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回忆录节选3

本人的经历

我本人刘智保,(原名记宝、珠宝,小学时改名为智宝,意为智慧的宝库),于1933年农历癸酉年正月十八日卯时(公历1933年2月18日)出生,现年67(虚)岁(1999年),高小毕业。现有初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经济师,高级政工师职称。我在这一部分回忆录中,分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进入老年五个时期作一回顾。

1、  幼年时期(8岁之前),

全家五人(父母,大姐,二姐,本人)。有草屋7间,(其中2间半租级刘小妹父刘成又家居住,2间塌掉),共有2亩多宅基地。

草房朝南,门前一片大场,屋东屋西两边是竹园。有燕竹、象竹、篦竹等竹子,农历3——5月三个月可吃竹笋、卖竹笋。竹园里还种有榆树、连树、桃树和其他杂树,草屋在四面绿化之中,环境比较优美,空气比较新鲜。

我家紧靠西阳塘航道,当时西阳塘是常熟直通西阳港、西阳港通长江可达江北南通各地,来往船只川流不息,坐在家里可见南来北往、北往南来的各种大中小船只(那时还无机动船,都是撑、摇、拖船),令人赏目。我家是在常熟虞山之正北约36市里(18公里),只要天气晴朗,在家能见常熟山一天之内18变(晴天变青,少云时变绿等)的山景。所以,我在幼年、少年时期,很爱我家。

但是,我家很穷,虽有10多亩地,因父亲不顾家,还在金童子庙庙会当社,种种原因,把田大多卖给了人家(一般是活契约,期满有钱可赎回),记得我幼年时全家卖剩了九分地。

为了活命,父亲在西阳街上帮茶馆——打工,大姐到常熟城里当保姆,我和二姐主要靠母亲种田,卖竹笋,摇棉纱织布来维持较低生活水平。冬春日短时一天吃两顿粥或面条,夏秋日长时一天吃三顿,早饭是稀饭,中午是菜饭,晚饭吃粥或菜面。

总之,我在幼年时期,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菜粥汤,穿的是破衣裳。贫困生活中成长,直到临解放前(1949年前),赎回了二间半房子和四五亩地,家庭生活略有好转。解放后,1950年土改时,我家仍被评为贫农成份。

2、  少年时期(9——15岁)

仍在家乡妙桥镇欧桥村刘家巷我家居住。

9岁到10岁曾在私人办的土学堂读书,11岁到12岁停学在家参加一些家务和田间劳动。13岁到15岁又在公立小学(洋学堂)欧桥小学、妙桥中心小学读书。

在1941年——1948年我少年时期,经历了读书——劳动——边读书边劳动阶段,我的主要特点是三热爱:

首先是热爱劳动:我从小就热爱劳动,当时因家庭生活贫困,参加一些为解决家庭生活的劳动,如挑野菜、拾野柴、摸螺丝、捕鱼虾、提水、烧饭、家庭打扫等劳动,也参加一些简单的田间劳动,如锄地、种菜、车水、平田、拔秧插秧、耘耥、收割、坌地、种麦等农活。又因父亲很少回家种田,我主要协助母亲、二姐种田,多收获,以维持家庭生活。

其次是热爱读书:我在私塾和新式小学读了5——6年书,都能认真读书,功课很好,被先生(那时称老师为先生)和学校评为“品学兼优”,平时写的作文周记,先生批为“超”和“超+”(那时先生批学生作业分为“超+、超-、超、上、上中、上下、中下、劣”八个等级),我在欧桥小学妙桥中心小学读书时,学期考试基本都是全班级第一名,只有一学期是第二名。我当选为班级级长、儿童团团长。

班长的主要任务是:一是点名,一天早、中两次点名,同学是否准时上学或迟到早退等;二是上课下课向先生行礼,上课喊‘起、礼、坐’,下课喊‘起、礼、退’;三是每周一开晨会,每周六开晚会;四是组织课外活动,负现上操站队,文体娱乐活动;五是辅导同学读书,互教互会,共同进步;六是搞好班组清洁工作,学生轮班批扫课堂和指定场所,包括擦黑等。当全校儿童团长的职责是带好同学,遵守校规,整队上操,升旗降旗;办好墙报,组织课外活动等等。

再是热爱祖国,我在五岁时即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日本鬼子来到了西阳,母亲带我和二姐逃难到了金家村、周家院,直到我13岁即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接着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在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反动统治,1949年4月27日常熟人民获得了解放。

我在这一段时期,经历了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也听到传闻有“毛泽东、共产党、新四军”等是人民的大救星,我在欧桥小学读四年级时,一次写毛笔字时,我曾写了“拥共、打鬼、蒋倒”六个大字。被先生批阅时发现了,找去训了一顿,并把我写的字也撕掉了。

1947年我15岁时,从妙桥中心小学毕业,第一次拍了一张照片,贴在高小毕业证书上。当时,妙桥没有中学,只有塘桥有中学,如到塘桥中学读书,离家较远,只能吃住在学校,这就增加了伙食费住宿费,再加上学杂费,家中贫困,读不起中学,就停学在家做家务务农,到1951年3月正式成为乡干部(民兵队长)后,才停止务农,当了革命干部至今。

1、  青年时期(1949——1957,16——25岁)

也是解放后参加革命工作的头八年,根据我在八年中担任的职务,简录如下:

一是农会会员,解放以后,西阳乡建立了农民协会,是由贫雇农组成的农会,我家是农会会员,当时的口号是“一切权力归农会”,主要任务是向地主富农开展“减租灭息”斗争和“土地改革”运动。

二是民兵班长。我参加了民兵,当了班长,主要任务劳务结合,白天参加劳动生产,晚上站岗放哨,防止阶级敌人破坏,维持社会治安。

三是村长。1950年3月,我经过村民大会民主选举,当了欧桥村村长(当时称为西阳乡第五村村长),主要任务是领导全村人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斗地主,评成份、分土地”;当时全村120多户,评为小土地出租者1户,富裕中农15户,中农30多户,贫农70多户,雇农6户。我家评为贫农成份。此外,也领导全村农民开展了“镇压反革命”的运动和发展农业生产(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土改、镇反、生产”三大运动的胜利。

四是团支部书记。我于1950年10月,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即现在的共青团),入团不久,就任西阳乡青年团支部书记,领导与组织30多名团员,在“土改、镇反、生主”三大运动中起先锋作用,成为全乡青年学习的榜样。

五是民兵乡队长。由于我在任村长、团支部书记时工作积极,不计报酬,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于1951年3月,提拔就任西阳乡民兵乡队长,是国家半脱产的革命干部性质,月工资为100斤籼米。

民兵乡队长的主要职责是搞好人民武装工作,抓枪杆子,保卫胜利果实;其主要任务,一是做到民兵工作三落实,组织落实、思想落实、军事落实。全乡有13个民兵分队,120个民兵班,1200多名民兵。二是成立了一个武装基干民兵班,有15个人组成,配有10多支步枪、100多发子弹、10多个手榴弹,每夜到西阳港口、乡与乡交界处巡逻,严防阶敌人破坏,维持全乡社会治安。

我们还加强对地主、富农和反革命分子的监管,每周五进行一次训话,只准他们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不许他们乱说乱动,造谣破坏。

那时正赶上抗美援朝运动,1951年,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帝国主义纠集所谓联合国16个国家侵略朝鲜,进而想要进攻中国,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全国青年纷纷参军参战,我领导的以武装基干民兵班为骨干,有2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经体验合格后赴朝参战(我因工作需要未被批准参军上前线)。

六是党支部书记。1952年8月,我参加了中共常熟县委党训班(设在东张镇),通过一个月培训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后,本人申请,顾金生、钱振芳二位同志介绍,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时间为1952年9月,预备期半年,于1953年3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当时,西阳乡共有五名党员:我、蔡小米、马关元、蒋三保、陆秀华,建立了西阳乡解放以后的第一个党去部,我由中共福山区委批准任党支部书记,成为西阳全乡人民的领导核心,完成了“抗美援朝、互助合作、发展生产、秋粮征购、党抓武装”等各项任务。

七是区委秘书。1953年7月,我被调到中共福山区委做秘书工作,从此一直离开了家乡西阳。区委秘书工作主要是当好区委的参谋,一方面,通过电话,要20个乡汇报各项运动工作情况,整理成书面材料,供区委负责同志作为指导全区工作的依据,按月向中共常熟县委办公室作一次全区工作书面报告;另一方面,把县委、区委对各项工作的指示或文件通知等,钢板刻字后油印发给各乡贯彻落实。此外,还要负责改发文、接转党团行政关系,接待人民来信来访以及下乡调研等工作。

八是区委组织委员。1955年上半年,我调任中共福山区委组织委员,负责全区组织工作,主要任务是抓好党的建设,一是发展新党员,在20个乡中发展党员2000多名,二是开展整党,整顿党的组织,纯洁党员队伍,三是选拔乡区干部,调整乡区领导班子,四是抓好中心工作主要负责全村片五个乡(金村、杏市、四安、郑桥、周院)中心工作,办好合作神,粮食统购统销,完成农业社会义义改造。

九是区委副书记。1955年上半年,福山区同大义区合并为谢桥区,原2个区的30多个小乡合并为10个中乡,我被任命为中共谢桥乡区委副书记(兼组织委员),那时我分管的工作是,一继续抓好建党整党工作,二是办好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全区农业合作化,三是推行‘三定’(定产、定购、定销),完成粮食征购销任务。我除分工在汤桥乡、毛桥乡工作外,主要负责大义片三个乡的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

十是乡党委书记。1957年下半年,县委决定撤区并大乡了,原谢桥区十个乡合并为四个乡,即大义乡、妙桥乡、谢桥乡、福山乡,我被县委任命为大义乡党委书记。从此在大义工作了八年。

(第二阶段待续)

(0)

相关推荐

  • 薛城区沙沟镇有个叫黎墟的古老村庄

    题记 黎墟村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也是我成长的地方.记住老家,记住那白云蓝天和袅袅升起的炊烟,就记住了终生不忘的乡愁. 薛城区人民政府1981年立黎墟村碑                          ...

  • 阜南王店孜乡中心学校举行2020年秋季学期小学优质课评选活动

    运营总监:鲍安常LJ007 2020年12月18日整理 为进一步加快全乡教师专业化成长,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推动我乡教育优质均衡 ...

  • 蕲春向桥乡狮子堰村散记

    文/南亭(向桥乡王塝村人) 前两天关于棠树岭村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家乡一部分人士的关注,有人叫我接着写狮子堰村,因狮子堰村和棠树岭村是唇齿相依紧挨在一起的,很有相似性.细想之下,狮子堰村在向桥乡之中, ...

  • 向桥乡毛嘴村的记忆片断

    有家乡的微信好友给我留言,叫我有空写一写毛嘴村,因长时间在外打工,对于毛嘴村过往的历史,和现在的新情况了解得很有限,故一直没有落笔.但我的塆村与毛嘴村隔河相对,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与毛嘴村多有关 ...

  • 常熟古镇——大河(上)

    大河曾名泰和.泰和,属千年古镇.据<重修常昭合志>载:"由宋时里人范氏所创,距城十八里,街三道,原曰北泉."又据清光绪<常昭合志>载:"太和镇在张 ...

  • 向桥乡光明的出路在哪里?

    文/南亭(蕲春县向桥人) 向桥是蕲春县唯一仅存的一个乡,与宿松县.黄梅县接壤,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小块平原,人均水田.旱地约一亩多.历史上,向桥乡是以古角山为靠背,由东南向西北呈现出一个长口袋型的 ...

  • 大力支援家乡抗疫的王立学介绍

    在今年这次百年罕见的抗疫行动中,蕲春县向桥乡涌现出了很多表现突出的闪光人士,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热情地支援家乡的抗疫工作,从多个角度体现出了热爱家乡.报答家乡.反哺家乡的拳拳赤子之心,十分令人敬仰,狮 ...

  • 父亲的回忆录节选2

    我的姐姐 大姐 我父母亲结婚后三四年,曾生过两个小孩,可惜都夭折了,没有养活.那时我祖母还在,就主张叫我父母领养一个女儿.后来领养了一个,改名叫刘大妹,作为自己的孩子. 刘大妹长到二十岁时,出嫁,嫁给 ...

  • 父亲的回忆录节选1

    父亲和母亲千禧年(2000年)在街头看灯. 父亲刘智保(1933年--2001年),生前写有一些回忆.十年前,我打字存了一些片断. 以下是父亲回忆他的"父母". 我的父母 我父亲刘 ...

  • 王铎长篇回忆录节选4:大公岛上的蛇

    大公岛 王铎长篇回忆录节选4: 大公岛上的蛇 王铎 大约在1966年,我刚上小学二年级.青岛中山路宏仁堂药铺的橱窗上,就横摆着一条四五米长的大蛇皮.这是一条蝮蛇,青黄黑花,碗口粗细,来自于黄海近海的大 ...

  •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节选37)

    第三十七讲     歌德.席勒及十八世纪欧洲文学 找精神上的血统,尤其是年轻时,要在世界上多少大人物中,找亲属.这是安身立命.成功成就的依托.找不到,一生茫然,找到后,用之不尽. 约翰·沃尔夫冈·冯· ...

  •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节选38)

    第三十八讲     十八世纪中国文学与曹雪芹 康熙的后半期,至嘉庆初年, 值十八世纪.时出<康熙字典>,出<古今图书集成>--乾隆,编<四库全书书>.汉赋.六朝骈文 ...

  • ​方玉珊回忆录之二——父亲

    编者按--我对方玉珊公的敬重不仅仅因为他是我的老领导.老同事,也不仅仅因为他启蒙教育了松山区半个世纪的有幸成为他学生的学子,我更钦敬他老人家的道德文章和家国情怀,先生是真正的知识分子,高古而不流俗,在 ...

  •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节选39、40、41、42)

    第三十九讲      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一) 十九世纪,想起来真是音乐.文学的嘉年华(二十世纪是绘画的嘉年华). 当十九世纪曙光初露时,英国诞生了几位天才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三人并称为&q ...

  •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节选34)

    第三十四讲 中国古代小说(二) 中国小说第二期,光辉灿烂.历十五至十七世纪,从明建文帝到清康熙帝后半,是前后三百多年小说上的成就. 自古汉文化从西北往东南流,到"五四",到1949 ...

  •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节选31)

    第三十一讲        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 讲到文艺复兴,是指意大利文艺复兴.欧洲文艺复兴,是指别国.(公元15~16世纪之间) 敲钟唤醒文艺复兴的人,是意大利但丁和英国的乔叟.(中世纪的人) 蒸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