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历史(一)—— “督师”袁崇焕 篇

※趣谈历史(一)——

“督师”袁崇焕   篇

明末抗清第一人袁崇焕,以两万之兵力对抗努尔哈赤率领的六万八旗精英骑兵,竟使努尔哈赤重伤,率领残部仓皇逃走。而这样拥有丰功伟绩的人却因小人而遭受凌迟,其肉被百姓分食。

袁崇焕

努尔哈赤:“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焕在兵部任职。不久之后,广宁被后金军攻陷,于是朝廷商议,应该派人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得知后,随即一个人往关外查阅地形。回朝之后,袁崇焕上言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朝中大臣也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又破格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

宁远大捷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西渡辽河,二十三日,后金军抵达宁远,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麟拥重兵于山海关,不去救援宁远。袁崇焕得知后,随即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以死守城。袁崇焕一面坚壁清野,一面让同知程维楧盘查奸细,通判金启倧守护粮草,并传檄给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守将杨麒,如果有将士逃到这里,可将其全部斩杀。

努尔哈赤将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宁远,并让其劝袁崇焕投降,但遭到袁崇焕的拒绝。  于是努尔哈赤举大军进攻宁远城,并让士兵举着盾牌攻凿城墙。而袁崇焕让罗立等人指挥西洋巨炮,炮轰后金军,后金军在巨炮的攻击下溃不成军,连续攻城两天,损失惨重。努尔哈赤也因此深受重伤,仓皇下令退军。但名将金启倧却因为点火炮时引起自燃而死。宁远保卫战胜利后,明廷举朝欢喜,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

这大炮怎么弄来的?是袁崇焕省吃俭用到处筹措军饷才向葡萄牙换来的,发炮的人还特地去过葡萄牙人的培训班进修深造。他早就知道冷兵器的时代迟早会过去,今后的战场上火器才是王道!

宁锦大捷

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极从朝鲜退兵后,率兵直抵锦州,将锦州城包围。赵率教与纪用一方面闭城坚守,一方面派遣使者议和,想以此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使者跑了三个来回仍旧没有决定,而后金军的攻势越来越猛。袁崇焕以宁远的兵力不能轻易调动,于是让尤世禄、祖大寿率领精锐骑兵四千绕到大军后面决战,另派遣水军从东面进行牵制,并请求蓟镇等地发兵东护关门。明廷命山海关的满桂移驻前屯,三屯孙祖寿移往山海关,宣府黑云龙移往一片石,蓟辽总督阎鸣泰移到关城,又调动昌平、天津、保定的部队奔赴上关;传檄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守将整备好兵马听候调遣。

尤世禄刚要整备出发,后金军又分兵来攻宁远,袁崇焕与刘应坤、毕自肃率将士登上城楼防守,在濠沟内排列阵营,用炮远距离轰击。而满桂、尤世禄、祖大寿在城外与后金军搏战,死伤比较多,满桂也中箭负伤。

后金军从宁远撤退后增加锦州的攻势,但仍旧无法攻克,而且伤亡惨重,六月,后金军撤兵,史称“宁锦大捷”。

愤而辞官

宁锦之战后,满桂、赵率教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赏赐,但袁崇焕却因为魏忠贤让他的党羽弹劾袁崇焕不救援锦州,论功行赏时,只给袁崇焕增加一级官阶。尚书霍维华为此感到不平,上疏乞求辞去荫袭子孙的赏赐,但魏忠贤不许。七月,袁崇焕辞官回乡。明廷以王之臣接替袁崇焕为督师兼任辽东巡抚,驻扎宁远。

下狱处死

袁崇焕功劳如此大,但是后金军退兵后,袁崇焕却被治了罪。当初后金军进入的关口是属于蓟辽总理刘策所管辖,而袁崇焕得知后金军入关,直逼京城,于是千里迢迢赶来救援,自认为有功无罪,但是朝中大臣却有很多人认为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军有勾结,朱由检对此也很怀疑。此时后金军也设计离间,说袁崇焕与后金军有秘密约定。十二月,朱由检将袁崇焕下狱。

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等人想趁机给魏忠贤报仇,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袁崇焕死罪,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3000多刀处死,其肉被百姓分吃,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后世纪念

武侠小说家金庸将袁崇焕纪念园称之为“崇焕故园”,位于东莞石碣镇,水南村为纪念袁崇焕,在袁崇焕故居遗址上投资建设了袁崇焕纪念园。崇焕故园地处东江河畔,崇焕路东,东邻石龙古镇,该园仿明代建筑建造,现已成为集历史文化与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园林景区。2007年4月25日,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到袁崇焕纪念园参观时亲手写下了“护国爱民、英名永辉”的题字。

End

图文 | 谭论古今团队
编辑 |谭论古今编辑部

投稿 | 1115702100@qq.com

微信| 谭论古今( gujinzhongwailuntan)

特别声明:文章如是转载他人文章仅供观点分享,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所有,转载的文章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微信平台证实,对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撤稿。

谭论古今

微信:gujinzhongwailuntan

一起谭论古今中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