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04章)

在安史叛军势如破竹抵达黄河岸边并即将渡河的危急时刻,高仙芝和封常清收到了来自皇上的密令。

封常清被命令火速前往洛阳招募军队,组织洛阳保卫战;高仙芝被命令率领关中的五万军队,驻扎到河南陕郡(今三门峡市附近),构成洛阳之后的第二道防线。

洛阳绝对不能沦入叛贼之手,这是李隆基对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两位大将的命令,刻不容缓,绝无退路!

和李隆基一样,满朝文武大臣都没有料到安史叛军竟会如此长驱直入,横扫中原,如入无人之境。当王维和玉真公主先后听说高仙芝要率领关中五万军队前往陕郡时,心里都不由一紧。

安禄山率领的20万铁军,是大唐帝国最精锐的部队,长年征战,经验丰富,而高仙芝率领的5万关中军,分别来自朔方、河西、陇右、关辅等地,且大多是临时招募的新兵,作战经验匮乏。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任高仙芝和封常清再有能耐,到底势单力薄,如何力挽狂澜?即使能够力挽狂澜,到底也是凶多吉少、性命堪忧!

王维忧心仙芝,玉真公主也忧心仙芝,明日仙芝便要出征,这日,王维和玉真公主不约而同来到了仙芝家中。

王维一跨进高家,仙芝和莲儿就迎了出来,说义母也刚到了。他心中一突,强行压下心头的各种思绪,走过长廊,转过照壁,果然看到了正端坐屋中的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今日穿了杏色如意暗纹的襦裙夹袄,身披银红色斗篷。她皮肤原就白皙,在银红斗篷的衬托下,愈发气韵高华。远远看去,她的发间有一根珠钗,钗头上有一颗拇指大小的浑圆珍珠,在斜晖中光芒流转。若不是两鬓隐约可见的几根银丝,无论如何都看不出她的年纪。

看到王维,玉真公主也不由一怔,缓缓站了起来。他今日穿了一件五品官员的绯色长袍,她原本一直觉得男子穿红色有些俗气,但穿在他的身上,却仿佛格外妥帖。他的目光依然清远,神色依然从容,眉宇间似乎没有多少岁月的痕迹,只是原本温润的气度被岁月磨砺出了几分疏阔,自有一种卓尔不凡的品格。在她看来,他的风采不输当年,或者说,比当年尤甚。

她静静地看着他,只觉得时光似乎在这一刻凝固了。仿佛只是一瞬,又仿佛已是一生。他俩已经整整十三年不曾见面了!上一次见面,还是742年秋天。那时,她想用李白来激起他心中的波澜,但是,他选择了不闻不问,远离长安,隐居辋川。从此,他俩似乎成了陌路人,她有她的去路,他有他的归途,但心里却一直莫名地牵挂。

今日意外重逢,两人显然都很意外,一时都说不出话来。这么多年了,玉真公主早已不再恨他,只是一直想当面问他,他明明对她心存好感,可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她、逃离她?

此时此刻,穿过十三年的春夏秋冬,放下过往的爱恨纠缠,看着近在咫尺的王维,她忽然明白了,不是他无情,而是她爱他太多。她对他的爱,是滔滔江水,她太爱他,恨不得把全部江水都倾倒给他,而他手中只是一个杯盏,放不下那么多爱。当爱溢出来时,杯盏就会选择逃离……

“一别经年,今日微臣有幸遇见公主,在此拜见公主!”玉真公主思绪万千时,王维上前几步,在距离她几步之遥处停了下来,郑重行了一礼。

“是啊,一别经年。这里并无外人,摩诘不必拘礼。”玉真公主抬起头来,嘴角微微上扬,绽放出一抹温暖的笑意。

“丈人和义母在上,请受仙芝一拜。”

“阿爷和义母在上,请受莲儿一拜。”

见王维和玉真公主已彼此问候,仙芝和莲儿忙在他俩面前齐齐拜了下去。想到仙芝明日就要奔赴前线,大家心情不由沉重了起来。

仿佛看出了两人脸上的凝重,高仙芝上前一步,向他俩躬身抱了抱拳,声如洪钟道:“丈人和义母不必忧心,仙芝此去,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已有几分把握。”

见王维和玉真公主脸上还有几分疑惑,高仙芝压低声音,言辞恳切道:“皇上已任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程千里为潞州长史。仙芝和常青此去洛阳、陕郡,是为其他大将围剿叛军争取更多时间。所以,丈人和义母不必为仙芝担心。”说着,看了一眼身旁的莲儿,语气中不由添了几分柔和,“莲儿,我一定会平安归来。天冷了,记得及时添衣,切莫受凉。”

莲儿心里一涩,想到这些年来和他的一次次分离,心里百感交集,努力控制着眼底的酸涩,点头笑了笑:“好,我信你。我会照顾好阿爷和义母,也会照顾好自己,等你平安归来。”

王维知道,眼下大敌当前,确实不是伤感的时候,一切应以大局为重。他起身走到仙芝面前,拍了拍仙芝的肩膀,语重心长道:“仙芝,你放心去吧,我们在长安等你,为你接风洗尘。”

虽然大战胜负未卜,但看着眼前这两个男人,玉真公主和莲儿心里便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心。安静的屋子里,一时只听得见滴漏的轻响,一声声带着一种一去不复返的清脆和空茫,仿佛岁月静静流淌……

她们万万没有想到,这是她们和仙芝的最后一次见面。(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