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建立很轻松?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后周这两位大将曾奋起反抗

提起历史上的“陈桥兵变”,很多人都认为赵匡胤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后周恭帝孤儿寡母手中的江山,轻而易举便取代后周建立了宋朝。和历史上那些血流成河的改朝换代相比,赵匡胤得天下确实相对容易,但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轻松。

比如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回军都城开封时,担任后周王朝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的大将韩通闻讯后便飞身上马,准备组织军队应对赵匡胤的兵变,无奈守卫京城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所以还没到韩通召集军队,就被拥立赵匡胤的将领王彦生杀死,这也是赵匡胤黄袍加身时的唯一一起流血事件。

实际上,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后,除了身在开封的韩通有所“动作”外,还有其他两位后周大将站出来表示反对,他们便是日后和赵匡胤兵戎相见的昭义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们两人不仅先后起兵反抗赵匡胤,其结局也是出奇地相似——最终都是因为兵败自焚而死。

我们不妨先来认识一下后周的这两位大将。

众所周知,从晚唐时期到五代十国,各地节度使都是响当当的实力派人物,他们在各自的地盘内可以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当时昭义节度使李筠治下的地盘有潞州、泽州、邢州、洺州、磁州,相当于占据了今山西和河北的大片地区,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治下的地盘有扬州、楚州、滁州、和州、庐州、寿州、舒州,相当于占据了今江苏和安徽的大片地区。

昭义节度使李筠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信将领,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曾派使节谕示李筠入朝,李筠不愿意去朝拜赵匡胤,只是默默地对着后周太祖郭威的画像哭泣,表示自己心系前朝。

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如果按血缘关系来选继承人,李重进甚至比柴荣更有优势,因为柴荣只是郭威皇后的侄子(后来才被郭威收为养子),和郭威没有半点血缘关系。

虽然如此,郭威在选定柴荣为继承人后,还特意“召重进受顾命,令拜世宗,以定君臣之分”,也就是要求李重进不要觊觎皇位,要一心辅佐周世宗柴荣。从此以后,李重进便对柴荣忠心耿耿,而且还在后来的对外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至于其在朝中的地位和赵匡胤并列(李重进担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赵匡胤则担任殿前都点检,两人都是后周禁军中的大佬级人物)。柴荣去世后,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李重进又被外派出任淮南节度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李筠和李重进这两位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一南一北联合起来反对赵匡胤,那绝对是够让赵匡胤喝上一壶的。所以为了分化解决他们两人的潜在威胁,赵匡胤一方面拉拢李筠许以高官厚禄,一方面诏令李重进移镇青州。李筠表面上归附宋朝,暗地里则在调兵遣将准备讨伐赵匡胤,李重进则直接拒绝调动,还暗中派遣说客准备拉上李筠一同起兵举事。

无奈的是,李重进派出去联络李筠的说客不仅直接投奔了赵匡胤,还将两人的计划和盘托出。后来在赵匡胤的授意之下,这名说客又重新回到了李重进身边,此人一边诋毁李筠不足与谋事,一边拖延李重进的出兵计划,以达到赵匡胤对其各个击破的目的。

结果李重进果然中计,李筠在四月份起兵反宋时,李重进选择了按兵不动。到六月份,李筠所在泽州(今山西晋城)便已经在孤立无援中被赵匡胤的军队所攻破,绝望的李筠最终自焚而死。

同年九月,刚收拾完李筠的赵匡胤又亲率大军征讨李重进,仅用了两个月便攻破了李重进所在的扬州,最后走投无路的李重进仰天长叹道:“我有愧于周太祖之恩也”,说完也举家自焚而亡。

在后世很多历史戏说中,人们往往会想当然地以为赵匡胤轻松地“黄袍加身”然后又带微笑地“杯酒释兵权”,殊不知其所走的每一步都暗藏凶险,稍有不慎便可能会有身死国灭的后果。

比如说周世宗柴荣在世时,赵匡胤曾利用一块“点检作天子”的木板顺利地让柴荣猜忌并罢免了自己的妹夫——时任禁军最高统帅的“殿前都检点”张永德,而赵匡胤则顺利由此坐上了“殿前都检点”的位置。如果柴荣当时知道是赵匡胤在背后作祟,又或者柴荣活得更久一点,赵匡胤都不会有好结果,因为他的这个“殿前都检点”的位置已经被皇帝列入了猜忌名单。

不仅如此,赵匡胤黄袍加身时,面对的其实是一个烂摊子——内有前面两位节度使的起兵反抗,外有辽国的虎视眈眈和十国的群雄割据,可以说其处境并不是很妙。直到后来,他和宰相赵普等人一起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决策,最终才一步步统一天下,也让后来的大宋王朝得以存世三百多年。

参考资料:《宋史》《资治通鉴》《中国通史》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