,陈彦谈到中国传统戏曲的根脉、秦腔的源流。他对‍‍几百个老剧本的熟悉程度,说明‍‍他是一个对秦腔研究集大成的人。在‍‍陈彦小说之外,他的这些东西推动了他的小说,这点值得我们认真去想。‍‍

曾攀(《南方文坛》副主编)

记得读《主角》时,我突然意识到当代中国文学可能正在面临一个新转向。‍‍‍‍20世纪80年代,文学有向内转的趋势。‍‍‍‍到了当下,‍‍一部分是继续那种向内转的潜流,‍‍另一部分,我把它命名为一种向外转的。陈彦老师的舞台系列小说,‍‍把人物的命运感,把小说里的历史感、时代感‍‍传递了出来。‍‍所以‍‍陈彦小说是当代文学向外转的一个典范。‍‍陈彦作品写普通人、写大众,仿佛写一个人,其实是写一代人,又似乎是写所有的人,‍‍我觉得这是一种以大见大的写作方式。‍‍小说现在一直被诟病,好像是越写越小。如何走向一种深远广大的‍‍新文学?我觉得这也是陈彦小说给予我们的‍‍启迪。‍‍

宋嵩(《长篇小说选刊》副主编)

陈彦老师跟我们《长篇小说选刊》有不解之缘,他的《装台》《主角》《喜剧》都在《长篇小说选刊》全文转载过。‍‍‍‍他把戏剧创作的经验应用到小说创作上。‍‍‍‍为什么把戏剧创作的经验应用到‍‍小说当中?我觉得还是作家在回归本源,‍‍我们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尽力地回避小说当中的戏剧性,导致小说写得越来越不好看,失去了读者。‍‍如果‍‍连读者都没有了,小说还有什么存在的理由?现在这些作家‍‍‍‍重新从戏剧创作当中汲取经验,‍‍这其实是给小说创作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杨辉(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作为兼善戏剧和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家,陈彦老师的写作既得益于极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亦受惠于底蕴丰厚的中国戏曲和文学传统。努力在时代总体性的宏阔视域中观照、处理普通人的生活和生命经验,塑造具有时代典范意义的人物形象,且在坚守雅正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融通中国古典传统,以开辟文学的新境界,是陈彦作品的基本特征。《西京故事》《装台》《主角》《喜剧》皆是如此。将现代戏“西京三部曲”及随笔集《说秦腔》与小说文本对读,可知陈彦整体创作的基本状态及其所蕴含的观念和审美表达方式视域拓展的重要意义。

来颖燕(《上海文学》编辑部主任)

陈彦老师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理解,并不局限于感时伤怀。就像他自己在《喜剧》的后记里面说的,他几十年来时常是坐在剧院里面,感受演员与观众之间无比美妙的互动关系。陈彦老师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会让这种互动自我深化,他不仅是沉浸在台前,更会绕到幕后。所以在他的笔下,戏剧就成了一个立体的装置。写喜剧是非常难的,因为它本身就充满着悖论。我们可以看到他笔下的这些与喜剧相关的人们,是生活在一地鸡毛的现实当中的,但是他们不断逼使我们直面严肃的人生问题。

程旸(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长篇小说的开篇是最能显现作家的功力,展现作品布局的眼光、视野和艺术的地方,但凡优秀作家都很重视小说开篇。《主角》开篇不要忆秦娥出场,而要胡彩香出场,读完作品才明白,这是小说的精彩起笔。胡彩香虽然厉害,但对于忆秦娥、忆秦娥舅舅却忠贞不贰,她把忆秦娥的练功抓得很紧,陈彦老师写这些地方是真的厉害。为什么说他厉害?新世纪以来写原生活的优秀小说,都不敢写真正的细节。陈彦老师不同,他看到紧要处就下狠手,一下就把人的魂给抓住了。

崔庆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副主编)

《主角》和《喜剧》分别以秦腔艺术中的旦角和丑角为主要人物,展开故事讲述,但不管是哪种角色,他们都是戏曲艺术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部作品共同触及和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传统艺术的现代性问题,探讨了艺术作为一种传统,如何实现自我改造和创造性转换的问题。两部作品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改造和转换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路径。通过《主角》和《喜剧》这两部厚重的优秀作品,传统艺术的现代转换问题被更加清晰地提出来,供当代的思想者们继续思考和探索。

孙见喜(太白文艺出版社编审)

陈彦以《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重读老子的当下意义》等剧作和论文对新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中华文化进行了独到解读,并因此受到思想文化界的关注。之后,他又及时推出了大型剧作《西京故事》和同名长篇小说。《西京故事》这部小说的故事与题旨都更恢宏、更浑然、更深邃,引出了有关中国人精神向何处去的宏大命题。

钟海波(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陈彦是新世纪文学星空中一颗耀眼的新星,他为新世纪小说创作带来新气象。陈彦小说的戏剧化特征十分明显。他使情节型小说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他的跨文体写作拓宽了小说的表现维度,使其作品的民族风格更加鲜明。他的小说的本土化、民族化,实际上提升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韩鲁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对于陈彦的评价可以说能够达到的高度都已经达到了,前面的专家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和范围对陈彦进行研究。从全国这个范围来讲,陈彦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是能占一席的。我们就是要把对陈彦的研究扎扎实实地做下去,做好,把对陈彦研究的视野放得更宽。除了文学视野以外,希望能够把文学地理这个属于跨学科的文艺学、文化学的问题,深入地研究下去。

鱼在洋(商洛市作家协会主席)

秦岭南坡这块土地,出了个贾平凹,为啥又出了个陈彦呢?一是有一条看不见的文脉。商洛在秦头楚尾的交汇文化中演化为一道雄秦秀楚兼容的文脉。二是名家引路,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三是文学生态好。大家都像陈彦名作的名字一样,互相“装台”而不拆台。四是众多作家身上都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钟思远(商洛学院副教授)

虽然《喜剧》是以秦腔丑角艺人的人生戏剧与戏剧人生为内容,但我所读出的喜剧精神并非其中的戏谑与嘲讽,也不在滑稽与哄笑,而是《喜剧》中主要人物命运所指涉的有关喜剧精神的三种考量标准及其赋予喜剧本身的美好意义。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 陈志涛整理

(0)

相关推荐

  • 限量签名|茅奖作家陈彦“舞台三部曲”收官

    微风读书会ID:weifeng279965337 茅奖作家陈彦"舞台三部曲"收官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陈彦的最新力作--长篇小说<喜剧>,由作家出版社推出.至此,陈 ...

  • 头条|陈彦做客“微风读书会”为全国读者签名2300余套

    陈彦做客"微风读书会"为全国读者签名2300余套   4月5,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由微风读书会.陈彦作品研读会联合举办的"用最朴实的纯粹温暖世道人心--茅盾文学奖获得陈 ...

  • 追求正大气象 书法家李多宽用笔墨扎根于时代

    现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的李多宽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大家,给人的印象是好古,为人谦谦儒雅,其作品有清新高古之风,无论是十多年前的作品,还是最近写的,无不传递出浓浓的历史韵味,散发出独特的古韵和厚重感 ...

  • 正大气象·时代风采|论画家崔晓东的主题性山水画创作

    近些年来,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领域,深研传统.守正出新.呼应时代召唤的创作者不断涌现,画家崔晓东就是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特别是他最近几年创作的一系列主题性山水画作品,给人以大气磅礴.蔚为壮观.别开生面的 ...

  • 正大气象 时代风采 论画家崔晓东的主题性山水画创作

    近年来,在中国山水画创作领域,深研传统,守正出新,呼应时代召唤的创作者不断涌现,画家崔晓东就是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他最近几年创作的一系列主题性山水画作品,给人以大气磅礴.蔚为壮观的深刻印象. 崔晓东代 ...

  • 生命的正大气象

    放寒假了.工作也告一段落.回首一年的经历,稍微喘口气后,心里又有一阵空落落的感觉.年岁渐长,越觉得岁月可贵,越不敢辜负自己的光阴,唯恐时光的印记里,留不下自己的影子,这段日子不是浪费了吗?晚上,我一直 ...

  • 【看展】正大气象——全国正书六家展(高清作品集)

    转自书法派  特此鸣谢 正大气象--全国正书六家展 正者, 规则端正,守一而止 大者, 通行无碍,书肇自然 跨越疫情, 经历预展, 正大气象--全国正书六家展 展览时间: 4月27日一6月20日 展览 ...

  • 【学颜】华国锋颜楷《岳阳楼记》,正大气象!

    华国锋 华国锋 1921年生,曾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华国锋带头粉碎"四人帮"后,其题词.题字被人们视为巨大的荣耀,很多地方的党报.党刊 ...

  • 一招解决矛盾,创作的作品有正大气象或险峭之美

    有理论家提出,艺术创作就是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当矛盾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是为艺术的最佳或说最美状态.如欣赏表演艺术的各类剧目,人们在悲与喜的矛盾中体会艺术的高潮,或者说在起起落落的中体会剧情与情感的表达 ...

  • 书法丨孙伯翔——清凉之境抒风骨,正大气象谱华章

    修身正心游瀚海,耄耋之年砚耕忙. 清凉之境抒风骨,正大气象谱华章. 魏碑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书法体系,也是北朝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文化反映.北魏书体中公推最有代表性的名作,便是<张猛 ...

  • 华世奎大楷《朱子治家格言》,看看什么叫正大气象!

            华世奎(1863-1941),号璧臣.先世由江苏无锡迁居天津,经营盐业,为一时豪富,天津"八大家"之一.16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朝廷深爱其才,破例召入宫中,担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