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完整版 》
























当代篆刻最近十几年处于一种创作与理念提
升的停滞状态。许多年轻的印人醉心于所谓古玺
印的创作,但普遍缺少与古玺心灵沟通的能力,
不能还原那个时代工匠制印时的感受,也无法理
解古玺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改变所具有的神秘、苍
茫与高古。
还有许多人简单地学王福庵、陈巨来的元
朱文,缺少对明清流派篆刻的深入的思考,甚至
漠视和轻视,这是篆刻发展停滞的关键所在。尹
义桐的这件作品,虽然不是这届青年展篆刻作品
中最打眼的,但却有一种典型的意义与启发的价
值。我们从他的印屏中,可以看出他对明清篆刻
流派的独特切入与演绎。他对明清流派印中风格
比较中性的印,观察的角度和独特取舍,使他的
创作,有了书卷趣味,有了情感的融入,也有了
一种因个性而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朱培尔点评

福建
作者:
范泰和 / 027 林海参 / 028 刘 观 / 029
吕剑贵 / 030 福 建 / 031 肖咸松 / 032
张聪明 / 033 张 军 / 034 赵炳坤 / 035
郑志安 / 036 朱钟平 / 037































































































戴文提名:庞顺东作品取法《祀三
公山碑》,作者在汉篆的研修和学习上
颇下功夫。
用笔力求中段沉实,强调裹锋,虚
实相间,并参以行隶书的笔势。 结构有
秦汉封泥韵,以汉篆为主,亦篆亦隶,
中宫阔绰,内虚外涨。章法上,不拼
接,一气呵成,素面朝天,直取《祀三
公山碑》意。用墨亦不做浓淡枯湿的变
化,力求自然端庄之气。
书写内容为汉赋。汉赋有结构恢
宏、气势磅礴和音韵起伏跌宕等艺术特
征,与汉篆、汉隶有契合之处,估计这
也是作者选用汉赋的主要原因。
与古为徒,既古愈新,是书法学习
的理念。古朴、宽博、雄浑之气是研习
篆书的方向,作者下笔若能气厚笔拙则
进一重境。









































黑龙江
作者:
程启文 / 119 程晓海 / 120 贾良宝 / 121
马 硕 / 122 于晶冰 / 123 张 娟 / 124
张志超 / 125






















湖北
作者:
陈才俊 / 126 樊利杰 / 127 刘子安 / 128
钟 业 / 129 朱卫华 / 130






30






















这次青年展的楷书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楷书的创作。可以看到一批作者在楷书创作上,继承传统、借鉴古人、把握时
代、追求自我、不断奋进,展示了可喜的学术状态。湖南欧亮是近年成长起来的优秀作者,这次的《节录李斯谏逐客书》是一件很
好的作品。当代楷书总的取向是兼容唐楷北魏,取用笔上的精致和意态上的古雅,在从容自在的状态下,展示精神的恬淡平和。欧
亮的楷书应该是合于时代的脉搏,整体看自然雅致,尽管用红色宣纸也不显躁动。用笔有精度,法取唐代小欧又兼有北魏墓志碑版
笔意,故暗合何绍基中楷风神。在众多楷书作品中,很突出。
洪厚甜的点评



























































江西
作者:
曹端阳 / 186 程向阳 / 187 付晓敏 / 188
郭俞兰 / 189 贺炜炜 / 190 胡 昂 / 191
赖小彬 / 192 刘卫洪 / 193 刘征林 / 194
卢根水 / 195 陶家鸿 / 196 杨 辉 / 197
余淑敏 / 198 袁长新 / 199 张博玉 / 200
钟胜朋 / 201













































内蒙古
作者:
白旭丰 / 216 高 龙 / 217 雷 平 / 218
王厚孝 / 219 钟继飞 / 220





宁夏
作者:
郭鸿光 / 221 屈子强 / 222 张 迪 / 223



青海
作者:
李延昊 / 224 马发俊 / 225 王春生 / 226
谢全胜 / 227 张永录 / 228





山东
作者:
陈希军 / 229 杜 洋 / 230 高学礼 / 231
葛坦刚 / 232 李成锋 / 233 刘国庆 / 234
刘建刚 / 235 马世江 / 236 苗传新 / 237
彭作彪 / 238 石云之 / 239 隋树枝 / 240
孙法琦 / 241 袁家峰 / 242 张鹏飞 / 243
赵书阵 / 244 郑德东 / 245 郑和春 / 246
仲艳萍 / 247










当代刻古玺形式的作者非常多,已经
成为一个新的创作倾向。在刀法表现上又
是大刀阔斧、酣畅淋漓居多,追求力量的
展现,形成了一种很“新”的风气。彭作
飚的这一组印则表现出与当今大流相反的
追求:求“古”。力图以刀为笔,致力刀
笔浑融,营造一种古穆之美、古雅之韵。
他取法古玺,而古玺苍茫斑驳的“古”气
是他审美、技巧上追求的方向。古玺的
“古”气,朱文体现在斑驳的线条,白文
体现在斑驳的印面,印章刻制完成后必须
加以残破手法更能助长表现力。在这一点
上,彭作飚是个行家里手,在今天的印坛
也是个与众不同的个例。
陈大中点评









山西
作者:
陈 彬 / 248 冀振江 / 249 李爱玲 / 250
牛跃乾 / 251 王进庆 / 252 王世杰 / 253
王旭升 / 254 张四平 / 255











上海
作者:
李自君 / 259 潘龙飞 / 260 万骐畅 / 261
王 玺 / 262 王方呈 / 263 吴 钢 / 264










四川
作者:
何其状 / 265 李 雷 / 266 李 赟 / 267
廖 星 / 268 谭 桥 / 269 唐 龙 / 270
温玉婷 / 271 伍 钦 / 272 张建龙 / 273









天津
作者:
韩 龙 / 274 刘 琳 / 275 刘光智 / 276
于浩泳 / 277 于连军 / 278 张惠民 / 279






新疆
作者:刘月星 /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