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基金经理超额收益大盘点,到底哪个强?
近两年基金界的当红炸子鸡非主动基金和ETF莫属。对于主动基金,大家最关心的自然就是选优秀的基金经理了。至于说哪些基金经理优秀,不少自媒体都推出了各种“最强榜单”、“TOP20榜单”、“TOP50榜单”等,这类榜单层出不穷,也特别吸睛。
面对这么多的榜单,我们不免心生疑惑,到底哪个榜单靠谱,而在榜单里面的基金经理,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呢?似乎很难得到答案,这些榜单的通病就是评价标准并不明确,不少还存在定性成分。
为尽可能帮助大家客观的对主动基金经理进行评价,我们今天也对A股的基金经理进行一个评估。为避免评估黑箱问题,首先我列出对主动基金经理的评价标准及背后的考量。
(1) 采用相对收益而非绝对收益评价基金经理。很多人说起优秀基金经理都会想到巴菲特长期20%的投资回报率,进而认为基金经理长期年化任职回报只要能达到20%以上就很优秀。这种方式在稍显年轻的A股公募基金面前不太合适,主要是因为A股暴涨暴跌,管理的起始时点不一样,年化收益率差异很大。所以我将采用相对收益对基金经理进行评价,即在任职期间相对基准指数的超额收益。
(2) 将基金经理任职时间进行无缝拼接。国内基金经理离职频繁,有很多基金经理在多个基金公司任职,在同一个公司任职了多个基金。为了评估基金经理在整个职业生涯的业绩表现,我将该基金经理在多个公司任职过的基金业绩进行拼接,同样将同期的业绩基准也进行了拼接,把无投资业绩的区间自动剔除;对于一个基金经理在同一个公司同时管理的多个产品,我尽量选取任职时间最长,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单独任职)作为基金经理的业绩代表;对于一个基金在同一个公司前后管理多个产品的情况,我也会进行拼接处理。
(3) 采用沪深300全收益指数作为基准。考虑到A股公募基金业绩基准的约束力普遍不强,我直接采用了沪深300全收益指数作为业绩比较精准,因为除了少数行业型基金外,大部分股票基金经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和投资方式,目标都是为了战胜市场,而沪深300指数应该可以说是代表A股市场最优的指数,且该收益投资者很容易复制(买对应的ETF)。当然对于一些消费、医药及科技类的行业基金,该基准未必适合,这需要我们进行适当的甄别。
(4) 剔除管理时间不足五年的基金经理。对于任职时间较短的基金经理,存在一定的偶然因素,业绩参考意义并不那么大,可以先观察。
(5) 基金经理选择范围。我们选取了95个任职时间超过5年的股票型基金经理,大家熟悉的主动基金经理基本涵盖在内。
按照上述标准计算,我们得到以下几个发现:
(1) 优秀的主动基金能战胜市场,但并非那么容易
下表为市场任职十年以上的典型基金经理列表,可发现:
这些基金经理除徐荔蓉外都战胜了沪深300全收益指数,说明优秀的主动基金经理在A股长期是能战胜市场的。
从超额收益的幅度来看,战胜市场也并非那么容易,十年期以上每年能战胜市场7%以上的基金经理仅7位。
如果再考虑到2019和2020这两年主动基金的大年,计算2019年之前这些基金经理的年化超额收益率,那么每年能战胜市场7%以上的基金经理仅有四位,分别为傅鹏博、董承非、胡涛和赵晓东。王宗合、冯波和吕慧建如果刨除近两年的业绩,年化超额收益则出现了大幅的下降。
再看7-10年期基金经理:
可发现随着管理时限的缩短,不少优秀的基金经理相比沪深300的超额收益都超过了10%(7位),另外超过7%的有16位。
这里面很多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中生代基金经理,就不一一点名了。
如果刨除2019年和2020年,大部分基金经理的年化超额收益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缩水。
比较典型的像曹晋(年化超额直接由11.5%掉到了4.2%)。这说明2019-2020年主动基金爆表的业绩对整体业绩贡献巨大。
任职期间及2019年之前,平均超额收益均能达到8%以上的基金经理有:曲扬、谢治宇、王培、张坤、刘彦春、梁浩、崔建波和余广。
三傻不傻。王君正\鄢耀管理的是工银瑞信金融地产,虽然大家现在常称他们三傻,但长期来看只要在三傻里面做好选股,表现并不差,2019年之前的年化超额收益高达12%,加上这两年的年化超额收益也有7.9%。
部分基金经理尽管年化超额收益不高,但因为仓位较低,也非常值得关注。如崔建波、陈皓及傅友兴等。
最后看5-7年期基金经理:
5-7年期基金经理有54位,囿于篇幅限制,我们仅展示任职期间年化超额及2019年之前年化超额均大于10%的基金经理列表,这些列表中的基金经理同样是我们耳熟能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