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6篇  红山文化五十年

—在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严文明
让我在这里发言,实在是勉为其难,因为我对红山文化没什么研究。在座的有很多学者对红山文化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做过很多工作。比如说在座的郭大顺先生,主持过东山嘴和牛河梁遗址的发掘工作,对红山文化有很深刻的见解。刘国祥先生是后起之秀,也有很多独到的研究。让我发言大概是因为在座的各位中,我是最早到红山遗址做考古发掘的。那是1956年暑期的事,我还是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学生,跟着著名的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到内蒙古进行考古实习。我的发掘很有限,但是让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红山文化,什么是田野考古。可以说,赤峰是我学习田野考古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蒙的地方。所以我每次来赤峰,总是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
今天这个会是第三届北方文化学术研讨会。第一届开会时我来了,主持人是苏赫先生,他是我的老朋友,长期负责赤峰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可是今天见不到他了。参加第一次会议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刘观民先生,他作为内蒙古考古队的负责人在赤峰地区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多年,成就卓著,可惜也已经作古。今天开这个会很自然地想到他们,音容宛在,难以割舍。讲这些不是伤感,而是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已故学者的贡献。学术是有传承的,今天的研究是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天条件改善了,资料积累多了,方法也改进了,可以研究得更好,水平更高,但毕竞 还是以前工作的继续。这次会议来了这么多代表,我没想到,原来通知说是35人的规模,现在是80多人济济一堂,说明我们的事业兴旺,相信会有很多精彩的高水平的报告。我的讲话就当是一个开场白吧。
红山文化命名的正式提出至今已经整整50年了,至于红山遗址和红山文化遗存最初发现的时间更长,到现在已将近一个世纪。在这么长的时期里,对红山文化的研究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叫做探索期或摸索期,大约从赤峰红山遗址的发现到20世纪50年代初,有一些零星的调查和发掘,出了一些报告,但一直没有把它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来理解。日本学者提出了赤峰第一期文化,只是就遗址来讲。他们把红山后遗址分为第一期、第二期,我们现在讲的红山文化相当于第一期。比红山遗址发掘还早的锦西沙锅屯遗址中也有与红山第一期相同的遗存,可是发掘者不恰当地把它划归到仰韶文化的范围了。梁思永在林西西山也发现过同类遗存。有的学者把它划归细石器文化的一期,或者说是细石器文化与仰韶文化的混合文化。总之还没有把它当作一个有自身特征的,有一定分布区域和自身演变过程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对待。人们对这个文化有些接触,有些认识,但是认识不到位,所以把这一阶段叫做红山文化研究的探索期。
第二个阶段是确立期。1954年尹达根据梁思永先生的意见,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此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把这个文化确立下来,对这个文化的基本特征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由于早于红山文化的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以及晚于红山文化的小河沿文化的发现,还有14C年代的测定,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都明确了;多年的调查把分布范围基本上弄清楚了;同周围文化的关系也大体上知道了。这样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的一些基本要素都确立起来了。所以把这个阶段叫做红山文化的确立期。
第三个阶段是发展期或转变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一个重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可以从东山嘴的发掘开始算起。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喀左东山嘴的一个小山头上发现了成组的祭祀性遗迹。1983年7

(0)

相关推荐

  • 红山文化的最早发现者

              红山文化的最早发现者                万壑松风         蜚声世界并让赤峰人引以为荣的"红山文化"的发现,是在漫长的探究中遂渐被揭开面纱的. ...

  • 1921年,赤峰山坡出土一件不起眼的文物,居然是中国第一件面具

    1921年,赤峰山坡出土一件不起眼的文物,居然是中国第一件面具 文 | 韦爵爷 在中国的大地上,有着众多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页.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都是最为重要的 ...

  • 塞上红山映晋地|曙光中的暗影:日本人和西洋人为何对红山文化倍感兴趣?

    红山文化, 距今6500-5000年, 是迄今所见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 最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的发现, 对研究中国早期文明起源和社会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月18日, 礼 ...

  • 第四百二十五篇  红山文化源头之一兴隆洼文化遗址

    兴隆洼遗址文化(见图1.2)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兴隆洼文化以大型聚落建筑.最早使用玉器.居室墓出现以及独特的陶器等为特征.它是中国北方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距今约8000年 ...

  • 第五百二十六篇  红山文化玉质的颜色

    X 对于收藏者来说,玉器的颜色是最容易区分的,红山文化玉器的颜色与其仿品的颜色更是有着明显的差别.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岫岩玉以绿色为普遍,往往还杂有红.黄.白.青.蓝.紫色和墨绿.淡黄.乳白色.它 ...

  • 第五百二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包浆

    X 包浆,说到底就是古玩表面形成的一层自然氧化膜.它像一层无形的有机玻璃,完整无缺地覆盖在古玩表面,光润.圆滑.反光不触目.若能看懂包浆,对鉴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玉器的包浆,特别的润和,其光泽与和田籽 ...

  • 第五百三十二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绺裂

    X 在红山文化玉器表面,我们时常见到绺裂.轻微者,裂隙较浅,层叠分布.严重者,起层脱落,造成破损. 绺裂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在埋进墓穴时,就可能因为摔过而产生裂纹.有的可能出土时不小心被摔出裂纹 ...

  • 第五百三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皮和橘皮纹

    X 这里所指的玉皮,不是指玉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玉皮,而是指玉在加工成器后它的表皮.新的玉器它的表皮和老的玉器的表皮有什么不同呢? 橘皮纹,是经常用来区别老玉器和新玉器的表皮的一个依据.所谓橘皮纹,就是 ...

  • 第五百四十二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加工工艺

    X 红山文化玉器的加工至今还是一个谜,我们现在还不能解释史前时代人类是用什么工具来雕刻玉器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人们经常用来解释古时玉器加工的老话,它被解释成为用比玉更硬的石 ...

  • 第五百五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分析

    X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独特,题材多样,雕琢工艺和用玉制度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风 格.其文化内涵深奥,远远超出了其他地域的史前文化.从美学的视角来考察红山文化玉器的工艺特征,能够从器型上达到 ...

  • 第五百七十四篇  红山文化玉雕熊龙有望能揭迷黄帝传说

    上图为红山女神. 黄帝传说扑朔迷离红山文化玉雕熊龙有望能揭迷 多年来,包括黄帝祖籍在内的有关传说只见于古籍记载,均无考古实证.近年,红山文化考古玉雕熊龙的发现,为古籍中包括黄帝祖籍在内的有关传说提供 ...

  • 第六百一十五篇  红山文化玉器美学特征研究

    摘要:本文从红山玉器的材质.工艺.造型以及内涵四个方面探讨了红山玉器的美学特征. 红山文化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与辽宁省西部及河北省北部地区,属新石器晚期的原始社会文化,距今约5000-6000年.数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