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蒙/吴文玺和他的散文(文学视界)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苏小蒙

吴文玺,男,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陆续在《人民日报》《大河报》《郑州日报》《青年导报》《散文选刊》《安徽文学》《河南散文》《老人春秋》《中国铝业报》《上街时讯》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杂文、随笔100余篇。散文《侬是醉槟榔》入选《中学生课外阅读(高中版)》,杂文《屁股的革命》被《经典杂文》、《法制博览》等多家杂志转载,散文《先生的灯盏》《抓阄》《那时风雅》,随笔《回肠荡气》《家国小人》《半榻竹奴》等入选《郑州日报》郑风精品。出版有散文集《侬是醉槟榔》并入选“河南作家文库”丛书。


《河南作家文库》丛书之一散文集《侬是醉槟榔》,吴文玺著,主编李一,炎黄出版社2018年出版。
在我们郑州作家的队伍里,吴文玺先生是不能小觑的。他长年工作生活在较为偏远的上街区,先后从事过乡村医生、中学教师和国家公务员等工作。业余时间写散文,写诗,写小说和杂文,但主要写散文,作品经常在全国多种媒体,特别是在家乡的主流媒体一一《郑州日报》的副刋上出现,其中不少被省内外一些报刋、网站所转载,有的还被一些中小学编入他们的校本教材。
他的文章厚重、耐读,总想给人从中悟出点儿什么。说实在的,我比较喜欢这种文风。
不久前,吴文玺先生从他近年来所写的200多篇散文中经过精挑细选,编成了一本名为《侬是醉槟榔》的散文集,作为“河南作家文库”丛书之一出版,可以说这是我们郑州文坛今年一件值得可喜可贺的事。
在吴文玺先生这本散文集里,既有他写故乡的《庙沟的老宅和女人们》《桃花坡的桃花》《品读五云山》和《郑州的冬天》;又有心灵感悟的《梦是心的花》《制造幸福》《红薯咏叹调》和《悄悄点亮我的灯》;既有他云游四方的《格桑梅朵》《藏地梦影》《侬是醉槟榔》和《且行且聊看台湾》;还有思念亲情与友谊的《母亲.织机.老土布》《天堂里的父亲》《二姐》和《先生镇叔》以及有关生活思考的《不过寻常事》《关于“窝”的闲话》《羞说养鱼》和《云中锦书寄将来》等70多篇,可以说篇篇都是美文佳作。正如他的校友、郑州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张子明先生在序中所说一一
文玺先生的文字优美,流畅,清新,淡雅,通过文字的舟楫,与读者相遇在沟通的彼岸,有如拈花微笑,得悟妙道……文玺先生的思考是睿智的,甚至是尖锐犀利的,超越时空,切中流弊,切中要害。他的思想引燃你的思想,触动你的心智,你和他之间势必会发生心灵的碰撞……有如清风吹拂,有如星光闪耀,你思想的叶片会在这一篇篇言辞优美结构严谨思想隽永的华章里任意鸣响,洗涤出你心底的一派空明澄澈……
英雄所见略同。我觉得,张子明先生对吴文玺先生这些作品评价绝对是公允的,与我等同身受,不谋而合。
多少年来,虽然我与吴文玺先生多有文字之交,但由于他所工作生活的上街区,与我居住的市区中心尚有相当远的距离,来往不甚方便,正因如此,我们从未谋面。真正与他相见,还是最近的事。

吴文玺(右)与本文作者苏小蒙(中)、《河南文学》主编李一(左)
一天,我应《河南文学》杂志主编李一先生之邀,陪他到我市上街区组稿,才与吴文玺先生相遇。
那天,他穿着一袭雪白的长袖衬衫,一条黑色的休闲长裤,一双很新潮的咔啡色休闲皮鞋……欣长的身材,白皙的皮肤,戴着一副无框的金丝眼镜,显得格外儒雅,充满书卷气。
真沒想到,他已年过60。60岁在许多人眼里,应该是老气横秋,但他依然神采奕奕,精力充沛,那精气神绝不亚于年青人。
我们一见如故。
话题自然而然地从他刚出版的散文集《侬是醉槟榔》谈起。
说实在的,尽管我对他这本书里所选的作品欣赏备加,但不知为什么,总对这个书名不大满意,作为一个身在北方的郑州人,何必用那让我看来拗嘴的南方话呢。吴文玺先生告诉我,他虽然多年工作生活在河南,他的祖籍却是江南水乡,他对自己的根脉一往情深。“侬是醉槟榔”正是他祖籍的吴侬软语,他借用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一首诗“两颊红湖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来作书名,以表示他这个游子不忘家乡、思念家乡的赤子之情。
原来如此。看来作为一个作家,在他的写作中,任何一个字、一句话,绝不是顺手拈来,信口开河,其中必有他所体现的意义。
我情不自禁地为这个书名击掌叫好。
我们谈文学,谈写作,吴文玺先生告诉我,他是一个脑子闲不住的人,睡功极差,即使身在床第,也会云里雾里做些不着边际的梦。其实,那些梦本不是梦,是醒着时候对社会、对人生、对生活感悟、忧思、焦虑的延宕与拓展,有好多好多话想说,因此,他觉得文学,尤其是散文才是最适合他表达的方式。这些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就是怀着这种心态从事散文写作的。
有位散文大家这样说过,散文应该是散文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不像小说,可以铺陈渲染,环环推进。……它是作者几十年或者十几年生活经验在刹那间的爆发……引起这种爆发的情绪,发生在散文作者身上,往往是刹那间的事。灵光一闪,不可复现。这种灵光不是那种琐琐屑屑、鸡毛蒜皮的儿女情长,也不是旁征博引、故作弦虚深深的学究气味,而是一种直指人心,让人灵魂震颤的深刻。在这种深刻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就是散文的极致。
吴文玺先生的散文,何尝不是这样写成的呢!

作者简介


苏小蒙,本名王明信。男。1946年3月生。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人。1964年3月参加工作,曾在郑州国棉三厂当工人。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工人作家的身份活跃于文坛,陆续发表一百多万字的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杂文、随笔等作品,有诗集《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红色记忆》、散文随笔集《走在文坛的边缘》和长篇回忆录《我当工人的日子》问世。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郑州市职工影视评论小组组长、郑州市职工文学创作协会秘书长、河南青年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后来先后供职于《郑州工人报》《经营消费报》《河南新闻出版报》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长期从事职工文学创作的组织工作,郑州市职工文学创作队伍领军人物之一。
现已退休。

《河南文学》杂志是炎黄出版社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天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炎黄出版社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编辑部主任: 赵 渝
责任编辑:柳岱林 蓝 岛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