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山水诗《山中》赏析

古山水诗《山中》赏析

一君木子

山中

唐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评析

此诗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起句“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注释

滞(zhì):淹留。一说停滞,不流通。

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恰逢、正当。

高风:山中吹来的风。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韵译

滚滚长江一样在外留滞

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念归

何况现在深秋风使劲儿在吹,

遍野处处是枯黄秋叶

赏析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可以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发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诗的前两句中“长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乡,归家的路途遥远。“已滞”和“将归”是从时间上表明诗人长期滞留他乡,还没有归去。    紧接着,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之妙。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此诗道:“寄兴高远,情景俱足。”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该诗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

作者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即能写文章,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年)八月,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四杰”之首。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672年(唐高宗咸亨二年),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王勃被逐出沛王府后,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注:本人在编篇过程中参考了网络未著名文章,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急速纠正)

(0)

相关推荐

  • 【亲子专栏No.082】聂光玲:坚持学诗第9天,不是“万事开头难”,是开始容易坚持难

    记录|聂光玲 无间断坚持学诗第9天. 王勃的<山中>是我们共同学习的第9首诗. 以前总说"万事开头难",现在觉得开始容易坚持难.如果能把一件正确的事长期坚持下去,这其中 ...

  • 古诗词日历 | 王勃《山中》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长江仿佛也为我感到悲伤,你看它似乎停滞不前:万里之外,才是我的家乡,我想念故乡欲作归计. 何况正属于高劲霜风的傍晚,一座山连着一座山,黄叶正在纷纷凋落. 注 ...

  • 古山水诗《江雪》赏析

    古山水诗<江雪>赏析 一君木子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评析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 ...

  • 古山水诗《别云间》赏析

    一君木子 别云间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评析 <别云间>是明代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夏完淳的作 ...

  • 古山水诗《别云间》今韵

    古山水诗<别云间>今韵 一君木子 别云间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评析 这是一首古山水诗.古爱国 ...

  • 古山水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古山水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一君木子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南北朝  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 ...

  • 古山水诗《钱塘湖春行》赏析

    古山水诗<钱塘湖春行>赏析 一君木子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 ...

  • 古山水诗《汉江临泛》赏析

    古山水诗<汉江临泛>赏析 一君木子 汉江临泛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评析 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 ...

  • 古山水诗《小雅·十月之交》赏析

    古山水诗<小雅·十月之交>赏析 一君木子 小雅·十月之交 周 无名氏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 ...

  • 古山水诗《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

    古山水诗<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 一君木子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评析 这是一首古山水诗,也是一首古边塞诗. 王昌龄 ...

  • 古山水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

    古山水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 一君木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