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清三代瓷器铸造的工艺水平与升值空间
清三代瓷器款识特点
清朝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较好的吸收了前几个朝代先进精湛的技艺,跟明代相比,清代的瓷器主要还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下清三代瓷器款识的一些特征,方便大家阅读:
1,康熙
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写款。原因是康熙认为瓷器上不能写款,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不让写。但康熙的很多瓷器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写大量的寄托款。比如写"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这三个朝代写得最多。这在我们的想象中是犯大忌的。读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非常厉害,尤其在康熙一朝,大量汉人提出"反清复明",电视剧里常能看到。当时你要有一丝反清复明的倾向,就被杀头了。可瓷器上写的款,却都是前朝的款。如 大明成化年制 大明嘉靖年制 大明宣德年制。

2,雍正
雍正正官窑瓷器底款的篆书年号,《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分三行,每行两字。此种篆体六字款有青花、刻印和金彩三种,字体皆方整,外无双框。那时官窑瓷器另有四字款《雍正年制》,除了青花,还有刻画与模印两种,分两行,每行两字。少数为四字篆书竖式款,分有框和无框。有少量四字篆书款乃分上下左右,如古钱文排列方式。其实,雍正官窑用篆书款不多,主要乃用楷书,中后期为宋体小楷。真款平整秀雅,亦圆润有力。至于行书、草书与隶书则绝少见。另有一些书《雍正御制》,也有官窑器乃依御令不书写年款。

3,乾隆
乾隆官窑瓷器款识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种,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为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明显多于“乾隆年制”四字款。“乾隆年制”楷篆均有,楷书款一般用于彩瓷上。“大清乾隆年制”楷篆均有,篆书多于楷书。“大清乾隆仿古”一般用于仿古瓷上,青花篆款为主。高足盘、高足碗、双连瓶一般是在足内写篆书六字横款。
乾隆青花楷书款字体端庄,落笔利落,早期款字与雍正时期如出一人之手。青花篆书款笔画平直,横竖粗细一致,转角熟练,不留停落痕迹。青花字呈色早期有晕散现象,中期为纯正蓝色,晚期则蓝中含灰。 “大清乾隆年制”款双行多无边圈,三行则多双圈。“乾隆年制”款多双圈。楷书款有六字双行、三行双圈,也有四字双行双圈或双框。 民窑款也多书“大清乾隆年制”和“乾隆年制”,只是字体不够漂亮,位置不够规则,与官窑款比较,有很大的差距。堂名款、花押款之多与康熙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民窑青花器物上具体写明某年某月,如“大清乾隆伍拾叁年孟夏月制用春生”。 外销瓷一般都不落年号款。
堂名款主要书写在盘、碗、碟等小件器皿上。有:“和晖堂制”、“旭华堂”、“百一山房”、“澹宁斋”、“彩秀堂制”、“浴砚书屋”、“志勤堂”、“庆目堂”、“忠信堂”、“彩润堂”等。另外如“景慎堂”、“养和堂”、“彩华堂”、“避暑山庄”、“宁静斋”、“宁晋斋”、“宁远斋”、“百一斋”、“咏梅阁”、“敬畏堂”、“一善堂”、“雅雨堂”、“退思堂制”等款的瓷器制作精美,应视为官窑瓷。

瓷库中国讯“清三代”瓷器指的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生产的瓷器。这三朝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瓷器的生产也是空前繁荣,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清三代瓷器的种类及工艺特点。

图:手绘青花凤凰传奇缠枝牡丹天球瓶
清三代的斗彩相当部分是追仿明成化等时期的官窑器。康熙仿成化斗彩比其他二朝少,因而更显珍贵。雍正斗彩以两部分为主,一部分仿成化斗彩,有鸡缸杯、天字罐;另一部分则是当时流行的造型。雍正斗彩在彩绘上创造了一种新方法:在青花内填彩,起到特殊的渲染作用。乾隆斗彩与雍正斗彩基本相似,不同的是,有不少器物是为宫廷寿庆典礼特别烧制的,常常加饰金彩、粉彩、洋红等。
造型有盘、碟、杯、碗、鸡缸杯、天字罐等,品种十分丰富,雍正突出的图案有“八蛮进宝”、蝠鹿等。雍正斗彩代表了清代斗彩最高成就。清三代斗彩有相当部分很难区分各自的特点,有些只得从款式、造型上加以区分。

图:清荷高档白瓷酒具
清三代粉彩绘画原料是在含铅粉的玻璃白(含砷元素)中加呈色金属而制成。在工艺上受了珐琅彩的影响,用粉彩绘画原料在素胎上作画,再低温烧成康熙粉彩属初创阶段,工艺不够精致。雍正时技艺精熟,胎薄,瓷质洁白。用纯净的透明釉在烧成的白瓷上彩绘,用没骨法绘出物体的浓淡相间,明暗阴阳,达到了淡雅柔丽的极致美感。乾隆粉彩品种多于雍正时期,风格承袭了雍正时期,又大胆吸收了油画技法和题材,显得更加富丽而又不失雅致。
造型以杯、碟、罐、花觚、笔筒、六角瓶、提梁壶,及文房用具笔洗、印盒等。纹饰以花蝶、蝠鹿、过枝花卉多见。康熙粉彩的产生给彩绘艺术带来了新领域。雍正粉彩代表了清代粉彩的最高水平。
康熙珐琅彩彩料为进口料,有一种玫瑰红或胭脂红料,发色剂是黄金,称为“金红”,很名贵。康熙珐琅彩改变了以往彩瓷用胶水或清水施彩的做法,而是用油施彩。雍正珐琅彩以白地彩绘为主,图案远比康熙丰富得多,以画配诗最为名贵。乾隆珐琅彩品种更为丰富,除了沿袭雍正朝的风格外,还风行色地开光图案,以及圣经等西洋人物故事题材。

图:官窑青瓷冰裂纹茶壶
造型以碗、盘、花瓶、茶壶等多见。纹饰有一些特别的品种,即诗配画,还有西洋人物,花卉等。康熙珐琅彩的创造把彩绘瓷的制作技术推向了顶端。
清三代的青釉以微量铁为呈色剂,是中国最古老、最传统曾占主导地位的色釉瓷,之后其地位逐渐被其他瓷器所替代。一直到康熙朝的仿青釉瓷器,重新提升了青釉的地位。雍正青釉已能达到相同器物色泽一致的高成品率,实属难能可贵。雍正青釉品种丰富:有粉青、冬青、豆青等。乾隆青釉在工艺上追随前朝,但造型更为丰富。
造型有盘、碗、瓶、炉、笔筒、盖罐、扁瓶、花盆、渣斗、洗、双耳壶,以及仿青铜器。康熙有豆青地青花、豆青地青花釉里红。雍正有印花装饰。乾隆防瓷器在圈足上涂抹一层黑色釉酱。其中雍正青釉的烧造技术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盌成交价格1.5亿港币
说到当今的古玩收藏品市场,很多收藏者都会感慨:以前的古玩市场是专卖旧物,如今的古玩市场是专卖新产品的地方。很多新藏友去古玩市场只是会抱着碰运气的心态,然而如果是瓷器藏友,可能连碰到好运的机会都比其
他品类的藏友低很多,目前古玩市场的韵味已经发生极大的改变,忘收藏家们谨慎三思。
在市场上“捡漏儿”的黄金时代是早已经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事。由于当时,市面上的古董非常丰富,很多藏家不明就里,只顾得上挑选品相、工艺、画面等艺术特征,却往往忽略了官窑瓷器的历史价值,结果就是“买到
一件就赚到一辈子的积蓄”。出现在各大拍卖会上的宋明两代瓷器,基本上都是当时被人买下的藏品。时过境迁,当年走街串巷、盲收盲售的“大筐”们如今也成为了收藏界的前辈,而下乡收购旧物古董的小商贩们更是早早
练就一双慧眼,不容错过哪怕是一块珍品瓷器的残片。对于普通的瓷器收藏爱好者而言:“真的买不起,假的没必要买”。
而现在想要在古玩市场淘到“五大名窑”的瓷器根本找不到。如果想想研究宋代到明代的古董瓷器,没有几个亿的资金支持,买到真品的可能性接近于零。而即使“清三代”的官窑瓷器也较为罕见。因为大部分官窑都被博物
馆和大藏家珍藏,一般不容易出手,普通藏友很少有机会见到,甚至连破的机会都没有。
清三代瓷器分类
清三代的景德镇官窑产品装饰种类十分多样,其品种主要包括青花、釉上彩、色釉瓷器,其中釉上彩包含有五彩、黄彩、红彩、绿彩、蓝彩、黑彩、金彩;珐琅彩、粉彩、斗彩、素三彩;色釉瓷器包括红釉系列:郎窑红、霁
红;仿宋代汝官哥钧釉、东青釉、胭脂水、紫金釉、乌金釉、珊瑚红、孔雀绿、瓜皮绿、秋葵绿、天蓝釉、霁蓝釉、紫釉(又名茄皮紫)、茶叶末、铁锈花等。清三代的众多官窑颜色釉陶瓷品种中,有些始于明代,清代只是加
以继承和发展,如蓝釉、黄釉、绿釉、紫釉和酱色釉等,有些属于将明代早期流传但后期失传的工艺技术重新发掘创新的,如郎窑红、豇豆红等,也有一些纯属清三代景德镇官窑的新创,如胭脂水、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
、秋葵绿等。想要真正去了解清三代瓷器不是一招半西能了解清楚的,必须要长时间的积累结合实物的研究,所以做收藏必须收藏自己了解的,不要一心俩同的去盲目收藏。
为了适应清三代日益丰富的装饰方法,景德镇御窑厂生产了名目繁多的瓷器造型。耿宝昌先生的著作《明清瓷器鉴定》(大家可以去学习学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为:“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新品种
层出不穷,多达百种以上,为前所未有。”至乾隆时期,由于皇帝本人对新奇产品的热爱,景德镇御窑厂在此时也开发出了众多设计新颖、技术高超的瓷器造型,比如中段镂空的交泰瓶,通体镂花的转心瓶,奇特的乾隆三孔
葫芦瓶以及双联、三联瓶等,这些器物的造型反映出清三代景德镇御窑厂的陶瓷造型一方面在不断地继承明代官窑器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开始将设计眼光扩展到模仿唐宋时期陶瓷造型,以及学习同时代的西方造型体系中来,
创造力大大加强。
同时,帝王对于汉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在景德镇生产的官窑瓷器上有着直接的表现,比如,在造型上崇尚仿古,尤喜仿宋、明;在装饰上则常见汉族文化中标榜士人情怀的题材,如“岁寒三友”、“携琴访友”、“竹林高士”
等。其次,在清三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与联系日盛,尤其是外国传教士的到来,为宫廷注入了一股新奇之风,景德镇御窑厂开始设计和生产一些融合了西洋风格的瓷器产品,比如模仿油画透视效果的粉彩开光装饰。第三,景德
镇御窑厂也根据宫廷需求设计和生产一些包含了藏传佛教文化的瓷器产品,比如贲巴壶。
近年来,清三代瓷器成为艺术品市场上最受追捧的对象,常常出现在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价格屡创新高。自1975年来,瓷器拍卖价格逐年攀升。
清三代瓷器之所以受到市场热捧,主要由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瓷器烧制技术已臻成熟,在技艺上无可挑剔,而且这三朝帝王对瓷器十分热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烧制出来的瓷器精美别
致,为前代不可比拟。清三代的御用瓷器必须经过精心挑选,如有瑕疵立即销毁,所以拿出任何一件,都称得上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也因此民间极少流传,存世数量不多,具备很高的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受到藏友追捧。

清雍正 珐琅彩三阳开泰笔筒成交价7912万元
清三代官窑瓷器令人瞩目的成交价格
在中国制瓷业经过漫长发展后,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达到历史顶点,无论是斗彩、五彩、素三彩,还是珐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质量和数量都为前代不可比拟,当时的官窑瓷器代表了当时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可以
毫不夸张地讲,清三代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
在目前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藏家对清三代瓷器的关注与日俱增,即便是民窑精品,市场价格也很高,许多藏家“只进不出”,导致清三代瓷器价格不断升高。查询近些年的拍卖成交价格,早在2005年,一件“清康熙 釉里
红团花锯齿纹摇铃尊”便在拍卖市场上以1318.64万元的价格拍出。同样是2005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场上,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拍出1.6亿元的天价,其高仿品的价格在市场上甚至也高达十几万元。随后,一件“明
宣德青花藏文高足碗”以2306万元成交。2006年“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被收藏家张永珍以1.5亿港币拍的,成为最大赢家!
在2010年,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以6680万元落槌;2011年,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成交价格再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3亿元;2013年,一件“清雍正 珐琅彩三
阳开泰笔筒”又以7912万元成交。而去年一件“乾隆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天球瓶”轻松以3324.8万元成交。由此可见清三代瓷器的地位不可小觑。
清三代瓷器缘何受宠?
归纳清三代瓷器受宠的原因,其一是除这一时期的制瓷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外,比之高古、中古板块瓷器,清代文化离现在更近,较容易获得人们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其次是数量稀少。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作为至高无上的一国之君,他喜好的东西或是所用之物,都是百里挑一或是独一无二的,况且这些物品经历了改朝换代、战争和政治运动,流传至今相当不易。
再就是清三代瓷器具有流通性好、保值增值功能。最典型的是在2004年苏富比秋拍上,一件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天球瓶”以无底价起拍,结果各路买家互不相让,志在必得,最终以1518.24万港元拍出,而此瓶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嘉德拍卖成交价格仅为440万元,由此大大提升了清三代瓷器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价值。

清乾隆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天球瓶成交价3324.8万元
清三代官窑瓷器各有千秋
康熙瓷器
体现出阳刚之美
“康熙瓷器造型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其风格挺拔遒劲、形态壮美。”任明学说,美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两种。假如借以对照清代的瓷器,那么康熙时期器物的造型所具有的壮美气魄,同样也体现出阳刚之美。
康熙时期,在瓷器发展上有两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一是恢复了景德镇御窑厂,其二是设立了专门的督陶官。这些制度安排对瓷器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康熙在位长达61年,瓷器烧造水平由粗到精。早期瓷器浑厚,但比较粗糙,很多瓷器的底部会出现“火石红”,另外还有跳刀、闪青等现象,这说明当时的胎土、釉料淘炼不够干净。但到了康熙晚期,这些工艺细节逐步
得到改善,胎土、釉料的淘炼变得更加精细。
康熙时期的瓷器还有很多创新,如初时的珐琅料全由国外进口,价格昂贵且数量有限,康熙便下令国内工匠自己研制,实现珐琅器的“国产化”。
雍正瓷器
下诏书烧制瓷器
在康熙瓷器发展的基础上,雍正时期的瓷器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最为突出的是粉彩,它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有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等。
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其胎体选料精湛,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
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环境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
在瓷器烧造方面,雍正曾多次亲下诏书,对瓷器制作中的细节提出具体要求,比如,瓷器上的纹饰要怎么画、画多大。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由于他不喜欢黑釉配菊花,认为不吉祥,索性要求不许这种纹样烧制到瓷器上。
乾隆瓷器
烧制技术精益求精
乾隆朝历经60年,是瓷器烧造集大成时期,也是清代景德镇达到极盛的时代。
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前世精华,一面吸收西方艺术。外观造型大部分比较规整,除常见器型外,出现了一些奇巧怪诞的物件,主要用于赏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
乾隆时期,粉彩取代五彩,在粉彩器皿上讲究用镂空、堆塑的装饰手段,辅以“轧道工艺”和开光、剔刻等。有署“古月轩”的珍贵瓷器,是以乾隆宫中古月轩命名,从景德镇挑选制造精良的素胎进京,命内庭供奉的高
手绘画,于京城设炉烘烤而成。
乾隆青花是当时瓷器生产的主流,承袭康熙、雍正青花特点,并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提高,在制作技巧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由于乾隆自身好古成癖,乾隆官窑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仿古瓷的大量烧造,创造了很多瓷器新品种。

小编微信:13712697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