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鉴赏-挽文丞相(虞集)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安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注释
1.“徒把”句:典出《淮南子·览冥》:“鲁阳公与韩构战,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意即文天祥想挽救南宋垂亡的国势是徒然的。
2.南冠:囚犯,语出《左传》。此指文天详被俘后解往北方,囚于京城。
3.子房:汉留侯张良字。本为韩国人,秦灭韩后,张遣刺客刺秦皇未遂,后来终于辅佐刘邦灭秦,建立汉朝。
4.诸葛:诸葛亮。他辅助刘备建立蜀汉,终为魏所灭。汉祚(zuò):蜀汉的国运。这两句以张良、诸葛亮事说明文天祥精忠报国,却不知南宋运数已尽,无法挽救。
5.鼎湖龙去:《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铸鼎于荆山,鼎成,乘龙飞去。此指宋帝之死。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春,陆秀夫携南宋末帝赵昺投海,南宋亡。
6.华表鹤归:传说汉辽东人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成仙,后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鹤乃飞鸣作人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此处谓文天祥如死而有知,将有“城郭如故人民非”之感。
7.新亭:在今江苏江宁县南。晋元帝时,长江北半部中国为北方少数民族占领,一些文人名士南渡。据载,丞相王导曾在新亭宴客,周恺中坐而叹:“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涕。
赏析
宋丞相文天祥为抗元名臣,被俘后宁死不屈,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3年)就义于燕京(今北京)。诗人感怀于此,作下此追挽之作。既是追挽文天祥,也是哀悼南宋的覆亡。
这是虞集悼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篇诗作。诗人怀着无可奈何的惋惜低回的情愫,运用委曲婉转的手法,由衷地颂赞了文天祥挽狂澜于既倒、刚烈无畏的高风亮节。
诗开头两句说:“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两句意谓南宋灭亡已成定局,文天祥虽作了最大努力,但毕竟无力回天,最终不得不身陷重围,兵败被执。“徒把”、“无奈”两组虚词配合,流露出诗人无限惋惜之情。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这里的两句用张良复仇、诸葛佐刘,比喻文天祥的才略勇气,充分肯定其历史功勋。同时张良、诸葛功业的一成一败也说明时运天命(应指历史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张良、诸葛虽都是雄才大略,但因时运契机不同,便有不同的结果,文天祥的失败,并不是个人的责任。这两句诗,暗含着对文天祥的理解和同情。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这里是说文天祥被害而没,如其魂魄南归,亦当有江山易主、物是人非之感。这里末句用“迟”与上句“远”相对,暗寓南宋已亡而文天祥仍坚持斗争之意。这时,南宋末帝早已死去,文天祥仍不屈服,坚持抵抗,这就更充分地显示了文天祥忠于民族、忠于自己事业的顽强精神。他被囚四年,元朝统治者费尽心机劝降,仍坚贞不屈,最终以身殉国。用一“远”一“迟”二字,就不仅写出他肝胆照人的高风亮节,而且歌颂了他坚毅持久、永不动摇的钢铁意志和光辉品质。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西晋末,南渡的一些文人名士,常相邀于新亭聚饮,感叹风景依旧,河山变异,相视而垂泪。而如今元灭南宋后的局势,与尚能占据半壁江山的东晋比较,也大大赶不上了。言外之意是中原陆沉,江山非旧,垂泪悲叹又无济于事,出语极为沉痛。
从全诗看,由于当时以元代宋已成历史事实,其中虽有对时势无可奈何的消极感叹,但中心意旨则是表现了作者对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崇高敬意和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大不如前洒泪时”一句为结语,令人尤感沉痛无比。虞集虽在元朝做官,但诗中不时流露出精神上的压抑感,如说:“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听雨》)“苟逐牛马性,归放春草丰。”(《后续咏贫士》)正由于此,他诗中在肯定抗元的民族英雄的同时,也流露出悼思故国的感伤。
名家点评
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末句引晋过江诸人新亭对泣事而补之以“大不如前洒泪时”,出语最是沉痛,用典最是透辟。因文天祥被害之时,南宋王朝已经覆灭,连东晋诸君可以对泣的半壁山河也不复存在,“大不如前”,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