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加

  《威风堂堂进行曲》(又译作威风堂堂进行曲或威仪堂堂进行曲,英语:Pomp and CircumstanceMarches),作品第39号,是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在1901年至1934年间创作的一组管弦乐进行曲。
    由爱德华·埃尔加作曲的《威风凛凛进行曲》(Pomp&Circumstance),又名《威风堂堂进行曲》,是风靡全球的著名管弦乐。总共包括埃尔加在1901至1903年间陆续完成的五首短小的进行曲,其中的第一首被公认为最成功,因而也最著名。现在,人们提到他的《威风堂堂进行曲》,一般都是指的D大调这一首。
    在1897年的皇帝进行曲与清唱剧的表演之后,埃尔加才真正显露出他善于掌握英国仪礼乐曲特质的才华。从此之后他筹划了一系列的管弦进行曲,并以莎士比亚的名剧《奥塞罗》第二幕:“光荣战争的壮丽堂皇与骄傲”为标题,共计五首作品。第一首完成于1901年,在同年十月十九日利物浦的首演即相当成功,一周后在伦敦的演奏也同样受到热最的回响。有人批评埃尔加这首作品不能充分反应他的才华,但他说:我知道有许多人喜欢以音乐来庆祝,而我正是为这些人而创作。”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第一号威风凛凛进行曲》著名的旋律正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第一号威风凛凛进行曲慢速的一段是英国第二国歌。
    被引用世界名曲之一,《第一号威风凛凛进行曲》慢速的一段被用在《海绵宝宝》的《街道巡查员》(第七集A)中海绵宝宝演讲时的一段画面上;也在英国动画片《怪鸭历险记》里经常出现(80年代出生的动画迷应该都看过这个动画),而且是在结尾的时候:还被用在迪斯尼《幻想曲2000》第七首无声动画片《诺亚方舟》(唐老鸭和黛丝主演)上被改编成一首变奏式进行曲。
赏析
  《威风堂堂进行曲》(又译作威风堂堂进行曲或威仪堂堂进行曲,英语:Pomp andCircumstanceMarches),作品第39号,是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在1901年至1934年间创作的一组管弦乐进行曲。这部作品包括以下六支进行曲:《D大调第一进行曲》《a小调第二进行曲》《c小调第三进行曲》《G大调第四进行曲》《C大调第五进行曲》《g小调第六进行曲》,其中前五曲是埃德加作为作品第39号发表的,第六曲则是未完成的遗作。每支进行曲的演奏时间大约是五分钟。
  《威风堂堂进行曲》中最著名的是《第一号进行曲》,常被用作美国高中的《毕业进行曲》,经修改填词而成的《希望与荣耀的土地》则是英国爱国歌曲,也是为英王《加冕颂歌》的终章。而《第四号进行曲》经填词成为二战时的英国爱国歌,同时也是是宗教仪式上常用的退场曲目。
标题
    该进行曲的标题“威风堂堂”来自于莎士比亚的剧作《奥赛罗》第三幕第三场的台词:“……永别了,长嘶的骏马、锐厉的号角、惊魂的鼙鼓、刺耳的横笛、庄严的大旗和一切战阵上的威仪(pomp,and circumstance of glorious war)!”
    在《第一号进行曲》的总谱上,埃德加引用了诗歌《荣耀的进军》(The March ofGlory)中的一段诗句作为主题句。他想借此表达的意思是,战争场面看似雄壮华美(pomp),但真实的战争环境(circumstance)则是则是枯燥而恐怖的。
  《威风堂堂进行曲》的钢琴独奏版本是由阿道夫·施密德和维克多·海吕哈钦森完成的。其第一号进行曲的钢琴二重奏版本则由施密德完成。该曲的风琴版本由埃德温·H·勒马尔和G·R·辛克莱改编,此外还有威廉·麦克维克的简化版本。此曲的军乐队版本是由M·雷特福德和T·康威·布朗改变的。英式铜管乐队版本的第一号作品(转至B调)则是J·奥德·休谟完成的。
第一号进行曲
    D大调第一号威风凛凛进行曲(Pomp andCircumstance Marches, No 1 in DMajor),是具有英国第二国歌地位的经典名曲。由英国作曲家埃尔加(Edward WilliamElgar,1857-1934)1901年创作,题献给指挥家罗迪沃尔德和利物浦管弦乐协会乐队,为所作五首同名进行曲的第一首。同年10月19日在利物浦首次演出,罗迪沃尔德指挥。数日后在伦敦演出时收到热烈欢迎,曾当场连续演奏三遍。
    第一号威风凛凛进行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这支曲子前面有个短小的引子它是D大调,2/4拍,由有两种主旋律组成,一种速度较快,一种速度较慢,本曲以一个短小的引子作为开始。带入第一主题后,性格比较活泼,充满着生机,它是D大调的。华丽而威风凛凛的主部主题强有力地呈现出来;与主部主题形成巧妙对照的是乐曲中段那具有民谣之美的旋律。其中出现与引子基本相同的旋律,接着变慢速度,进入第二主题,主题转G大调,曲调庄严、带有颂歌的性质,它是由小提琴在G弦上演奏的。过后又加速度,重新进入第一主题,但是减去了重复的一段,其中又出现与引子基本相同的旋律,接着变慢速度,进入旋律与第二主题几乎相同,只是加强演奏了的第三主题,到结尾,速度加快,然后更快(piumosso),有明显的铃的声音,最后结束。
由来
    埃尔加这部作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个中段。这一旋律不仅被爱德华七世用作《加冕颂歌》,英国作家豪斯曼还为此写了抒情诗《希望和光荣的国土》。可以说,这段旋律在英国的地位,几乎与国歌一样神圣。此外,甚至在美国许多院校的毕业典礼上,学生们也是在这支旋律的音乐声中领取文凭,就连几次英国皇室婚礼也演奏了这首《威风堂堂进行曲》,其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随后,主部主题与中段主题相继再现,只是中段主题在整个乐队奏出的节奏型强调下,音响增强了,也更宽广了。最后又回到主部主题,并加快速度,干脆利索地结束全曲。
历史
    曾经在1901至1903年间写过五首《威风堂堂进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Marches, Op.39)。当1901年新完成的第一首在伦敦由作曲家亲自指挥首演时,全场听众为之疯狂,纷纷起立和大声喝彩,使音乐会无法继续,一直到埃尔加连续把这首曲子奏了三次,场面才平静下来。
    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提议作曲家把它加上歌词,於是成了英国人人会唱的《希望与荣耀的土地》(Landof Hope andGlory)。本来已经相当有名的埃尔加此时更加声名大振,不但被英王封他为爵士,美国大学还送给他名誉学位,英国节日大厅一连三日举行埃尔加作品音乐会,令他名利双收。
    埃尔加对他所听到的一些用交响乐队演奏的英国进行曲,都不是十分满意的。他曾对人说:”我不明白,为什么交响乐队演奏起进行曲来,速度总是那么慢呢?难道稍快些的进行曲就不适合他们演奏吗?”于是,他决心写出一些适合管弦乐队演奏的,速度稍快些的进行曲来。
    在首演奏的时候,它们那庄严、热情、带有英国特色、充满朝所的曲调,深深地激动着每一个听众的心。尤其第一首:D大调,更是受到人们普遍的赞扬。在演奏完之后,人们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加演一遍还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以至不得不再奏第二遍、第三遍……
    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听到这支曲子,看到人们欢迎它的热烈场面之后,产生把这支曲子变成歌曲的想法。这个建议为作曲家所接受。第二年,诗人克利斯多夫·本森用《希望与光荣的土地》的诗为之填词,不久,在伦敦首次演出了大合唱《威风凛凛进行曲》,受到极其热烈的欢迎。因为这个贡调早已为人们所熟悉,歌词也容易记住,所以,台上唱完之后,人们很快也会唱了,台上,台下同声高歌,形成非常壮丽的场面。这支曲子使英国人引以自豪,他表达出英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英国,不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唱这首歌。
    由于《威风凛凛进行曲》情绪庄重,很适于在重要仪式上使用,所以它又被称为《第一号仪式进行曲》,后来,在英国国王举行加冕礼时,作曲家还运用这一主题作为《加冕大典颂歌》的终曲。
来源
“威风凛凛”取自莎士比亚的喜剧《奥赛罗》第三幕第三场奥赛罗的台词:“永别了 ……属于战争的一切轰轰烈烈、威风凛凛的大场面!(“光荣,自豪和威风堂堂的战争”。)
 
视频网址:https://v.qq.com/x/page/y0127d7r1el.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