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4次惊险手术,他终于变直了

来源:视觉志(ID:iiidaily)

作者:山野

今天要讲的故事,有点长。

但如果你能耐心看完,相信你的内心会相当震撼。

“折叠人”李华

对于每个人来说,18岁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

它象征着自由与美好,是充满希望的人生节点。

可对于李华来说,18岁那年,漫长的噩梦就已经开始了。

他患了一种「离奇」的病。

一开始,李华只是膝盖疼。

村里的医生诊断为关节炎,大家以为打个消炎针就没事了,结果针从来就没断过,反而病情开始向上半身扩散。

27岁,李华的颈部开始折叠。

就像被一种巨大的力量向下撕扯,脖子仿佛被折断一样。

29岁,李华就再也抬不起头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我们可以试着保持低头的状态,让下巴抵住锁骨处,并继续弯折,直到身体无法承受为止。

我坚持一两分钟就已经头晕脑胀了,可近20年来,李华除了睡觉,几乎全天都保持着如此煎熬的状态。

到了30岁,李华的整个上半身开始逐渐弯曲。

33岁,身体弯曲到了90度。

35岁,面部被挤压到了距离大腿不到2公分的距离。

我们根本无法想象:

一个人的脸几乎完全贴在腿上是什么感受。

他无法正常行走。只能撑着棍子,一点点移动。

他无法正常饮食。

刷牙喝水要靠吸管,吃饭更为艰难。

通常是舀一勺饭,艰难地往脸和大腿之间的缝隙送,然后撅起嘴去“够”饭。

平时洗脸也只能用毛巾擦一半,因为再往里塞,就塞不进了...

他要用力转着脖子、眼睛斜视,才能看到身边的人和环境。

哪怕是这样很辛苦很难受,李华还是会坚持读书写字看新闻。

他不想和这个世界脱节,幻想着自己有一天可以正常生活,哪怕这是我们每个人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

如今,李华已经46岁了。

身体几乎完全变弯,他成了不折不扣的「折叠人」。

患病28年,李华和母亲跑遍全国各地,去过无数医院,可最终的结果往往并不尽人意。

李华的妈妈从四十多岁开始照顾儿子,如今已经七十多了。

只不过,母亲唐董陈最担心的是,如果有一天自己走了,谁又能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他呢?

母子二人的日子实在太苦了,他们沉默、坚韧,相互守望。

在充斥着黑暗的夹缝中,苦苦等待着一束光。

直到有一天,这束光打到了李华「弯曲」的身体上,他找到了让自己「变直」的希望。

“最后的机会”

在病友的介绍下,李华和母亲前往深圳大学总医院脊柱骨病科,见到了陶惠人主任。

他工作30多年,是全国做脊柱矫正手术数量最多的医生之一。

见到李华,陶惠人十分震撼。

“我们做脊柱畸形矫正的医生,可能一辈子都很难碰到一个李华这样的病例。”

李华患有重度畸形。

畸形程度世界罕见、国内首例。

医学界称之为「3-on」折叠人。

第一个on,是下颌贴在胸上。

第二个on,是胸骨贴在耻骨上。

(耻骨位于小腹下部、大腿内侧)

第三个on,是嘴巴贴着大腿。

医生先带李华做扫描。

连CT机的电压强度要高出平常很多。

扫描结果令人震惊,只见李华的整个尾骨已经变成【O】字形。

放射科主任吴光耀说——这种弯曲程度,

“如果时间再长,也许就折了。”

是的,你没有看错。

我们以为身体是柔软有韧性的。

可李华的每一处关节都十分僵硬,甚至会像筷子一样「嘎嘣」一下弯折断裂。

在主治医生陶惠人看来,如果不手术,李华可能活不了多久了。

为什么?

首先,吃饭艰难导致的饭量不足。

其次,长期折叠导致腹部褥疮,皮肤感染溃烂。

最可怕的是,胸骨的压迫让李华的呼吸越来越艰难,久而久之,肺部功能恐怕会全面崩溃。

李华,必须得救。

“原计划”

为了救李华,陶惠人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在他的方案里,李华需要做「4」次手术。

每一次都环环相扣,不容有丝毫差错。

第一次手术,要把髋关节截断。

让李华的脸和腿之间的角度稍稍打开。

就像圆规的两个脚那样向外扩展。

这是四场手术的「大前提」。

因为这样李华就可以趴在手术台上,方便做之后的手术。

第二次手术,是要截断胸腰椎。

让李华可以直起身板,解决吃饭和褥疮等问题。

这在四场手术中,可以说是「难度最大」。

第三次手术,是为李华换上人工髋关节。

这样他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行走,不必终日坐在轮椅上。

在四场手术中,它「不容有失」。

因为一旦髋关节接不上,李华就一辈子也站不起来了。

到了第四步,手术的风险已经到达「高危极限」。

截断第七颈椎,让李华可以抬起头。

这是一个精细到毫厘的活,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李华瘫痪甚至死亡,功亏一篑。

四场手术,是陶惠人和其团队不舍昼夜、缜密计划的结果。

虽然李华已经「弯」了28年,但陶惠人要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将他从死神的手里抢回来,并将李华变「直」。

一场现代医学和极端病症的持久战,马上就要开始了。

“麻醉之战”

然而,谁也没想到:

仗还没打呢,医生就被「卡」住了脖子。

麻醉科主任孙焱芫认为,能不能安全麻醉,是个大问题。

由于李华的身体是弯折扭曲的。

再加上鼻尖紧贴大腿,连能不能把管子插进去都不好说。

想给李华进行全身麻醉,就要将麻醉的管子从鼻腔插入,然后穿越多处变形的气道,(因为李华的身体是弯折的)最终抵达肺部。

打个比方——

就像一个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行走,你看不到前方任何障碍物,稍有不慎碰壁,就会前功尽弃,危害生命。

即便如此,这里的每个人都没有放弃。

为了让自己尽快适应手术,李华在住院两个月来,每天都坚持锻炼自己的呼吸功能和肌体力量。

如果走进李华的病房,你会看到一个完全折叠的身体,艰难做着伸展动作。

你会看到一个无法正面呼吸的人,歪着脖子、侧着脸,努力吹气球提升肺活量。

你也一定会被那坚定的眼神所感染,这里是李华的最后一次求生的机会。

他必须牢牢抓住!

而孙焱芫和她的团队,也带着各种精密的仪器走进手术室。

她们将李华抬到手术台上,保持着侧卧位。

这场“麻醉战争”,开始了。

为了看清楚李华的气道,孙焱芫率先使用了「侦察兵」。

只见一根像蛇一样灵活的纤支镜,从鼻孔深入气道,最终在肺部平稳降落。

纤支镜的前端一个摄影光源,可以照亮气道。

在它突破极限的探路下,「运输员」麻醉管,才能一毫米一毫米地向下滑落。

如果你在手术室,你会听到两种自相“矛盾”的声音。

麻醉之初,护士温柔地对李华说,

“有点不舒服,忍一下。”

“你要疼就要说话。”

他们要尽力安抚李华的情绪,让他别害怕。

等到了关键时刻,为了不让气道的收缩影响插管,孙焱芫向李华大声说:

“你先让我看,不要吞口水。”

“快点,含住(痰或口水)”

“不要说话!”

李华照做了。

他强忍着不适感,和孙焱芫达成了相当的默契。

随后,孙焱芫开始耐心鼓励他,为上麻醉药做最后的冲刺。

“先吸气,深呼吸。”

“好!非常好!”

“李华,深呼吸!”

“快呼,等氧上来再给(麻醉)药。”

李华完成了呼吸。

整个手术室陷入一片沉寂,只有仪器发出滴滴的响声。

孙焱芫长呼一口气,如释重负地笑了:

“他已经成功了。”

“睡着了睡着了!”

“哈哈哈哈。”

整个麻醉团队鼓起了掌声。

只见李华进入深度麻醉状态。

嗯,相信他已经准备好了。

7厘米的“战场”

为了打好头阵,陶惠人请来的老同事吴尧平帮忙。

吴尧平看到李华直接说,

“这个手术相当相当不好做。”

陶惠人笑着回应,

“要不怎么能请你来?”

手术就在这活泼有序的氛围中开始了。

吴尧平找准定位,划开了一道7厘米的切口。

不要小瞧这短短的7厘米,它是吴尧平完成「截骨操作」唯一的窗口。

有时候眼睛看不到,就只能用手摸。

李华的髋关节仿佛生锈一样脆弱。

这场手术没有一丝一毫的容错率。

只要错了,李华很可能一辈子都站不起来了。

面对这一切,陶惠人和吴尧平的冷静操刀,他们将截骨操作发挥到了极限的精准。

通过仅有的条件,去创造奇迹。

一个小时后,我们听见了最期待的那句话:

“好了,可以了。”

李华的第一场手术成功了。

可另一个不愿接受的现实正在悄然降临。

“意外”

按照原计划,第一次手术完成的目的,是让李华可以趴在手术台上截掉胸腰椎。

可医生发现,李华虽然面部和大腿的距离,从原来的两三厘米拓展到三十厘米。

但这样的距离根本不足以趴到手术台上。

陶惠人一筹莫展。

他做了一个十分艰难的决定。

将原本放在最后一步、风险最大的手术提前。

要知道,在李华的第七颈椎做截骨手术,就像在藏满地雷的丛林里行走。

医生必须在毫厘之间操作精准,如果伤及脊髓神经,就可能导致高位截瘫。

如果损伤了椎动脉血管,造成大出血,那么李华将会九死一生。

但陶惠人没办法,这是扭转李华命运的唯一希望。

由于李华只能坐着手术,为了固定头部位置,医生先给李华戴上一个头环。

只见几枚钢钉打进李华的头部,它们深入皮下一公分,看着都疼。

随后,陶惠人用超声骨刀,在李华的颈椎划了一道10厘米切口。

小心翼翼地进行截骨操作。

同时,其他医生在另一边保持待命。

当陶惠人截骨成功的瞬间,他们会对李华的头部进行矫正,让他可以平视前方,而非低头看地。

本以为一切都在有条不紊进行中,结果麻醉主任孙焱芫突然发出警告——

脑供血不足!

为了不让脑供养指数继续下降,陶惠人只能加快速度。

只有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手术,李华才不会因脑供血不足发生危险。

最终,李华的颈椎被打进22根钉子。

时隔20年,李华的脖子终于直起来了。

他终于可以抬头了!!

医生兴奋地告诉李华的妈妈,

“看看你儿子抬起头来了。”

那一刻,突然有些泪目,真的太不容易了。

赢了!

第三次的胸腰椎手术,难度最大。

两次手术后,李华的身体是V字形的。

此时他的身体就像一座拱起的山。

首先,如何把李华放在手术台上?

这是个大问题。

医生护士们想到了一个很妙的办法。

他们在橡胶手套里灌满水,然后用袜子包好。

50个灌满水的袜套形状各异、粗细不同。

但它们有个共同的作用,那就是会像柔软绵密地沙子一样,无孔不入地支撑着李华身体的每一处关节。

一间手术室,十几个医护人员,大家喊着口号,有条不紊地把李华固定好。

有的人甚至一直跪在地上,帮他调整着垫子的位置。

安放过程中,一位护士还发现李华的腿部,出现了一个大块的新鲜血栓。

医生立马给他穿上弹力裤,陶惠人也加快速度手术。

如果血栓游走到肺部,很可能窒息丧命。

这场仗,打了整整7个小时。

李华顺利完成胸腰椎手术。

他不再弓着背,而是可以向正常人一样平躺在床上。

这一刻,他等了二十四年。

一个月后,李华完成了第四次手术——

髋关节置换。

这场持续两个月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终于告一段落。

其中医生和病人并肩作战、互相信任,打赢了这场仗。

重生

手术结束了,李华终于变直了。

他开始了自己的重生之路,

如今,李华每天坚持做着复健。

他可以利用健身器材,做一些简单的运动。

也会用弹力带,锻炼腿部的力量。

渐渐地,他可以利用助行器慢慢行走。

可以独立洗漱、吃饭、上厕所。

偶尔吹吹口琴,去童年的老房子看看。

他的母亲则陪伴在一旁,看着儿子恢复良好的样子,她可以放心了。

再也没有了自己老去后没人照顾儿子的顾虑。

李华希望自己康复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工赚钱。

把这些年看病欠亲戚的债还了。

然后盖个房子,照顾母亲,娶妻生子。

像每一个平凡人那样,心怀希望地生活。

写在最后

此时此刻,心情很复杂。

这真的是一场漫长的战斗,其中的每个人都是英雄。

比如主刀医生陶惠人和吴尧平、麻醉科主任孙焱芫、放射科主任吴光耀、护士长张慧杰,还有其他十几位在手术室和病房之间忙个不停的医护人员......

比如和病魔抗争28年,依旧没有认命的李华;以及照顾儿子28年,从中年走到老年的李华母亲唐董陈......

总会有某种疾病,突破着人类的认知和承受极限。却也总有医生,用自己的专业水准和医者仁心化解这一切,给患者带来希望。

就像特鲁多医师的墓志铭上,写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愿每个人都能在李华的经历中,看到生命的可贵、医学的伟大、人性的良善。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有很多不幸的人。

他们虽然饱受痛苦,却依旧要勇敢且坚韧地活着。

愿你我也能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敬畏生命,知足常乐。

点亮 在看 + 分享

治病救人,医者仁心

愿李华早日康复 重获新生

为陶惠人、吴尧平、孙焱芫

吴光耀、张慧杰等医护人员点赞

参考资料:

北京卫视《生命缘》

人物《打开一个被折叠的人》

文中插图来自原公众号。

关于作者: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描绘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