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追求的“精英教育”,真的错了

文丨李相敏 · 主播丨涂山

当下时代,“中国式家长”似乎变成了一个现象级群体。他们常常被巨大的焦虑感笼盖,将下一代能够“出人头地”视为毕生必达使命。随着各路资本与媒体的叫嚣与焦虑贩卖,他们笃信“精英教育”,才是孩子走向光明前途的桥梁,才能让这些娇嫩的花朵在未来严峻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父母为孩子倾家荡产买学区房,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资源机会让孩子读贵族学校、私立学校,各种早教班、兴趣班更是家常便饭,甚至完全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与真实感受,一个个“虎爸虎妈”们似乎沉浸在这种“自嗨”式的育儿里,演变为一场集体无意识的“战役”。

内观己心

面对这个阶级固化日益严重的社会,中国家长尤其是那些高知家长,寄希望于通过“精英教育”,为下一代的前途打开上升通道。这种朴素的望子成龙的心情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深入去了解他们的心声,会发现他们优先关心的更多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即希望“学得好、读名校、多挣钱”,希望孩子毕业之后找到好工作,有个好“前途”。但是真正的精神上的东西,却少有过问。

一窝蜂地追寻名校和热门的数理化专业,却未必真正了解“精英教育”的核心精神价值。这样的“精英教育”盲目搞下去,对下一代的成长未必是件益事,甚至会“毁掉”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值得我们警惕。

外察世界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真正的“精英教育”究竟是怎样的。

回归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对精英教育自有一番见解。我们的先贤孔子开设私立学堂,倡导仁义礼智信,收纳平民子弟接受高端教育。他的精英教育观,是培养一批智慧、品德、知识、自我管理能力都能超越普通百姓的领袖人才和优秀的社会公民,也就是所谓的“君子”,以期他们能够登堂入室,参与顶层设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自身做起,再到家庭、国家、社会,拥有大局观与领导力。

而对西方而言,同样的,精英教育绝非是简单器具性的,而是触及灵魂深处的,涉及个人内心平衡、价值选择、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一流的坚实的学术训练必然重要,这是前提与基础,但精英教育更是一种内省教育,让学生去领悟到清晰的自我认知判断,对人生观与世界观进行全盘规划和思考培养。通过这样的决策力与大局观,让孩子学会如何选择与改变世界。

启迪多元思维

可以说,中西方对精英教育理念是高度契合的。这并非是一种巧合,而是恰恰证明无论文化差异,不同的社会对精英的期待和培养理念在本质上是趋同的。

真正的精英教育,其终极目标是培养未来能够影响世界、推动人类进步的社会卓越贡献者,而非仅仅是成为因个人生计焦灼的社会螺丝与齿轮。基于这样的宏伟目标,通过一流的学校机构给予坚实的学术训练是其基础与手段,更关键的是通过一种能够升华思维与灵魂的教育,对他们的精神和思想进行熏陶。

社会都期待未来冉冉升起的社会精英,能够从小就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与长远的人生境界,关怀社会、心系大局,掌握一种心智平衡、不断自省的生活方式,对价值观做自我审视,对自我与世界关系不断反思调适。

精英教育对精英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大致分为这几点:

1.放眼世界的胸怀,高屋建瓴的视野。

能够撼动世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才是精英的终极目标。大视野、大局观。才是精英应该具备的素质。

2.批判性的思维,敢于突破的勇气。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敢于质疑是难得的宝贵财富。真正的精英,绝对不是一个高分低能的应试机器,而是拥有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一切的颠覆者。

3.既要精英化,更要“接地气”。

精英教育绝不是在乌托邦式的环境中大谈理想,更要接触多元化世俗生活,去接触真实的世界,领悟街头智慧,让精英化与“接地气”有机融为一体。

正心正举,拨迷见智

当资本不断涌入教育领域,我们的许多家长,过于功利化、盲目性地培养下一代,恨不得将自己的孩子塑造成“十八般武艺”全能选手,过于强调偏向技术层面的培养,忽视了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塑造。

一切努力只为了让孩子赢得迈入名校的敲门砖,继而赢得光鲜的高薪工作与俗世价值的成功人生。这种在重重压力与功利思想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宛如“批量生产”的产品,缺乏真正灵魂性的鲜活,甚至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这对孩子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开启自在之门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这样写道:“最顶层的精英教育,说白了,学校就是提供一个基本的环境,最终起作用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观念、社会阶层和财富地位。”

可以理性的认为,学校精英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家庭本身对待教育的目标与期望,以及对此所具备的积累,更是所谓“精英教育”能否达成预期的关键力量。

世界上没有最完美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思考与落实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如何去选择、如何去撼动世界,而不是随波逐流。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