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作家的区别

文:李子甜 聂传安
学习过程,很多时候自然是老师传授学生习得这条路。
而对于一些能自主学习的孩子来说,自己的“悟”有时候非常重要。
因为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更容易记得牢,体会得深。
二班李子甜同学在开学初,即有一个这样的“悟”。

同是写作,同一素材,但总有好坏之分;同一风景,同一事件,但总会因人不同而有不同情感、想法。每篇文章都有区别,于是我有时总纳闷:自己写的文章和大作家写的文章咋差别那么大?为何作家写紫藤萝会写得那么优美、生动,仿如仙境般,但自己看到了,说句“哇,真漂亮”就走了。(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也许是许多孩子的共同问题)
在昨天,我得到了启发。(不错!这是找到答案的节奏)

老聂讲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读完文章,发现这件事的起因是“月色入户”,就几束月光透过门,苏轼就“欣然起行”。老聂说这是大诗人的独特感受。确实,若是我,看到月亮后继续翻身睡觉!月光与我何干,阳光又与我何干! (这个子甜,咋和聂老师一个感觉呢?)
但这,或许就是我和诗人间的区别。(言之有理)

读一些古诗文,我们就会发现,古人在生活中即便看到一处普通的景,也会写一首诗,而不是漠不关心。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诗句都蕴含哲理。我认为,这是因为这景已经深深刻在诗人心中,渐渐地,这些景不再是景,而是慢慢地变成了一种奇托,变成生活道理、理想抱负或是人生经历,在作者心中已经无法取代,而景只是表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非物”)
再看现代文,那些表面写景的文章其实有更深层的含意,比如之前学过的《紫藤萝瀑布》,作者并非是写紫藤萝多美,而是想表达对人生的一些看法。而我的文章,则是确确实实在写景,景就是景,几种句子用到烂。(前古后今,说服力更强。自己的文章其实就是太“实”,少了里面的寓意)

这就是区别,这就是差距。(对,能自主发现,这就是进步的起点)
作家的眼光总与常人不同,他们看到的也与他人不同。或许,这就是同一素材、同一风景,但写出来的却相隔甚远,云泥之别。(作家透过形象看情理)
看物不是物,看景不是景,而是心所感,理所悟!(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形象层进入情理层)

一般人“看山是山”,而作家“看山不是山”,而是一种寄托、道理、理想、抱负……
于是子甜发现了差距。
知道了不足,就容易纠正不足。
所以,我们再写文章时,不要仅复制生活、描摹生活、再现生活,那永远是表层的现象。
我们要发现藏在生活里的“情”,要揭示藏在生活里的“理”。
我们的文章才会打动人,才会给人以启示。
子甜悟得真切,也希望所有的孩子读完此文后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