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诸葛镇横畈村:桥头朱有古建筑仁德堂

走进诸葛镇横畈村桥头朱有古建筑仁德堂

诸葛镇横畈行政村位于诸葛镇政府驻地东南3500米。村民委员会驻下山头自然村。村以所辖自然村横畈为名。系畲族聚居地,2003年10月经兰溪市人民政府确认为少数民族村。地处丘陵,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1042亩。下辖下山头、横畈、桥头朱、铁门槛、上畈、五家桥、花坟头江和陈鼓塘8个自然村,有14个村民小组,410户,1206人。村民大多种植水稻、药材,养殖珍珠和外出务工为业。

下山头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世居方姓,村以所处地势为名。有村民小组1个,11户,28人,耕地24亩。村民大多种植水稻、养殖珍珠为业。

横畈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300米。世居姚姓,元初迁入,村边有水塘横在田畈中,故村原名横畈塘头,后简称横畈。后王姓迁入,现以王姓为主姓,村袭旧名。有村民小组4个,119户,390人,耕地294亩。村民大多种植水稻、养殖珍珠和务工为业。村中有青石雕花石柱等古建筑。

桥头朱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南600米。世居朱姓,宋淳熙年间由金华迁入定居,营建村落于桥边,故名桥头朱。地处畈田中。有村民小组3个,73户,201人,耕地50亩。村民大多种植水稻、油菜和养殖珍珠为主业。

铁门槛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南400米。世居蓝姓,为畲族,清乾隆年间自处州迁入,因村居有铁门槛,故名之。有村民小组1个,17户,37人,耕地50亩。村民大多种植水稻、油菜和养殖珍珠为主业。村中有清光绪年间青石雕花石柱等古建筑。

上畈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南700米。世居陈姓,元初自下陈衍分迁入,营建村落于畈上,故村名上畈。有村民小组1个,15户,30人,耕地40亩。村民大多种植水稻、油菜和养殖珍珠为主业。

五家桥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南500米。世居蓝姓,为畲族,清乾隆年间自处州迁入,初建村落为五户人家,村口有桥一座因名五家桥,村以桥名。有村民小组4个,105户,350人,耕地284亩。村民大多种植水稻、油菜和养殖珍珠为主业。

花坟头江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南500米。始居江姓,明代由水亭分衍而来,并筑在雕有雕花石刻墓面的祖坟于其间,故名花坟头江。后赵姓迁入,村袭旧名。有村民小组1个,45户,170人,耕地150亩。村民大多种植水稻和养殖珍珠为主业。村中有明代四柱井等古迹。

陈鼓塘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800米。世居雷姓,为畲族聚居村,民国时迁入,初建村落为五户人家,村中有塘形似铜鼓,名陈鼓塘,村以塘名。有村民小组1个,25户,81人,耕地98亩。村民大多种植水稻、油菜和养殖珍珠为主业。

横畈畲族村位于诸葛镇东南方向,距离镇中心5公里,联网公路东南方向经永昌街道清风亭村通达永游线,南方向经翁家村通达游诸线一级公路。全村共有505户,1491人。(畲族)人口占32%。全村以种植木芙蓉中药材为主,于2011年成立了孔明中草药专业合作社,被列为升级中草药基地,并带动了周边中草药发展。

“两千年帝胄文明肇址邾侠沛国,八百载钦褒望族雄居上邑兰溪。”这是原东吴大学士吴子授先生为兰溪市诸葛镇横畈行政村桥头朱自然村仁德堂撰写的对联。

据桥头朱宗谱记载,仁德堂开创于元末。当时,同姓同宗的朱元璋驻扎长乐一个多月,联络四方豪杰。桥头朱的族长就主动组织族人给朱元璋送粮,同时遴选有功夫的族人建立突击队,为朱元璋打头阵。在朱姓族人等地方势力的倾力协助下,朱元璋迅速收复兰溪和金华,歼灭了浙江中西部一带的顽敌。朱元璋定鼎金陵后,不忘桥头朱族人,除了给仁德堂赐匾,还给数个族人加官进爵。

桥头朱村仁德堂也称“朱氏大厅”,是兰溪市文物部门登记在册的文物保护点。2009年,桥头朱村村民朱春山发起成立一个村民修缮理事会,筹得60多万元修缮资金,于2010年8月开始修缮。2011年5月初,修缮工作完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