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远离职称”,职称评定为何让老师们伤神?

教师职称,一直是老师们热议的话题,职称不仅影响老师的工资水平,还影响退休后老师的待遇.职称相差一个级别,工资上可能会相差上千块钱.也就是说,相同工作量的情况下,一个职称就可以让你轻松高别人一千多块钱.

僧多粥少

职称评定后,就有如此效果,那老师们平时除了正常教学工作外,剩下的就是为职称而忙活了.如果能够轻松评上,老师们也就不用那么发愁了.暂且不说评职称的那些条件吧,只要能够量化的条件,老师们几乎是可以办到的.而关键问题在于,想评职称的老师多,给到的职称名额少,能够评上非常难.不是你达到要求就能够评得上的,学校老师一多,达到要求的老师也就多,那评给谁呢?这就非常难办了.评给谁就成了难题了,在评定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公平的情况,甚至出现腐败的现象.没有评上的老师们,谁会服?再多来几次评定,都评不上,这无疑令老师们受到打击。

同工不同酬

无论谁评上职称,谁没评上职称,都对职称非常痛恨.原因在于,它给老师们带来了感情上的伤害.相同的工作量甚至更大的工作量,比不上工作量少的老师所获得的工资.年轻老师奋斗在一线,拿到的是最少的工资.而高职称的老师,常常退居二线甚至退出教学工作,却能获得比一线教师还高的工资,这无疑就是对年轻老师的伤害,更是对中国教育的伤害.

职称制度改革箭在弦上

职称制度的设计原本是为了激发老师们的工作热情的,但现实情况却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反而令老师们痛苦不堪.职称制度并不符合现代教育,特别是职称制度与薪资过度挂钩,而忽视了老师们在教学上的付出与教学成果.科学的薪资结构一般是综合考量职称、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等一系列方面,而不仅仅是通过职称这唯一的考量标准.职称制度不能说不科学,但是老师的薪资结构的改革箭在弦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