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贾雨村为何能够官职快速蹿升——古时人才晋升的快车道

为何中国古代推崇诗书传家,原因就是中国古代对读书是有专门的人才快速晋升通道的。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千年,关键是能够不断的把执政的权力,交给有才干的人。近代妖魔化科举,带有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侵略渗透的。

贾雨村为何能够快速蹿升

——古时人才晋升的快车道

在红楼里面,贾雨村的职位晋升之快,可以说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贾雨村离开甄士隐去赶考,不到四年时间,回来就是四品的知府。虽然后来被免职,不久就补授金陵应天府知府,然后不久又进京候缺,到第五十三回补授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就是当朝一品大员了,时间最多也就是三四年。后来第七十二回降职三级后,很快就又升为要职京兆尹还兼管税务,这个速度之快,在当今的官员晋级体系下,是绝对难以做到的。为何贾雨村能够做到?我们要结合红楼的故事与当年的体制来分析问题,在当年贾雨村这样的,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因此见怪不怪了。
好多人说贾雨村是攀上了贾家和王家,不过你看贾政,还是王家女婿,元妃父亲,可以算是国舅了,在从五品的员外郎上的位置是多久?后来去当了学政,回来变成了郎中才正五品。后来当粮道不久,就被参了回来,官位进步速度,与贾雨村是根本没法比的。要是贾家和王家真的有那个运作官位的能力,首先应当是贾政提拔坐火箭才对。因此,贾雨村的官位火箭,肯定是另外的通道。
我们要说的,是红楼书中对贾雨村是贬低的,贬低有很多地方,首先这个贬低就是回避了贾雨村的翰林身份。他是不是翰林,对熟悉古代科举规则的,都可以懂得,而现在的人都不知道当年科举规则了,则难以了解。翰林是天子门生,翰林的身份才是贾雨村官位坐火箭的原因,对此本节深入进行分析一下。
贾雨村的科举后授官,书中是这样说的:会意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大家注意,书里原文说的是贾雨村当时是知府。知府是正四品或从四品,而普通的进士得到的则是七品官,是七品的县令为主,要升到四品,需要很长时间的。要一上来就是知府,只有点了翰林才可以,翰林散馆授官是五品官为主,升任从四品的知府或者翰林优秀者直接担任知府,是当时的常态。
书里贾政说贾雨村的时候提到过当县令,那个应当是贾政对贾雨村的特别贬低了,要是当初在如州的时候,贾雨村就是县令,那么他革职再复职,是绝对没有理由再升好几级到金陵知府的位置上的。
从七品的县令到知府,要有知州、同知等多个级别,基本是要升三品五级才可能,县令是三年为一任,新任县令三年,任满之后再怎么升迁,没有特殊原因是做不到的知府的,即使是做到了在一个任期之内连升三品的奇迹,也不可能不谙为官之道,与同僚上级关系不睦而被罢官。所以贾政与人聊天的时候说贾雨村是知县,体现了贾府上下对贾雨村的贬低,整个红楼就是按照贾府视角来写贾雨村的。
知府衙门比县令,一个县只有县令、县丞和教官三个官,古代县官不下县,知府设置就大不同了,知府衙门的规模是很大的,这里也给大家大概介绍一下:
【背景阅读】:知府的规模设置
知府衙门为知府的办事机构,亦称府署,府衙。通常主要设有府堂、经历司、照磨所和司狱司。
府堂是知府衙门中一个综合性的办事机构,内有典史若干人。经历司,是知府衙门内掌管出纳文移诸事的机构,设经历1人秩正八品,知事1人轶正九品。等于现在的市政府办公厅、秘书处等机构
照磨所,是知府衙门掌勘磨卷宗等事的机构,设照磨1人,秩从九品。相当于市委审计监察部门。
司狱司,是知府衙门掌察理狱囚诸事的机构,设司狱1人,秩从九品。等于是有了中级法院类似的机构。
自明代始府州县衙亦仿中央六部之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与中央六部相对应。清代康熙年间,六房之外又设铺长房,承发房等。这各房,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市委各个委办局。各房的职能是:
吏房:掌署内考勤,乡绅、丁忧、起复,在外省做官各事。
户房:掌户口管理,征税纳粮,灾荒赈济等事。
礼房:掌兴学、科举、教化、旌表、礼仪、祭祀、节庆等事。
兵房:掌兵差、民壮、考武、治安等事。
刑房:掌破案侦缉、堂事笔录、拟写案牍,管理刑狱诸事。
工房:掌工程营造,修理仓库,起盖衙门等事。
铺长房:掌邮传及迎送官员之事。
承发房:应办各种公文信札,皆由此房挂号,又分发各房转办。
各房办事人员通称典吏,而各房之头目,或称经承,或以各房之名冠之,称吏书、户书、礼书、兵书、刑书、工书。其下工作人员称胥吏、书吏、书办等。各房书吏一般为十余名,不超过20人,他们不是官员,没有品级,大都是举业无望之人,只好掏钱纳粟买来书吏差事,或通过招募考试而被选用。
此外,各府还设有:
儒学,置教授1人,掌教育在学之士,考察生员学习、品德之优劣等,以训导佐之。这个相当于地方党校等机构。
医学,设正科一人,品秩未入流,为府属之医官。相当于市卫生局和市医院。
阴阳学,设正术一人,未入流,为府之阴阳官,兼辖星学。是市政府的天文、水文等监测站负责人。
僧纲司,设都纲一人,从九品,副都纲一人,未入流,为一府管理僧人之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宗教管理局人员。
道纪司,设都纪一人,从九品;副都纪一人,未入流,为府内管理道士之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宗教和民族管理局人员。
少数府还分别设有库大使、仓大使、宣课司大使、税课司大使、检校等官。知府衙门之属官,也视事务繁简而置,无定员。
百度百科里面的府衙,历史文物,而红楼如州江南淞沪太地区,中国古代膏腴之地的府衙,应当比南阳更具规模。
从上面的介绍,就可以知道知府的规模,所以知府来叫甄士隐的老丈人封肃去问话,给封肃的惊异程度可想而知。甄士隐一家以及门当户对的夫人封家,也不是普通白丁,要是县太爷来问话,也不至于那么紧张。这个就相当于现在市委书记在地方直接找某个人去走一趟,一样在地方上对当地可以时常为县长县委书记座上宾的大户人家,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贾雨村在科举上被点翰林,个人的条件本身就有优势,因为在点翰林的时候是看相貌的,古人认为相貌非常重要,真的看相以貌取人的,大挑举人也是类似。贾雨村的相貌书里说是“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当时也就是因为他相貌好,属于英俊高大威猛型的,娇杏才多看几眼的。剑眉星目:一般是形容样貌风姿飒爽,正气十足,很英武。剑眉:双眉偏浓同时眉形直线上扬,眉毛也顺势而上,不杂乱卷曲,剑眉的男子俗称鬼见怕,可以说长剑眉的男子会顶天立地,敢做敢为;星目:就是目若朗星,大而明亮,炯炯有神,典故是形容潘安的。权腮:指人颧骨长得很高,一种大贵相;直鼻:鼻子长得端正,不偏不斜,相术上叫做龙鼻,大富大贵之相。总之贾雨村是一个大大的美男子。影视剧从贬低负面形象的需要,贾雨村角色选择的演员都比较猥琐,给观众的印象也是错位的。
在历史上国家之间的竞争,历来是人才的竞争,中国人的聪明是举世公认的,但是到了集体竞争力,却发现中国人的“聪明”就不行了,产生了大量诸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等等做人的规则,所以中国的能人均要隐忍,结果是人才缺乏快速成长的机制,能人均需要抹去棱角,需要论资排辈,所以能人要成为真正的领导,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中国人的集体竞争能力不行,关键是不能把权力交到能人手中,中国企业和机关领导人的水平与世界有差距。科举是把权力交给能人的一个体制。
中国的隐忍哲学产生于古代,但是能人都隐忍了,中国怎么可能有历史上的文明和辉煌呢?我们读了历史,实际上中国古代是具备非常有效的人才快速选拔通道的。人才的晋升通道,让优秀的人才快速进入到决策层面,是一个社会竞争力的关键。红楼里面贾雨村,就是进入了人才快车道,才可以迅速的升官。
说到人才的选拔,很多人均会想到中国的科举制度,但是在仕途上取得科举的成功仅仅是人才发展的第一步,科举进士的职位在六、七品的官员,在古代官僚系统中是最底层的,如果没有其他机制,他们一样要面临论资排辈等的消耗,而且古代取得进士头衔的人,一般均在四十岁左右了,老的可能已经六七十岁了,二十多岁的进士是非常罕见的,相比古代人的寿命,这些进士人才能够使用的时间已经不长了,如何把他们快速挖掘并且提高到足够高的职位,这才是关键。其实古代中了进士本身也提拔很快,《儒林外史》当中范进57岁中进士,周进六十多岁中进士,最后都是提拔到了三品官以上了。
这里要说的就是古代的翰林院制度,进士点翰林是最荣耀的,会试后的殿试主要工作就是点翰林,皇帝和主要王公大臣均要到场,皇帝至少要阅览前十名的试卷,这样的情况下,作弊是基本不可能的。殿试的第一名才是状元,这是要由皇帝钦点的,当然大学士的推荐也很重要。考中进士没有点翰林的,下面授职为主事,主事为六品,要高于翰林庶吉士的七品。但是翰林却是排在主事之前的。至于主事以下,就是外放的知县,进士被外放为知县后,就要在地方长时间的论资排辈了,职位达不到巡抚以上,基本没有再内调中央的可能,不过外放的知县能够多赚钱,“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还是没有贪污仅仅按照陋规取得的合法收入。知县比主事虽然低一品,但肥得多,授官更愿意知县的人很多,而且外放的进士知县在地方上也是不多的,地方知县大多数不是进士出身,进士知县还可以往朝廷递折子,这也是古代下情上达的重要渠道。因此贾雨村是翰林,非常关键。
翰林地位特殊的关键在于他是天子的门生,每逢五逢十皇帝要给翰林学生上课,即使皇帝不到场,也会有大学士来授课,因此会接触到最高层,同时有很多重要的活动,均需要翰林到场,他们眼界也开阔了,皇帝的私人活动也经常有翰林的陪同。此外,皇宫和皇家园林的匾额和楹联也是按照惯例由翰林题写的,题写得好还有被皇帝发掘的机遇。而翰林的人数是二三十人,多的时候也不过五十多人,就是现在一个班级的人数。三年下来皇帝和宰相就都和新翰林们熟识了,所以当红的翰林甚至比二品大员还炙手可热。这些翰林也被称作储相,也就是宰相储备人选的意思。所以对贾雨村是翰林,皇帝本来就认识他,贾府的推荐、王家的推荐,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皇帝对他真实的认知,应当是在他当翰林的时候,天子门生,扈从皇帝,皇帝亲自有概念的,他人是不容易改变皇帝的想法的。所以我们看到参劾贾雨村革职,是要皇帝决定的。
翰林在翰林院学习的是专门的知识,是按照六部进行分类的,可不是四书五经这样的大道理,比如学习兵部的翰林,那么古时的布阵知识就在这里学习,可以看到布阵的有关书籍,这些书籍在民间是禁书。所以在明清时期翰林产生了很多著名的书生出身的带兵将领。中国的国学是分层的,教人做皇帝的学问是不能写出来的,但翰林要学习。因为太子的老师都要从翰林出来,翰林还要承担未来可能要教授太子的重任。所以经过翰林院的学习,翰林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到下一届的科举,新进士点翰林的时候,老的翰林就要散馆了。散馆外放的翰林,没有过错的,至少为五品官员,比七品知县要高了两品,而且多为实权官员,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长了。这个晋升的时间只有三年,晋升的速度已经大大加快,而且这些翰林已经被皇帝和宰相熟识,将来晋升的机遇也多得多。如果是被放为从四品的知府,则应当是翰林里面优秀分子了,贾雨村就应当是翰林院学习的优秀庶吉士才对,肯定是皇帝会记住他的,简在帝心,还愁以后升得不快?
我们可以看到,贾雨村在科举三四年后,到如州的时候,就已经是知府了,知府是从四品的官职,能够短时间内得到这个官职,一定是要有翰林身份的。进士授官只不过是知县,知县是正七品,与知府之间是差距巨大的。因此贾雨村肯定是翰林,而且是学习优秀的翰林,当然是进入到了皇帝视野,也就是跻身于晋升的快车道。
对于翰林中的最佼佼者,一般是不会放出翰林院的,一般会再授予翰林修撰、翰林编修等职务,其工作性质就相当于给其他翰林编写教材,同时自己也继续学习研究。在翰林院从这个职务再往上升,就到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职位了,这已经是二三品大员了,相当于皇帝和宰相授课的辅导老师,同时侍讲学士还有可能是御前行走,也就是当皇帝的随从,机会又比一般的二品大员多很多。侍讲学士是可以直接升任大学士的,也就是宰相的,而更优秀的翰林,还可以担任军机章京、同平章事等,这个虽然是五品官,但已经入阁,当年谭嗣同等人就是担任这个职务。所以在翰林院这个人才的提拔通道中,十年内从翰林到宰相是很正常的事情,二三年的也有,但是在我们今日,从处级干部到总理级别只用不到十年,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贾雨村到补授大司马,就是贾政说的吏部侍郎署理兵部尚书,成为从一品的大员,书里的时间周期,也是差不多十多年,中间贾雨村还被革职一次,速度就是翰林通常的速度。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林如海是探花,探花是直接授予翰林编修的,然后再晋升就是侍讲学士啥的,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兰台大夫,然后外放当了天下肥缺的巡盐御史,等于是下基层锻炼了。御史是最低正七品,但如果是从其他职务转过来,原来的品级是不变的,同时林如海当这个官还背负皇帝的特殊使命的话,他还有钦差的身份,这个钦差的权力,是超过其他官员的,代表了皇权。林如海要不是身体原因,在扬州病故,他的仕途前程更不可限量。
诋毁科举的,很多都是拿作弊说事儿,且不说古代科举舞弊,是一品大员要掉脑袋的事情,有几个人可以找到一品大员给他舞弊?科举在基层可能还有一些舞弊,科举到进士时是要复试的,复试之后是朝考,朝野大臣们都考察,然后才是殿试,殿试之上是皇帝主持的。皇帝选人,皇帝没有必要作弊。而且点了翰林以后,在翰林院是要待着三年,三年期间皇帝主持授课又有不停的考试,还要扈从皇帝身边,才能优劣,根本是不可能骗得了皇帝,没有水平的黑翰林不是没有,黑翰林是最后得一个知县了事的,其他有才学的翰林,都是可以快速晋升的,每一个人的优缺点,皇帝都知道。
翰林最能够体现的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翰林是新皇帝自己科举选上来的,翰林院读书是皇帝亲自参与的,翰林就是新皇帝直接带出来的,与老皇帝是不同的。因此在新皇帝登基后科举取得的翰林,在皇帝在位的时候,具备特别的优势,等皇帝死去,那么老皇帝的翰林就不容易提升了,提升上来的,就是老臣身份了。因此在提拔翰林上,皇帝登基不久考中翰林的,特别有优势,这个也是潜规则,贾雨村的翰林,就是类似的状态,他的提拔,一直是在同一个皇帝期间,皇帝需要自己亲信巩固自己的位置,而贾家、王家是老臣,老皇帝的人,与贾雨村的情况是不同的。
皇帝科举选拔新翰林新人,希望的就是新人恩从于己,不希望他们与以前的老臣和旧势力有太多的瓜葛,所以贾家和王家对贾雨村而言,在过去的官场潜规则下,未必是一个有利的事情,在画圈站队的问题之上,贾雨村不在勋贵老臣的圈子里,才是最有利的,所以贾雨村与贾府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
现在培养和选拔人才通道的强度和力量与古代制度化的翰林院相比就差远了,古代翰林院制度的问题在于无法产生最高权力和一切围绕最高权力,而最高权力的产生才是更根本的问题,对于一个专制独裁的体系,如果没有了权力的世袭继承,那么独裁者的寿命限制到了以后,整个国家和社会就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十字路口,其后的发展一定是走向民主或者走向动荡,所以我们在争取民主的背后,也是在争取日后的生活生存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才是匹夫有责。近代对科举,有了很多的思考,但也有矫枉过正的情况,对科举的意义,在中华复兴的今天,需要再度的思考。
在红楼里面,暗中就是写的读书可以快速崛起,红楼书中淡化了贾雨村的翰林身份,但他能够如此快的晋升,在古代读这个非常纪实的小说时,是大家都懂得的事情。
科举成功后的亮相,不是当今高考状元不让宣传的锦衣夜行。古代科举带来的,就是跳出论资排辈,人才可以快速晋升。
未完待续……
斜体字为引用通行本原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