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病机的麻烦

原创 曾骞文创 请风停下来 1周前

(书于除夕)
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Crazy Horse - Scratchy: The Reprise Recordings [Includes Liner Notes]

预设病机的麻烦

▲ 曾骞

洞庭卜夫人,患寒疾,有名医进以参附,日以为常,十年以来,服附子数十斤,而寒愈剧,初冬即四面环火,绵衣几重,寒栗如故。余曰:此热邪并于内,逼阴于外。《内经》云:热深厥亦深。又云:热极生寒。当散其热,使达于外。用芦根数两,煎清凉疏散之药饮之,三剂而去火,十剂而减衣,常服养阴之品而身温。逾年,附毒积中者尽发,周身如火烧,服寒凉得少减,既又遍体及头、面、口、鼻俱生热疮,下体俱腐烂,脓血淋漓。余以外科治热毒之法治之,一年乃复。以后年弥高而反恶热,与前相反。如不知其理,而更进以热药,则热并于内,寒并于外,阴阳离绝而死,死之后,人亦终以为阳虚而死也。

出灵胎《洄溪医案》。

纯粹看案子,就是前医误治后医及时纠正,最后救了。案述中没有脉象,唯有当时徐氏的直接判断:热深厥深,造成了外证的寒。所谓的真热假寒。

果真如此,似乎不当被误治。即便再沉细,也会兼有数急。还有包括舌与饮水上,真热假寒者,处处当有阳热内盛端倪。

所以有的事情,需要结合实际历史背景。

当时徐灵胎的时代,江南地区尤其盛行温补。医生普遍有邀功避罪的推诿心态,以及病人偏爱补药养生。其实,和今天差不多。滥补。

预设病机,反正虚了就补。泻了就强止。出汗了就想着敛汗,咳嗽想着强行压回去,发烧也是。这差不多可以说,是一种妥协做法,现在这个情况和当时也类似。

真正的阴寒津液不足需要温复的,用参附断然不会错。但热在里,反有外寒的,邪气内闭,阳气受遏,长期用温药,阴血就会越来越伤耗。相当于,一口锅里水本来就少,大火继续烹着,最后就把锅烧穿。

徐氏用甘寒芦根救逆治,直接就是在清透其胃气实热,火结,阳证,里燥津虚用甘寒补津液。据证用。

当火结得解,阴阳两气逐渐和合,外证寒解,就可以减衣。自然不需要像之前厚衣几重,环火仍畏冷。热厥的本质,是阴气衰于下。所以急证所治后,需要养阴。在这个养阴过程中,出现一系列排病反应:“服寒凉得少减,既又遍体及头、面、口、鼻俱生热疮,下体俱腐烂,脓血淋漓。”

在帮助正邪相争的过程中,还用了治热毒的拔毒法,时间都持续了一年左右,都还有反复。甚至留下后遗症:以后年弥高而反恶热,与前相反。血不足,而燥,阴气未能全复,比较脆弱。前医错用温热造成的积弊,留下一种新生力量不能足够弥补亏损的状态格局。这个案子正是应了:“阴阳二厥者,冰炭殊途,治法亦异,诊察之间,死生反掌。真正寒厥者,前医治法,尚在方向。”

所以,有时很多人有疑问,觉得中医治病需要时间很长。像这类的调理,能不长吗?战后重建都是最辛苦最曲折的。

同理,当滥用抗生素后,造成的身体问题,在中医的手上,有时也往往面临一种主证易去,但体质难调的情况。尤其很多人还特别喜欢迷信中西医结合,一边西药,一边中药,甚至还在服用各种莫名其妙的保健品。心想,总有一炮打的响。头脑长期紧张兮兮。此时基本是心理问题大于身体问题。

在这样的模式下,即便一些身体症状被治愈,那么,接下来,还会有更多困难的所谓的疾病会到来。

因为,有时最初本是身体自然反应下的病理产物,顺应人体所需就可以解决,但当一个人的头脑非常非常紧张时,身体会产生更多不自然的异常反应,这些都会对气血逆乱产生影响,从而埋下祸根。

不太敢完全确认这个案子中的病人,在后期的排病过程中,心理是否处于紧张。毕竟案子中没有写。但能体会得到徐氏在处理后期问题上所遇到的曲折。

徐氏更看中的是误治问题,当时若继续前医法治,最后阴阳离绝了可能还会被认为绝于阳虚。

可是,为什么有时一个人会召唤来不正确的误治,恐怕某种程度上,是心中自召的。那种生病了紧张过度的人,最容易召唤来误治医生。这是附议了。不过,这也是长期观察的结果,附论在这个案子的解读中,也是夹带私货吧。

△▲

曾骞,散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