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高吴桥(节选)

观兖州 知天下


昔日的繁华
高吴桥村中有洸河、溪水淌过,把高吴桥分为东西两大部分。溪水西建村早,有围子墙,称“围子里”,溪水东至洸河为东部,又称“围子外“。围子土墙高五、六米,宽四、五米,围子壕宽七、八米,深三、四米,有东西南北四门,是一座威严的小城池,有很强的防卫功能。“围子里”有“宁威将军庙”,庙西“进士老爷府”,再往西“监生爷家园”,围子外东南面和东北角有进士府的南北两处花园(高吴桥三村郭景林提供),西头还有火神庙。“围子里”是村行政中心,“围子外”洸河桥两头是漕运码头,“济宁-泰安”的客货船只在这里停船,又有“三、八”日大集市,桥头东还有规模较大的“三官庙”,处丁字口路东,正对桥头及大路。集北头“财神庙”内有关公老爷与周昌,集南头有郭氏节孝牌坊,向西南是土地庙,“围子外”是经济交流中心。高吴桥村中“兖州—汶上”大道东西穿村而过,把村子分为南北两部分,“围子里”的“济宁—泰安”大道南北通过,“围子外”“济宁—泰安”洸河水运弯曲通过。水陆形成交汇,造就了高吴桥村镇的一派繁忙景象,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形成两处繁华地点。西头十字路口有茶馆、车马店、杂货铺等,东头的码头、集市上有茶馆、包子铺、酒店、油坊、布店、杂货铺、估衣店等。“郭家客店”更是名声在外。“南京到北京,高吴桥的大监生”是热情好客的有志之士。“三八”日大集上,周围十里八乡的百姓来赶集,几十里地的商贩来做生意,远方的客人来寻稀奇。有粮食市、青菜市、鲜鱼市、牲口市、木料市、杂货市等,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宁威将军庙
高吴桥“围子里”有明朝初建的“宁威将军郭廷睿公的祠堂”,几经明清两朝修缮,规模雄伟宏大,掩映在古松苍柏之间,更显威严神气。大门楼高大、古朴的古式建筑,家祠名“宝善堂”,门楼上挂“郭氏宗祠”大字匾额。大门联横批是“汾阳世家”,竖批是“汾阳绵世泽、宝善振家声”。大门外两个石狮蹲居两边,十分威严,门前路两边是高台小广场,能停放轿、轿车及马匹等,东西有旗杆;石狮两边竖着四块修建家庙的石牌,记载着修建家庙的时间及捐赠者的姓名及钱物数量等,从中折射出郭氏家庙几百年经历的风雨沧桑。大门里到屏门(二门)是一个小院子,南北长10米,东西宽20米,二门墙上有迎门壁画,下立一大块太湖石,两边东西二道门,方砖铺地。门东是烧纸楼,西门是鼓乐楼,靠南墙一排古柏树,都有两抱粗。解放战争时,树上架设门板作为瞭望台和后来的广播台,用扩音筒一喊话,三五里地都能听得到。进二门是一个大院落,一个古建筑群,正面五间古式大殿,四梁八柱,雕梁画栋,前面有卷棚走廊,飞檐斗拱,四个檐角高高翘起,下挂铜风铃,“东风叮铛响,西风响叮咚”。大厅脊背中间黄色的二龙戏珠,龙身在云层中矫健盘曲,昂首张目,须眉飞扬,龙爪上伸有凌云之势。两脊头上龙头高抬起,眼望苍天,呼之欲飞。四角檐头排列哈巴狗子、张嘴兽,整个大殿象活起来。正对大殿门前是“肃敬亭”,是仿曲阜孔庙亭子而建造的,六角亭是木制,豪华气派,亭正面上方有“陟降亭”大匾牌,两边竖批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白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亭内周围有二十四孝图,周围木栅栏。穿亭进入大殿,大殿门口廊柱上有一副对联“源远流长、滋阳甲第汾阳旧;根深枝茂、燕国衣冠鲁国新。”走廊上东挂云排,西摆铜磬,每有祭祀活动,金声玉振鼓乐齐鸣。进入大殿,门内两根柱上是三米多高的长柱联“督指挥流风如哞、顾子子孙孙勿望传家忠孝;赐进士道隆偕新、望世世代代永继荣国文章。”大殿正中靠北墙是两米高的神龛,内有三个一米多高的神祖牌位,中间是“明始祖世袭宁威将军郭公讳廷睿之神位”,东边是“二世伯祖都指挥讳子敬之神位”,西边是“二世祖讳子明之神位”。神龛两边对联是“人杰发洸水顾言绳绳兮臣忠嗣孝;地灵毓甑山拧看秩秩尔子桂孙兰。”神龛两边靠后墙是五个台阶放置牌位,依据“昭穆左右、祖在上、儿孙在下”“官职高低、功劳大小不一、牌位规格不同”有序放置。大殿走廊前有两块透龙大石碑,一块是赐进士、知遵化县郭皇畿碑,一块是监生郭毓仪碑,载述其功德。东西两厢房,东屋是议事厅“轩轩”三间和一间护庙宿舍,西屋是“锄经堂”学屋三间和北头二间客房。大殿西山头外有伙房二间,供祭祀活动时用。通过山头两角门进入殿后,那是建庙时种植的柏树林,有一二人围抱粗,整个庙宇古柏参天,气势威严。殿后放置一门老式铁炮,两米长,炮筒有碗口粗,大跃进时炼了钢。庙前是国道“使节路”,靠近路边,有一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石碑,一是官员人等来往者到此敬拜宁威将军牌位,二是可在此休息。后来碑被砸坏,皇赐蟒袍玉带黄罗伞也被孔府以“保护安全”、“以旧换新”收去了。
宁威将军墓
宁威将军墓在兖州城西北三十里的高吴桥村西北部、大路北的土丘上。《郭氏祖谱》崇祯六年(1634年)版记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始祖郭公恩授世袭宁威将军讳廷睿,尝从明太祖征讨,身中十余流矢,手执大旗不仆,因奏凯歌,官授宁威将军。就行间赐蟒衣一袭,此指挥所有,肇也。”宁威将军墓址,据老人说是“刘伯温看就基地,洪武爷对说安门(石门碑坊)。”这里是块风水宝地,郭氏能出(数量)“一石五升的芝麻官”。墓地是洪武元年建立,坐落在村西国道大路北三百多米、古赵王河阳坡的大土丘上。远处看,北有卧虎山,东北有甑山,西北有昙山,南有嵫阳山,大山环绕之中;近处看,古赵王河(黄河故道)从林地西边绕南向东经林前流过,林北绕林向东转南200米处溪水(中原沟)流过,距林地东边1000米处是古洸河南北大堤,林地西北距300米是柴家窑高土丘,林地西南距300米是高吴桥村砖瓦窑场大土丘,林南距500米是“难固”大土丘。宁威将军墓就处在中间的大土丘上,被四周高丘拱卫。林地西边紧靠一条南北的千年古道,穿过砖瓦窑场大土丘处,两边三米多高,形成两边壁立的深路沟,是“千年的大道走成河”。林南300多米处是明清时“北京—广州”的国道“使节路”。靠林门前有一条3米多宽的东西路,是国道的前身,路也成了沟。大山环抱,高丘拱卫,东西国道通衢,河水环流。林东300米是穿高吴桥村的“济宁—泰安”的大道。郭家老林四周河、路成网。宁威将军墓头枕黄土丘,足蹬赵王河,林地掩映在古松柏、古杨树的绿荫下,宁威将军及其子孙们静眠其中,这就是当地有名气的郭家老林。凡到过宁威将军墓林地者,无不拍手称道,林地不愧为风水宝地。于1800多年前的山西闻喜的风水鼻祖郭璞先生《葬书》理论是不谋而合的,或者是在其地学理论的指导下,宁威将军墓地按照它的要求而选定的。四周远处大山环抱,近者高丘拱立,而中间的黄土高丘上的宁威将军墓,像众星捧月般坐落在最高处,河水环流,道路四通八达,坡上大树林立,是一块难得的阴宅之地,也是郭璞先生风水理论运用的一个典范。宁威将军墓地的建筑也很气派。林地南大路北边有神道碑,都叫“龟驮碑”。碑的阳面上横上批为“大明”,竖批刻有“明宁威将军郭公讳廷睿之墓”十二个大字。碑的阴面上横批“勋纪太常”,落款“张冠岐书”,竖联中字双行是“龙骧昭俊烈想当年赫濯声灵功垂天府山河寿;燕翼贻鸿谋俾喆嗣科第联绵晖映汾阳日月光”(高吴桥三村张道田提供)。神道路从龟驮碑到林石门长300多米,宽10多米,中间有东西两根“望天吼”石柱,取兴旺之意。在林前东西路北是林门石牌坊,四柱三间式三层牌楼,长6米,宽2米,高8米,离祖坟180多米。石门横批“云坊”二字,两边石柱上刻有“人杰发洸水顾言绳绳兮臣忠嗣孝;地灵毓甑山拧看秩秩尔子桂孙兰。”石门里神道直达最北最高处的祖坟。祖坟墓高大突起,墓前有始祖石碑、供香石案、石香炉。墓前石碑上刻“明宁威将军郭公讳廷睿之墓”。 宁威将军墓在正中最北处,以神路分为两边“跟穴”,携子抱孙,依据“昭穆左右”的原则,祖坟在上,儿孙们依次往下两边排列。入清后人口巨增,亡者辈分交叉,就变为“抢穴”了。还有些分支另立新林地。林地西南角石门西边有一棵出名的大杨树,有600多年了,三人才能抱得过来。1951年清明节后遭雷击起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才熄灭为灰烬。这棵大树称为“杨吃石”,因树较小时一次大风刮歪,有人用一块长条石板把这棵树撑了起来,随着杨树长大,慢慢把石板包起来,只露出一部分,成为一大奇观。
——选自《兖州春秋》年刊第三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