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汗吐下后病状第五

(0)

相关推荐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译文(三)

    61.误用泻下之后,又误发其汗,致肾阳虚弱,病人出现白天烦躁.不能安静睡眠,夜晚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而不烦躁,不作呕,无口渴,没有表证,脉象沉微,身有微热的,用干姜附子汤主治.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 ...

  • 【《康治本伤寒论》65条文】

    一.康治本伤寒论的来历<康治本伤寒论>原系唐人手抄卷子本,卷末有"唐贞元(乙)酉岁写之"字样.全书一卷,仅存六十五条,五十方,乃<伤寒论>之古传本. 此本于 ...

  • 康平本《伤寒论》精髓一一日本大冢敬节审定

     整理/李书涛   (182条)        太  阳  病 (上)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 ...

  • 【中医】伤寒论整理表格版

    伤寒论整理表格版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桂枝汤(56.91.276)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枣十二枚 甘草二 ...

  • 《千金翼方》发汗吐下后病状第五

    三十证,方一十五首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 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无所闻也,所以然者,重发其汗,虚故也. 发汗后身热,又重发其汗,胃中虚冷,必反吐也. 大下 ...

  • 《备急千金要方》发汗吐下后第九

    (脉证七首 方十七首 灸法一首) 伤寒已解半日许,复心烦热,其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凡发汗后饮水者,必喘,宜慎也. 竹叶汤 治发汗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但当与此方. 竹叶(二把) 半夏(半升) ...

  • 发汗吐下后第九

    (脉证七首 方十七首 灸法一首) 伤寒已解半日许,复心烦热,其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凡发汗后饮水者,必喘,宜慎也. 竹叶汤 治发汗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但当与此方. 竹叶(二把) 半夏(半升) ...

  • ​五十一、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鞭,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摇)〔惕〕者,久而成痿(是一种证候的名称,主要证状是两足软弱不能行动。)。原文160

    ​五十一.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鞭,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摇)[惕]者,久而成痿(是一种证候的名称,主要证状是两足软弱不能行动.).原文160 [郑论] 按汗.吐. ...

  • 校正千金翼方后序

    夫疾病之至急者有三∶一曰伤寒,二曰中风,三曰疮痈.是二种者,疗之不早,或治不对病,皆死不旋踵.孙氏撰千金方,其中风疮痈可谓精至,而伤寒一门,皆以汤散膏丸类聚成篇,疑未得其详矣.又着千金翼三十卷,辨论方 ...

  • 《千金翼方》校正千金翼方后序

    夫疾病之至急者有三∶一曰伤寒,二曰中风,三曰疮痈.是二种者,疗之不早,或治不对病,皆死不旋踵.孙氏撰千金方,其中风疮痈可谓精至,而伤寒一门,皆以汤散膏丸类聚成篇,疑未得其详矣.又着千金翼三十卷,辨论方 ...

  • 《千金翼方》下乳第三

    方一十六首 钟乳汤 治妇人乳无汁. 钟乳 白石脂 硝石(各一分) 通草 生桔梗(各二分)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三上三下,余一升,去滓,纳硝石令烊,绞服无多少,若小儿不能乳,大人嗍之. 漏芦汤 治 ...

  • 《千金翼方》下痢第六

    方一十七首 阿胶汤 治产后下痢. 阿胶 当归 黄柏 黄连(各一两) 陈禀米(一升) 蜡(如棋子三枚)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米蟹目沸,去米纳药,煮取二升,去滓,纳胶蜡令烊.分四服,一日令尽. 桂心汤 ...

  • 《千金翼方》少阳病状第九

    九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病,脉弦细,头痛而发热,此为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为属胃.胃和即愈,不和烦而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