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影像36:于晓威

游牧到水草丰美之地
游牧到历史皱褶去
辗转无眠,于流动中拆除
橱窗、厚墙
于流动中寻找世界的诗意


于晓威 1970年10月生。满族。国家一级作家,油画家,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委省政府优秀专家。先后任《满族文学》杂志和《鸭绿江》杂志主编。在《收获》《钟山》《上海文学》等发表中短篇小说一百多万字。著有小说集《L形转弯》《勾引家日记》《午夜落》《羽叶茑萝》《陶琼小姐的1944年夏》、长篇小说《我在你身边》等。曾获辽宁文学奖、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奖、第九届全国“骏马奖”。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人生轨迹

3岁,衣服是姐姐穿过的


大姐、二姐、哥和我


5岁,我还记得那个下午,在我一个表舅家里


父母和我们


打小就不爱拍照,觉得被人摆布起来麻烦。但是喜欢枪,有了枪才可拍照


1977年,我刚上小学不久。冬天里,我们兄弟姊妹4个


初中,我学生证上的照片


初中毕业照,后排最右是我。一看那身运动服就知道,开始看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了


高中毕业,送同学当兵合影。父亲那时候不让我去当兵,同学穿的是真的军装,我穿的是一件军棉袄。


高中一年级。文学青年了,开始发表第一篇习作并拍照留念


1990年,刚参加工作不久,陪同中国古建筑保护专家、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郑孝燮等考察古长城最新东端起点


1994年,在辽宁文学院就读两年制作家班并任班长


九十年代,书房写作


书房翻书


很怀念住平房时的这个书房


搬到新家


2008年,辽宁省作协机关楼,“于晓威、李铁作品研讨会”上的我们


与张宏杰、周建新、赵明舒、秦朝晖等


在陈晓明寓所


与柯岩


2000年,县城生活。在家中阳台看街景


与张承志


在北极村漠河


一家三口。小时候的女儿,长得像个男孩子


在黑龙江干流上


打靶,半自动,终于能够打到真枪了


在加格达奇某军分区,打机关枪


与王蒙


我唱歌的样子


与傅雷之子傅聪在东莞


野百合也有春天,油腻男也曾眉目端正?


在内蒙古大沙漠


与王十月


与田耳在湘西。时值我母亲去世不足半年,我的目光还是有些呆滞


2006年,36岁,时任《满族文学》杂志主编。背后相框里是茅盾为刊物最初的刊名所题写的字


2011年,韩国首尔。参加中日韩三国作家笔会


四十不惑


42岁,这一年,晋升了正高职称


在盘锦红海滩


在798街头


与李敬泽


在黄浦江上海港


与宋晓杰、王晓峰等在香港


与刘兆林、邓刚


2001年,在台湾纪州庵文学交流中心


在贵州苗寨


2008,在上海,全国首届作家研究生班毕业典礼上代表发言


2009年,参加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活动后在德国小镇街头


在海南天涯海角


一个毛病,吃饭时爱看手机,被朋友偷拍取笑


在北京蟹岛笔会


与原《满族文学》主编宋长江、《大家》编辑王恒腾


很喜欢这张照片,手机里找不到了,这是杂志里的自己


与同学包贵弢


大连,新书发布与讲座


与黄孝阳


“锻炼身体,保卫祖国”之一。与王族、陈晓婷在新疆


“锻炼身体,保卫祖国”之二


“锻炼身体,保卫祖国”之三


“锻炼身体,保卫祖国”之四


“锻炼身体,保卫祖国”之五


讲座之后


某年,与黄土路(右)、苦金(左)。如今苦金已经走了,仅以此照怀念他


与金宇澄


与弋舟、东君


与杨则纬在鲁院排练主持节目


与杨帆在拍Street Poster


与王方晨、李骏虎、鲍贝


2015年,在鲁院第28届作家班(深造班)开始重新画画。毕业回来后,一班好友聚会,传看我的新画作。与散文家王雪茜


与刁斗、陈昌平、万琦


与鲁敏


与宁肯、金方


2016年,46岁,时任《鸭绿江》杂志主编


2016年,全国第九次作代会


与陈集益


与素素


2018年,郑州机场邂逅赵瑜


在三沙,即将去往永兴岛


某年与冯小刚、徐帆


与林那北交流绘画感受


在广州街头


在家乡某咖啡馆


中年服务生


与刘玉栋


作画


背影


为藏家李世俊题写我的画作签名


《中篇小说选刊》2018年封面画(作者 于晓威)


在布达拉宫


杭州乐曼谷,与马晓丽、蔡小东伉俪(右)和苏沧桑(左二)雅聚


在陕西师大讲座


与画家朱乒


在工作室

书影

《L形转弯》书影


《午夜落》书影


《羽叶茑萝》书影


《我在你身边》书影


《陶琼小姐的1944年夏》书影

画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