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君梁 | 学车随想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学车随想

文|孙君梁

我天生愚钝而且胆小,对机械类从小就敬而远之。小时候,闲暇之余也就是看些小人书或向阳花小儿杂志之类。也估计就是十来岁的样子,看到别的孩子骑着自行车,心里总是痒痒的。再说,想学会骑自行车还没那个条件,那时不是家家都能买起自行车的。

不过,我家还有一辆很旧的飞鸽自行车,但那是父亲的专利。在一个秋天的星期天里,我壮了胆子将父亲的自行车偷偷的推到稻场里,靠着一棵老槐树,将小腿勉强耷拉在大梁上,当车子刚起步就摔了个大跟头。

也就在这一次次的跟头里,我掌握了平衡,从此以后我能将自行车在蜿蜒崎岖的小路上骑的飞快,那种幸福感至今难忘,早把偷着骑车回家会挨打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

身处童年,总是感觉时光似乎停顿了,太阳总是挂在远远地天边,月儿也总是悬在高高的树梢。没有太多的想法和欲望,日子就在村边小河的摸鱼的快乐和家长的训斥里一天天的过去,早已忘记了挨打的疼痛和饥肠辘辘。

但时光不会永远地停留在童年,转眼已成家立业,走向工作岗位。因为工作的需要,要经常下乡去,在九十年代初期,人们还是以自行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的,一个乡镇也只有一辆吉普车,那是机关办公用车。不过,摩托车已开始在大街上可以零星的看到。

工作的需要和能方便的回家成了我急于驾驶摩托车的全部动力。

也是在一个清冷的秋天,我将单位的一辆建设80摩托车推到对面的修理店,询问了修车师傅有关摩托车的驾驶操作方法,就晕天晕地的将摩托车推到一个有很多草垛的稻场里,心想,如果无法掌控摩托车,就冲着草垛过去,也不至于像小时候学骑自行车那样摔跟头的。这种想法居然给我了自信和安全感,结果也没有上草垛,也没有摔跟头。从此骑着摩托车在泥泞的乡村小路上滑滑地前行,工作着,辛苦着,也快乐着。

当每一个星期天能骑着摩托车回家和家人团聚,一种小国寡民的满足也使我幸福地度过了很长的一段时光。

后来单位配备了办公用车,也不用再受风刮雨淋日晒了。

日子,一切平淡而又忙碌。

岁月总是在向前流去,我已从一个乡镇走向一座城市,加入了浮躁的人堆,成了浮躁的一员。我从城市的这边穿梭到另一边,又从C点流动D点,日子就在公交的车厢里和的士的疾驶里匆匆的流去,几度春秋,几度的忙碌。我甚至忘了幸福的模样,忘了快乐的存在。

直到有一天,我不得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从八楼的玻璃窗看过去,每天看着一群鸽子在这城市上空自由盘旋,使我忘了浮躁模样,忘了忙碌的存在。我不知道,原来做病人是可以幸福和快乐的。

这不是荒谬的逻辑。

幸福和快乐的时光总是一闪而过,住院一月下来,头发长长了,也变白了,准确地说,不是变白了,而是好久没用染发剂的缘由。尽管手术的刀口还没有愈合,我的活动还要靠着拐杖,但很多事情不是因为你的困难就可以一拖再拖。一个县法院的法官催我出庭了,之前我已经以住院为由推脱过两次,这次实在没法再推脱了。在洗手间看着镜子里胡子拉碴和满头白发的自己,忽然发现了自己是一个陌生的老头。

职业的习惯已不会使我永远沉溺于一种自我的悲悯之中,诗意的生活也总是凤毛麟角。我要尽快去理个发,以便能体面的站在庄严肃穆的公堂之上,为那些实在没有办法的人寻求一点公道。

但我有个毛病,理发总是定点的,可医院到理发店很有一段距离的,靠我拄着拐杖是不行的,那个地方也偏僻,打的也不是太方便。于是我想起了我最好的朋友,他家有一辆轿车,况且又是星期天,我想他是会帮我这个忙的。但当我联系以后,朋友说医院附近就有理发店的,何必去那么远的。我明白他的的意思,很失望地挂断电话。

在生活里我们常常以为是我们最要好的朋友,其实在最关键的时候,未必是能给你排忧解难的最佳人选。

后来我给刚认识不久的一位朋友打电话说明意思,那位朋友很快赶到,并一直在理发店外等候,直到把我送回病房。

这里没有记恨那位好朋友的意思,只是生活里的某些点点滴滴让人顿悟,让人无法忘记。

之前,总想着自己已几十岁的人了,人过四十不学艺,也没有奢望着自己能有一部车或能驾驶一辆车。

但此时,学会驾车成了我的冲动的小小梦想。

在驾考的几个月里,尽管暑天的太阳晒黑了皮肤,一边工作一边还须加班练习。教练是军人出身,又在司法系统工作过,虽小我几岁,也为我的顽强折服,为照顾我不误工作,常用他的私家车为我开小灶。几经磨难,终于以四科全满分通过驾考。对很多人来说,驾考也不一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对我来说,我也只能用200分的努力来换取这每科的100分。驾考不是学校的毕业考试,六十分通过然后拿证走人的,为自己负责也要为他人的安全负责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我想,顽强不是我的天赋,就像当年我执意北上,顽强地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一样。很多事情的成功大多都是逼出来的,其实我在内心很感谢那位拒绝帮助我的朋友。

生活里,鼓励可以使你充满信心和勇气,反面的刺激却能使你决然立志。当我们跨过去再回头,一切都会云消雾散。

人生就是这样,特别是我们平常的人,没有哪一样是现成的福可以让你来坐享,我们除了努力还是要努力!

【写于2015年2月3日】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孙君梁,原籍河南邓州市,文学爱好者,现从事律师职业。

(0)

相关推荐

  • 唐亚:我的学车经历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NO.1925] 我的学车经历 作者 |唐亚 原创 | 乡土赊旗( ...

  • 梁玉兰:诗的随想

    诗的随想 河南 驻马店 梁玉兰 一些抽象的符号 经无数次高超或低劣的 排列组合 于是 就有了或美或丑的模样 或浓或淡的味道 它是铠甲 成就了千秋功名 它是软勒 唱响了绝望的挽歌   它是媚俗的脂膏 它 ...

  • 梁德新║自行车

    载客的双杠自行车(照片来自网络) 自行车,梅县人称"单车".它是人们的重要交通工具. 1980年之前的梅县城乡,家里有自行车的人不多.那时女入出嫁要求男家要有"三转一响& ...

  • 【广东】林鸿瑞《学车记》指导老师:肖志琳

    学车记 东华小学三年级 林鸿瑞 "嘣"一声,这一次我和自行车与绿化带的一棵树撞个满怀.平时看起来那么柔软可爱的绿化草,现在却像针一样刺痛着我古铜色的皮肤.我赶紧从草地爬起来又气馁地 ...

  • 学车记

    学车记 我的课余生活多姿多彩,看书.画画.唱歌.练字--,记忆中令我最难忘的是有次学骑自行车. 骑自行车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自行车还可以当交通工具,那时我还不会骑自行车,便要求妈妈教我学骑自行车,心想以 ...

  • 2021年春季刊(总13期)《奉天:散文天地》 作 者:孙君兰 新年随想

    文/  孙君兰 (甘肃)   新年随想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已是2021年了.电视里的新年晚会上又唱起了常回家看看,心里不禁感触万千. 想到自已从小就远离父母来到外婆家生活,风风雨雨几十年 ...

  • 【散文】孙喆||​自行车随想

    自行车随想 每天上班一出家门,便能看到对面车棚里胡乱摆放的自行车,每辆车虽然都被锁着,车身却布满了灰尘,显然这些尚能使用的自行车早就被主人抛弃了.时代的变迁让曾经许多珍贵的东西变得一钱不值,物质是这样 ...

  • 淡然一壶间(躬耕)(孙君梁)

    2021-05-24 19:32孙君梁 孙君梁 人生一路匆忙,总是风雨兼程,这匆忙之中能静静地坐下来喝一杯香茗成了一种奢望,这风雨兼程也多是为稻粱谋,自知俗气,对于茶的高雅常常望而却步. 所以,我总在 ...

  • 孙君梁 | 百花洲里寻《花洲》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百花洲里寻<花洲> 文|孙君梁 花洲书院因百花洲而得名.尽管距离邓州市的花洲书院也不过几十公里的路程,开上车也就不过一个多小时就可到达,可要走进去游览一番却不 ...

  • 孙君梁 | 青春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青春 文|孙君梁 从无知的孩童到懵懂的少年,青春的脚步已悄悄走来.我们在无声的春雨夜悄无声息的成长,却丝毫没有听到青春到来的脚步声. 我们只看到柳树在春天里发出嫩嫩的鹅 ...

  • 孙君梁 | 奶奶和她的草屋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照片说明:慈祥的奶奶] 奶奶和她的草屋 文||孙君梁 昨天下了一场大雪,望着白茫茫的一片,忽然想到了故乡遥远的过去,想起了奶奶和奶奶草屋屋檐下那长长的冰凌. 奶奶说过她 ...

  • 孙君梁 | 饺子的味道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饺子的味道 文|孙君梁 说到吃似乎有点俗了,但在世俗的世界里,吃也是人类的第一要务,民以食为天,这是永远没法改变的道理和铁律. 前不久和农村老家的人在一起吃饺子,才听到了 ...

  • 孙君梁 | 牛眼鹅眼看美文 ——李治国作品研讨会发言稿

    牛眼鹅眼看美文 --李治国作品研讨会发言稿 文|孙君梁 今天我有幸能参加这个作品研讨会以及能加入邓州花洲文学团队,首先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扬娴娉老师,前几年我在网上看到了杨老师写的关于邓州作协张天敏主 ...

  • 孙君梁 | 《认识了你》

    组诗<认识了你> 文|孙君梁 (一) <相遇> 当重门深锁的心 -----被扣开 那如涌的歌喉 跳过遥远的相望 那歌声 是我热情的问候 相识昨天 犹如一千年 这场美丽的际遇 如 ...

  • 孙君梁 | 灯台·童谣·瞎话儿

    灯台·童谣·瞎话儿 文|孙君梁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吱吱,叫奶奶,奶奶木有来,猫儿跑哩快,吓得咕噜滚下来!"小时候的童谣,直到现在还在幼儿中间说唱,只是版本有些变化 ...

  • 孙君梁 | 桂花枝头月朦胧

    桂花枝头月朦胧 文|孙君梁 城市的洒水车,在这一天中是最后一次淋湿路面了.摇曳的灯光里,人们像一个个缩小的黑点,匆匆消失在视野的尽头. 窗前,我等待着那月,那怕如钩如线,不奢求满满一轮明月. 可恨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