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临近,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来了,赶紧收藏! 2024-05-21 03:09:35 基础知识、阅读与作文是语文考试的三大块,其中阅读理解占比很大,也很容易丢分。做好阅读理解题,可以帮助考生在语文考试中保持出色的成绩,与其他考生拉开差距。阅读理解的答题很有技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学吧! 01第一部分 解题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02第二部分 基本知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的一种)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动态和静态(形、声、色、态、味)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二、写作特点:写作方法。构思技巧。语言特点。描写人物方法。结构。二十三、语言风格:有的生动形象,优美清新;有的朴实真挚,通俗易懂;有的幽默诙谐,富有趣味;有的语言犀利,讽刺性强;有的深邃含蓄,哲理性强;有的大气磅礴气势如虹。二十四、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总顺序(包括总分、分总)、参观或游览顺序、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不同类别顺序。二十五、感情一般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恋、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二十六、品质一般有:诚实、守信、勤奋、专心、坚强、善良、执着、勇敢、团结、爱国、宽容、朴素、简朴......坚贞不屈、机智勇敢、临危不惧、舍己为人、乐于助人、顾全大局、知错能改、大公无私、艰苦朴素、铁面无私、以身作则、纯洁善良、积极向上、坚定不移、见义勇为拾金不昧 勤奋好学......03第三部分 基本方法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二、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含义】: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或一语双关。【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C.设置了悬念(形式新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D.反映人物情感变化E.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三: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倒叙) E.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景物描写)2.结尾作用:A.(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B.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引人深思。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D.总结全文E.照应题目F.引人深思3.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等【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事物的…特点)。【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排比】: 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哲理: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注意和思考(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代......,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对比】: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突出了……【反复】: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加强语气六、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写作手法: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联想、想象、照应,铺垫,象征,欲扬先抑,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1)对比:通过…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的特点。(2)衬托:用……衬托……,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3)象征:象征了….,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4)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5)照应:和…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6)烘托、渲染: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7)巧设悬念: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8)详略: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七、人物描写作用 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作用: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运用......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八、环境描写作用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A.渲染气氛:衬托……的心情。B.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C.衬托人物……的性格,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D.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或推动情节发展。E.突出了文章的主题。F.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场景。环境描写的作用G.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环境: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一种……的气氛,表达了(突出了)……九、记叙的要素的作用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十、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可算做第三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全方位地表现主题。十一、记叙线索【分析线索种类】:1.以“物”为线索(题目);2.以“事” (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3.以“人”;4.以“时间”;5.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文中变化的词语有时鲜明)。【作用】: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十二、插叙 的作用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文章更充实、周密,中心鲜明。【回答句式】:插叙了……内容,对文章内容加以补充,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或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或交待时间、缘由,为后文作铺垫。十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的品质,表达了......感情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的品质,表现了......的道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之情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十四、解释词语的方法解释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理解。1.组词法:如果要解释的一个字,我们可以组一个词语来解释。2.分合法:如“勘测”的意思是“勘探、测量”。3.近义词法:如“不畏”就是“不怕”。4.反义词加否定的方法:“崎岖”就是“不平坦”。5.描绘法:如“踉跄”是“走路不稳的样子”。十五、重点词的深刻含义A.抓关键词,解释词的含义,若是比喻句,写出本体。B.把关键词替换成理解的含义,再重新连句组成完整句意。(相当于用自己的话替换原文话;还要结合语境联系中心)【公式】: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2.......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六、赏析优美词语(主要有三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①词的含义:具体分析该词的意思,判断用修辞否,若用,按赏析题回答。②没用修辞,一般揣测这个词的施事者性格、原因、感情……等。★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C.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赏析句段从四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比喻,拟人);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在全文中的作用)。十七、选择恰当的字词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十八、标点符号的作用1.——的作用 ① 解释说明; ② 话题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③表示话语的中断; ④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⑤递进。2.......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3.“”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义③强调意思 ④特定称谓 ⑤否定、讽刺、反语十九、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比较保险)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二十、文章的写作顺序1.时间先后顺序。2.地点变换的顺序。3.事情发展的顺序。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二十一、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并列 ......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既......又......2.递进 ......不仅......而且...... ......不但......还............连......也......3.选择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宁可......也不......4.转折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却............然而......5.假设 如果......就...... 假使......便......要是......那么......6.条件 只要......就...... 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7.因果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既然......那么......二十二:诗文佳句赏欣 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二十三: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赞 (0) 相关推荐 暑假必备: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归纳 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 统编版语文7-9年级上下册微课堂 知识点+朗读+图文解读+教学视频 ☞ 七上 |☞ 八上|☞ 九上 ☞ 七下|☞ 八下|☞九下 若需要电子打印版 请拉到文章末尾 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 ...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总结的太全了,建议为孩子收藏 江山老师有话说:阅读理解是语文考试中的一道特别重要的得分项,而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这块分数 ...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攻略 主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六.联系 ...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技巧❗️❗️适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技巧❗️❗️ 适合2-6年级 有电子版哦[加油] #我要上微头条# #打卡阅读# #小学#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参考 阅读理解一直是语文考试中失分的重灾区,面对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理解文章意思的同时,在答题技巧上面也应下点功夫.今天为你总结阅读理解中会用到的小技巧和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 第一部分:词语 一.某句话中某 ... 名师指导: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初一初二赶紧收藏) 基础知识: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文章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 ...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附各年级期末考试方向),超全整理 基础知识.阅读与作文是语文考试的三大块,其中阅读理解占比很大,也很容易丢分.做好阅读理解题,可以帮助考生在语文考试中保持出色的成绩,与其他考生拉开差距.阅读理解的答题很有技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学吧! ... 【期末考试技巧】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今天总结了阅读理解中会用到的小技巧和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希望对孩子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1 词语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期末考试一定用得上! 阅读理解答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通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要求: 3.逐条解答,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有关内容,认真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 ...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备战期末建议收藏! 解题步骤 1. 通读文章,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 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 3. 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有关内容,组织答案. 4. 检查答案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