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之道——为家长言
为师之道,古人早已说过:传道授业解惑。今天不说“道”,因为现在的孩子品格和境界如何,大家清清楚楚,说多了遭吐槽,这里只讲授业。
然而近年来,“传道授业解惑”方法似有不专或为走偏。作为一名局外人或曾经的老师,回头看这件事情,似有话说。
近读汪曾祺作品《徙》,高先生尝云:“教书育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我觉得这段话很经典,这是许多老师不能领悟的。
以前也曾经教过几天书。我以为教书育人,如果有高先生这些体会,学生一定教得不差。
我觉得现在的教书很有些揠苗助长的意思,有些学校领导和老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校的考核排名和升学率所左右。不顾学生实际,拼命地往学生脑子里灌输知识,其实这是欲速则不达的行为。
我们在这种虚枉的情绪下,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接受能力,反正使劲地给学生灌知识。对学生的每个个体不甚了解,诸如他个人的接受能力、最近学习的情绪、他的知识储备以及生活经历不太清楚,你怎么教好他呢。我们经常说的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也是这个意思,不是才提出来的。因此,“不知己不知彼”的结果是学生疲惫不堪、老师也不疲于奔命,最后学校也不满意于学生的成绩。
盲目的一刀切,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也许你会说,老师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应对一个个学生,单个地去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教呢。私以为与其大家这样盲目地赶,还不如细仔有针对性地把一个个学生弄懂,当他们掌握方法,比死命地填鸭式的灌可能更好一些。记得以前有一位同行数学老师,有时一节课他就给学生讲一个例题,效果非常好。因为学生吃透了,他的学生数学成绩一直处在全县前列,当然也含县中。
而那些一节课做几十道数学题目的老师,学生累,老师也累,结果全班数学成绩还不如前面那个老师教的成绩好,学教也都没有他轻松。说白了,是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方法不得力、工作研究不细不透、敬业精神不太浓。所以高先生就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是很有道理的。
有些老师照本宣科,没有把课本知识化成自己的东西,再教授给学生。而是照本宣科,只讲答案,甚至只给学生报答案,忽视了过程的讲解和剖析。只讲所以然,不讲之所以然,你知道不: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高先生说“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如果老师自己都没有吃透,再去教学生,只报答案,学生成绩能好吗。
好的老师都是先把知识自己消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给学生,学生一听就懂。我就看到过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只报报答案,急匆匆地讲下一题或下一节内容,其实那些只报答案的题目也是瞎做了。只是瞎耗了时间,只求得一个心理安慰而已,什么也没有得到。因为学生没有懂,你讲的题目再多也是“瞎教”而已。
现在孩子也可怜,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多得成人都难以承受,不要讲孩子了。一个字要抄写几十甚至几百遍,还要将阅读内容视频上传,作业要上传,家长辅导要上传,有时十几岁的孩子做作业到夜里一点,有意思吗?如果家长没有智能手机呢。就像有的孩子,家长要他过早识多少字、写多少字、能背多少首古诗以为能,好像很有才华,家长也沾沾自喜。其实一到上学年龄,这些都自然会了,根本不要过早地背诵,意义不大。
所以高先生说“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可我们一些老师就是不能理解这个道理。看起来好像老师很认真,要做多少个题目,要抄写多少遍作业,无非是1个苹果加1个苹果改成一个梨子加一个梨子,或一个桃子加一个桃子,如此延伸,老是重复劳动——白费。孩子累不说,也渐渐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以前就让学生把课文当故事讲,你能把课文当故事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课文还能不理解吗?至于个别字词查字典就行了,麻烦什么呢!
有些家长、老师和学校为了升学率,急功近利,做一些目前学生还不能接受的难题、怪题,这样以为能考高分。你分析一下,为什么一到高考试卷难度系数一均衡,好生就不能发挥特长?其实难题毕竟不多,在可能的情况下,确保基础题目分全部安全顺利地拿到。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一步,可能更有利于学生成长进步和知识掌握。
总之,高先生的话再读一遍,很有味道,教书的回头看教书,又很有别样滋味。上次在一个学校监考,看到黑板前有一副似乎格言之类:入室即静,入坐即学,简直是误人子弟,害人害己。这完全不合乎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
今天只想代表一些家长说说想法,当然老师肯定是专家,以他们说了算。话说回来,目前这种现状,家长、社会和学校都有责任,是家长逼、社会催、老师比造成的。近日我回家看到听到学生家长埋怨和学生的痛苦之状,想说说想法,与所有的朋友共勉。
十月二十九日夜于水墨秦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