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的建国之路(三):李世民死里逃生,王世充拼死一战

导语:

公元620年九月二十一日,北邙山上,王世充手下大将单雄信奉命突袭,擒杀唐军主帅李世民,眼看李世民就要死于自己槊下,没想到竟被唐将尉迟恭一槊搅了局。就在单雄信回救不及之际,瞬息万变的战场发生了逆转,原本坚守大营的唐军守将屈突通看到秦王李世民一行遭敌军突袭,便急忙率领大军赶来增援,顷刻间,先前的围攻者变成了挨打者。洛阳城内,王世充还在等待捷报的到来,只是这一次他又要失望了年少的秦王李世民向来愈挫愈勇,危险不仅不会令他止步,反而会进一步激发他的斗志,洛阳城下的这场暴风雨,恐怕会来的更加猛烈。

胜败乃兵家常事,打败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信心。

北邙山一战后,王世充手下士兵大都有些谈唐色变,就连王世充也再无心歌舞,常常在夜里被噩梦惊醒。

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上万人马会被打的一败涂地,更何况还是自己的精锐部队—排槊兵。

即便玄甲兵是李世民的王牌部队,可自己的排槊兵也不至于如此不堪一击,竟被生擒六千多名。

纵使再不愿意相信,事实也已经摆在眼前,王世充只能安慰自己,至少现在洛阳城依旧是稳如磐石,洛阳城内的主力部队还有能力再战,只要洛阳城在一切就都还有希望。

尽管王世充在努力安慰着自己,可是他真正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十月初五,王世充手下大将张镇周降唐,十五日,唐将罗士信攻克千金堡(今洛阳北),六天后,王世充管州总管郭庆也遣使降唐。

加上之前李世民五路大军所控制的几个据点,到目前为止,洛阳城外的所有据点基本都被唐军掌握,东都洛阳城很快就要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城。

从一开始李世民的战略意图就很明确,就是先把洛阳周边的这些据点拔掉之后,进而全部包围洛阳。

一个又一个的坏消息接踵而来,让王世充如坐针毡,转眼就到了十一月,这个冬天是王世充一生中最寒冷的冬天。

然而远方突然传回的消息,让王世充觉得这个冰冷的冬天还尚有一丝温暖。

原来,突厥处罗可汗正准备要分兵四路大举南侵,意图攻占整个山西,直杀向长安。

若事实果真如此,到时李世民必然会撤军前去救援,那洛阳城也可转危为安。

想到这,王世充心中大喜,便立刻派人前去一探究竟。

北邙山上,唐军营内,秦王李世民早已收到父皇李渊的来信,李渊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一明。

早在半年之前,李世民收复太原的时候,新即位的突厥处罗可汗就以援军的名义,攻占了马邑,威逼到太原的安全。

而且在李世民大军刚刚撤离之后不久,突厥人就以盟友的名义来到太原城周围晃了一圈,还留下了一部分突厥兵,号称是帮助自己的盟友李家来镇守太原城,实际上对李唐王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李唐的日渐崛起让突厥人如芒刺在背,先前突厥人曾扶持中原的各种势力,以阻挠李唐的统一进程。

然而各大势力却纷纷败阵,如今眼看李家就要攻下洛阳城,实力越来越雄厚,便打算亲自出兵与唐王朝对决,然而苦于没有合适借口才迟迟未出兵。

偏偏此时北方边境上两个反王郭子和、梁师都打了起来,这两个人本来都是突厥人的打手,但是这个时候他们两个人却打了起来。

郭子和投降了唐朝,并且试图与唐朝联合起来对付梁师都,而梁师都就投降了突厥,并劝说突厥人南下侵略唐朝。

收到警报的李渊,一面让李建成到蒲坂城镇守防备,一面派大臣郑元前去说服处罗可汗不要出兵。

只是这一次,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处罗可汗是为了日后族群发展而下的决定,郑元的突厥之行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此时,洛阳城外的秦王李世民陷入了两难境地,为攻破东都洛阳,李世民用五路大军编织了一张大网,如今马上就要到收网的关键时刻,此时撤军便会前功尽弃,若不搬师救援,长安兵力空虚,怕后方不保。

就在李世民准备撤军,回救关中时,前方传来了突厥处罗可汗暴毙的消息。

新任颉利可汗即位后,为稳定内部,不得不先放弃南侵计划,这一消息让李世民大喜。

只是处罗可汗的这一死,有人喜有人悲,洛阳城内的王世充还在等着李世民撤军,看来终是黄粱一梦罢了。

很快处罗可汗的死讯就传到了洛阳城,王世充的美好愿景又一次落了空,仿佛被命运嘲弄一般,每当王世充看到胜利的希望时,就会再一次被抛进失望的深渊。

王世充步履沉重地走在洛阳城,疯长的野草吞噬了它往日的热闹与繁华,破败的屋室徒留一声叹息。

如今的东都洛阳城早已不见昔日富饶,自洛口仓、回洛仓两大粮仓被唐军占领后,洛阳城的存粮已所剩无几,大多百姓沦为乞丐。

缺粮、军心涣散,甚至还得提防有人叛逃,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王世充再也不能忍受。

然而,他觉得无论如何也要保住洛阳,只有保住洛阳,他才会有扭转战局的机会。

可是仅凭自己现有的实力,根本不是李世民的对手,唯一的出路就是向人求救?

王世充思忖良久,终于想到了一个人—窦建德。

窦建德也是一个乱世英雄,此人早就以宽仁之名而闻名天下。

《新唐书》中记载,窦建德早就有安百姓、定天下的远大的志向,在称王以后依然保持淳朴的本色,吃穿用度各个方面依然是非常的俭朴。

不仅仅是他本人,包括他的妻子曹氏也是一个非常俭朴的人,他的宫廷中的佣人也非常的少,婢妾只有十几个左右。

而且窦建德每次行军打仗的过程当中,如果有了战利品,他会把把这些战利品全部用来赏赐给他的手下,自己则是丝毫不取。

此时的王世充之所以会想到向窦建德求救,不单是因为窦建德在地理位置上离他最近,更重要的是窦建德有这个实力。

在王世充的内心其实并不愿意向窦建德求救,早在李世民东征之前,他与窦建德曾因争地盘而大打出手过,直到现在也互不来往。

如今为了保住洛阳,自己也是迫不得已,毕竟性命远比脸面重要。

王世充的求救信已派人发出,只是窦建德是否会前来相救,一切还尚未可知。

等待总是遥遥无期,王世充的日子越发不好过,此刻他多么希望窦建德的救兵立刻出现在他面前,以解洛阳之围。

时间进入了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在洛阳城外不断增兵,眼看洛阳城就要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王世充决定让太子王玄应领兵前往虎牢关,押送粮食回洛阳,这是最后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可以给洛阳提供粮食的地方。

为了安全起见,王玄应特意走小道前往虎牢关。

如今的洛阳城哪怕有一点风吹草动也都在李世民的掌握之中,就在王玄应刚出发前往虎牢关时,李世民就已收到消息。

在此之前,王世充一直按兵不动,龟缩城中,鉴于洛阳城防坚固,李世民也就没有主动出击。

如今,他们自己倒主动出来了,李世民是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的。

他决定要在王玄应回洛阳的途中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李世民把这次的任务交给了部将李君羡。

李君羡本来也是王世充的手下,但是因为看不惯王世充的为人,后来投奔了李唐王朝,这场伏击战是李君羡投奔李唐阵营之后第一次领兵作战。

就在王玄应满载而归时,李君羡从半路冲出,杀了他一个措手不及,王玄应所率领的护粮队全军覆没,他自自己只身逃回洛阳。

这一次,唐军的胜利不仅仅是截获了洛阳城最的粮食供给,更重要的是自此以后洛阳与虎牢关彻底断了联系,这也为后来李世民能够顺利进军虎牢关间接铺平了道路。

虎牢关南连嵩岳,北临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只可惜王世充当时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也没有料想到小小虎牢关日后竟会决定洛阳城的胜与败。

得知李君羡取胜的消息后,李世民随即派遣部下回长安奏请李渊,决定向东都洛阳城发起总攻,真正的狂风暴雨就要来临了。

此刻,断粮多日的洛阳城是否还能发挥往日威力,李世民果真能一举打破这座超级战斗堡垒的不败神话吗?

公元621年二月十三日,李世民指挥唐军主力部队,从北邙山南下,意图先攻下青城宫,以缩小对洛阳城的包围圈。

对于唐军的决战意图,王世充并没有畏惧,与其被动挨打倒不如放手一搏,正所谓困兽犹斗,更何况王世充手里还有数万人马,很显然李世民这次低估了对方的实力。

很快王世充就作出反应,他要在李世民立足未稳时再来一次突然袭击。

就在李唐大军忙着修建攻击壁垒时,王世充亲自率领洛阳城内的两万主力军,从洛阳方诸门出动,凭借临谷水的故马坊垣堑摆下防守阵势,以抗拒唐军。

方诸门附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故马坊的垣堑高大坚固,况且看到敌方来势汹汹以求决战,唐军诸将都认为若硬攻必定伤亡惨重,便提议先避其锋芒,稍后再战。

这个时候李世民却有着不同的见解,李世民认为王世充的部队这个时候是在做困兽之斗,其实士气已经泄了,今天这次作战无非是想侥幸一胜而已。

如果说此战能够获胜,将会彻底把敌人的气焰打下去,敌人再也不敢出战,以后的战争就变得会比较顺利。

于是李世民令部将屈突通直接率五千步兵渡水,正面迎接郑军,并嘱咐屈突通于两军交战时在战场上大放烟雾以搅乱战局。

当烟雾燃起之后,李世民率玄甲骑兵从北邙山冲下,与屈突通两面夹击,李世民一马当先突入敌阵所向披靡,直冲郑军背后,郑军则顽强抵抗,死战不退。

唐朝大军的优势在他们的骑兵,而骑兵只是擅于在开阔地带进行大规模地冲锋作战。

但是故马坊一战的战场形势却非常的复杂,当地有一条自上而下的长堤,这条长堤限制了唐军优势的发挥。

奋力厮杀的李世民率先越过长堤,忽然王世充率数名骑兵赶到,眼看王世充的士兵越聚越多,而自己的骑兵部队却还没有跟上,只有将军丘行恭随行,李世民心中自知不妙。

原来众多骑兵争先恐后想要越过长堤,因马匹不好掌握平衡,加上长堤过陡导致拥挤,被阻于长堤之下,纵使个别骑兵冲了上去,也因寡不敌众,战死疆场。

情急之下,李世民调转马头,准备往回杀出一条血路以突出重围。

一个不留神,一支冷箭射中了他的战马,李世民一头栽于马下,命悬一线。

关键时刻,唐朝的大将军丘行恭及时地赶到了现场,伸出了援手。

丘行恭非常擅于射箭,号称神射手,关键时刻他以自己的出神入化的箭法击退了郑军的包围,使得郑军对于李世民的包围稍微地放松了一些。

趁这个机会,丘行恭跳下马背,让李世民乘坐自己的战马,而他自己则一手牵着秦王战马,一手持刀与敌军厮杀,最终杀出一条血路。

北邙山下这一战的凶险,李世民直到登基称帝后,也仍念念不忘。

为表彰丘行恭拼死护驾的战功,李世民特意下诏,将丘行恭从马上拔出箭矢的样子刻于石屏之上,立于昭陵。

而这匹马就是有名的昭陵六骏之一—飒露紫。

李世民在与大军汇合后,再次对郑军展开强大攻势,此时的王世充也率众殊死战斗,只听他一声怒吼,冲下长堤与唐军一决死战。

刀光剑影之间,双方开始了又一场血战。

王世充的部队在这一战中表现的非常顽强,先后四次被唐军给冲散,而王世充又四次把自己的部队集结起来,抵御唐军的冲击。

由于伤亡过于惨重,王世充终于支撑不住,被迫回撤,只是这一次王世充没想到,他到了同李世民一样的问题—长堤。

自上而下地冲击确实很勇猛,但现在王世充面临着自下而上的攀登,同时后边还有李世民的追兵。

为迅速爬上长堤,王世充的骑兵不得不丢掉马匹,改骑兵为步兵,仓皇逃回洛阳城。

李世民乘胜追击,直抵洛阳城下,俘虏斩首敌军七千多人,将王世充牢牢围死在洛阳城内。

王世充与李世民这次交锋,表面上看是王世充主动撤退的,唐军获得了胜利。

不过仔细分析来看,其实这场战争基本上是打成了平手,如果说唐军算是获胜的话,那么基本上也是也是惨胜。

因为从伤亡的人数上来说,双方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唐军在此次战争中也是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

从去年七月出兵,到目前为止,洛阳城依然未能拿下,这让之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李世民极为恼火。

继续围攻,不拿下洛阳城,李世民绝不撤兵。

只是这个时候,唐军阵营里却出现了反战的声音,如今的王世充显然已经成为瓮中之鳖,向来勇猛的唐军为何会在此时选择退缩呢?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