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在上将中知名度不高,但主席排兵布阵,每次都要先问他的意见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503期。我军开国上将一共有五十七位,和一些常年指挥大军作战的兵团司令、副司令(如杨得志、杨勇、韩先楚)比起来,有一位将领的名气不大,似乎非常低调,以至于很多朋友对他都不熟悉,此人就是李涛上将。然而李涛事实上却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建国前主席在延安、西柏坡排兵布阵,基本上每次都要咨询他的意见,再做决定。而建国后他更是得到主席亲自授权,负责保管中央军委的印信(公章),这自然不是一般的将领能拥有的职权。

开国上将中,李涛资历很老。在1930年时他就是中央红军的一名师级干部,出任第三军第7师政委。李涛将军能文能武,军事指挥、政工组织、获取情报方面,都有着很深的功底,是我军难得的全才。而在红军长征期间,李涛一度出任过军委纵队司令。这可以说是我军最特殊的一个纵队,他的前任纵队司令是刘帅,叶帅是刘帅时期的副职;而李涛继任这个职务后,与他搭班子的政委又是大名鼎鼎的陈云。由此可见李涛的能力和早期资历,明显超出了大部分的开国上将。他的保卫工作十分突出,保卫了中央的安全。十几年后胡宗南大军入侵陕北,李涛提前布局安排中央安全转移,又立下大功,深得主席等中央领导的喜爱和信赖。

李涛身上有两位开国大将的特征,安保能力像罗瑞卿,情报水准接近陈赓。由于情报工作得力,后来李涛长期从事统战工作,对于争取国民党军政要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国军官兵大量起义,里面有李涛不少功劳。到了解放战争爆发前,李涛将军回到延安总部,成为作战部代理部长,专门研究分析敌情,给中央首长提供翔实可靠的作战依据,这是李涛的重要特长。而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他都是主席、朱老总等人的左膀右臂,五大书记研究战况和战略时,李涛基本上都与他们在一起。

我军当中对国民党军在全国的军事分布、部队战力、派系情况、战略意图最清楚的将领,非李涛莫属。早在解放战争初期,他便掌握了敌方的整体部署和兵力分配,详细标注供主席、朱老总等中央领导随时参考。在中央领导制定战略战术时,往往都要咨询一旁的李涛将军,再进行决策,因为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我们的对手,他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堪称是主席的“高参”。

解放战争后期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1949年4月百万雄师渡江前,英国海军在长江上耀武扬威,妨碍我军渡江,结果遭到第三野战军炮击。事后对敌人干涉我国内政发表声明谴责的,就是李涛将军,身份是“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事实上撰写发言材料的是中央军委,也就是主席本人。但如此敏感的问题,讲话的却是李涛将军,此后他多次代表中央领导讲话,地位可见一斑。很多高层干部后来见到李涛,都打趣地说:李将军,什么时候再发表个重要讲话?虽然是一句玩笑,但可以看出李涛在我军总部中的位置。

李涛成为军委作战部长,这个职务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军委的印信就是由李涛将军负责保管的。主席一向高度信任李涛,在建国后他还为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最终因工作强度过大,在1970年不幸早逝。将军去世时只有六十五岁,令人非常惋惜。他的名气不如一些征战在外的开国上将,那是将军长期在总部担任作战部长,工作特点使得身手全面的李涛错过了不少在一线指挥大军作战的机会。李涛将军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获得上将军衔实至名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