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气血互生!补血第一方是四物汤,你知道补气第一方是什么吗? 2024-06-22 03:10:22 大熊说我一两年前还是中医小白,跟着老苗学中医,每天用笔记的方式整理些中医知识,时间一长,发现自己也能开始用中医解决一些健康问题了。我们一起来学中医,你也能做自己最好的医生。前面几节课,我们给大家介绍了补血第一方——四物汤(点击这里,查看原文),四物汤有“女性圣方”之誉称。《内经》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是由气血构成的,气和血构成了人体的一对阴阳,血能载气,气能行血。气对于人体很重要,当人气虚时,人体的饮食物消化、水液代谢等等都会出现问题。人的五脏六腑均有各自的气,比如说心有心气,心气能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肝有肝气,正是因为有了肝气的生发作用,才有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原始动力…… 而直接影响水谷之气在体内化生的,就是脾胃。脾位于中焦,与胃互为表里,主运化水谷,吸收精微,输布水津,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对脾之消化功能做了非常精彩的论述:“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砻(lóng,去掉稻壳的工具,形状像磨,多用木料制成,也是动词,意为用砻去掉稻壳),杆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行,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吸,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若脾气亏虚,运化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减弱,不能有效把人吃进去食物的精微物质吸收利用,则病证百出。创立脾胃论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就认为:“脾胃为人之主,脾胃和一疾不生,亏则百病生焉”。对于负责运化的脾来说,首先亏的就是气,即脾气虚,也就是脾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减弱了。脾气虚了,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脾气一虚,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当然就会出现食欲不振的表现,中焦部位因为气机阻滞,一直感觉胀鼓鼓的,尤其是进食后,这种腹胀的感觉更加明显;人因为缺少精微物质的补充,所以一定会感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脾气亏虚,则运化功能减退,升降失职,清浊不分,水谷不化,大便塘薄;精微不布,聚湿成痰成饮……有一个补气健脾的名方,仅仅由四味药组成,被载入了宋朝的官修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后世的补气健脾方几乎都是在把这个方子作为基本方化裁得到的,这个补气健脾的名方就是——四君子汤。四君子汤由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是一个很平性补气的基础方。就方名而言,为啥把这方子称为四君子汤?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清楚:何谓君子?《周易》中给出了君子的答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告诉我们,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事,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就此方中的四味药来看,参、术、苓、草皆属甘味,四药补而平淡,不偏不倚,正合君子之义,应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却又配方严谨,丝丝入扣。土之味为甘,土之气为温,人参甘温质润,大补五脏之元气,尤补脾胃阳气,为君。白术甘温健脾,“能补五脏之母气”,且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则易寒湿内生,白术苦温,健脾燥湿,促进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为臣。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使湿从小便而去,“能致五脏之清气”(吴昆语)。茯苓、白术合用,健脾渗湿,相得益彰,则湿不内生,脾亦不为湿所困,脾胃的功能乃易恢复。参、术、草均为甘温壅滞之品,有碍脾胃气机,得茯苓之淡渗利窍,则静中有动,补中有泻,补而不滞。甘草,甘温而平,能调五脏愆和之气。清代医家吴昆在《医方考》中对该方的主治作了精辟的论述:“面色疹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者,此方主之。夫面色疹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如是则宜补气。”四君子汤之所以千古流传至今,仍然广泛使用,根本原因就在于作为补气方,并不是只用人参对证补气,而方子的组方还考虑了另一个问题:气为什么会虚?治气虚不单补气,还应该增强体内生化气的能力,于是用了“补五脏之母气”的白术。脾土为五脏之母,脾健则气有来源。还有,机体所需为清气,气虚则浊生,补气尚需祛浊,于是用了“致五脏之清气”之茯苓,祛浊所以致清。三药同处一方,需要有调和者,需要有守中(中焦)者,于是用了炙甘草。当然,有了甘草,药味也较易入口。就养生保健来说,有些气虚的症状,就可以把四君子汤当做饮食药膳方来调理一段时间,可以直接煮汤水喝,也可以炖排骨汤时加入。不过当药膳保健调理时,四君子汤中人参,最好换成党参。党参的性味甘平,作用的力量相比人参缓和,而且,党参还有一定的补血功效。我自己是脾虚痰湿体质,时不时会感觉全身乏力,特别容易困倦。这个时候我就喜欢熬一壶四君子汤(党参方),再配上点陈皮理气、燥湿,喝上两三天,就会感觉困倦感消失,身体更有劲儿了。我平常喜欢用的四君子汤配陈皮,是有讲究的,这样的组方搭配叫异功散,处方出自宋代的《小儿药证直诀》,主要功效为益气补中,理气健脾。在宋朝的时候,用异功散来治疗小儿的脾虚气滞、饮食减少、胸脘痞闷、食入作胀、大便溏薄、神疲气短、身体羸瘦,当时是一个儿科用药。四君子汤作为基础方,可以化裁,变化无穷。明代医家周之干在《慎斋遗书》中谈到四君子汤时指出:“得黄芪则补肺,得当归则补血,得山药则补脾阴,得炮姜则温中,得丁香则温胃,得陈曲则去胃中陈腐之气,得木香、砂仁则醒脾气,加地黄之沉寒则治丹田火起,加白芍则补脾阴,泻土中之木,治木乘土位。”四君子汤中加入陈皮、半夏,就成为六君子汤,再配以生姜和大枣养护胃气,用生姜来制半夏毒性。六君子汤常用来治疗脾气虚兼痰湿证的咳嗽。在六君子汤基础上再加木香、砂仁,就成了香砂六君子汤,功在益气和胃,行气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气血为一对阴阳,气虚也常伴血虚。当气血两虚时,补气第一方的四君子汤和补血第一方的四物汤一合并,就成了八珍汤,用于气血两虚证。四物汤的变化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今后逐一为大家讲解。最后,送给大家汪昂编写的四君子汤的方歌,记住了这首方歌,就学会了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的好几个补气的经典名方。四君子汤中和义 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 祛痰补气阳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 或加香砂胃寒使留言区告诉我,从四物汤的方歌中,你学会了几个方子? 赞 (0) 相关推荐 《四君子汤》:中医补气名方 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一个有"天下补气第一名方的方子",它是关于脾胃气虚治疗的方子,这个方子叫做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个方子只有四位药物组成,即人参 ... 气虚?不妨试试这几种中成药,五脏之气都能补 上次有朋友留言气虚,但是补气的食材很多都有甜味,有些人不适合吃甜,或者说症状偏重一些,学习给大家整理了不少中成药,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1.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 2.六 ... 四君子汤的感悟——我最常用的补脾胃的高效方 我临床每天都离不开四君子汤.为什么?因为此方参补脾胃,益中气,脾虚诸虚,非用此方不可. 四君子汤是我临床极为常用的一个药方.此方药仅四味,却能治疗一切阳虚气弱诸症,既能养脾之衰,又能补肺之损,能治不思 ... 补血四物汤 补气四君子汤 补血先补气 补气药人参与黄芪功效不同 夏日炎炎是否气虚,补气第一要药黄芪... 补血四物汤 补气四君子汤 心海 补血四物汤 补气四君子汤铭记女生要喝四物汤 它不但能帮助人体活血化瘀.排除血块,还可以减轻月经期间的疼痛感,改善贫血状况,让手脚不易冰冷.四物汤还是美容圣品,因为它有助 ... 一个大补气血的方子,补气第一加补血第一,气血两旺,百病祛!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1.古方珍贵如玉 四君子汤补气第一,四物汤补血第一. 四君子汤补男子豪爽之气,四物汤滋女子阴柔阴血,男子以气为用,女子以血为用. 所以男子呢,脾肾气足了,身体壮,女子心肝血旺了 ... 一个大补气血的方子!补气第一补血第一非它莫属,气血两旺百病祛 古人治气虚以四君子汤,治血虚以四物汤,四君子汤补气第一,四物汤补血第一,那么,这两个方子合在一起叫什么方?八珍汤. 八珍汤是中医里气血双补的名方,是世间珍贵如玉的方子.组成:党参9g,白术9g,茯苓9 ... 会吃动物内脏的人,气血足、肝肾强,附送专家推荐食养方! 现在人们都追求养生,买各种药材滋补,其实大家花点心思,从天然的食物中就能找到滋补品.花草.水果.蔬菜肉类中,论滋补,肯定是肉的补力更强大,比如羊肉.牛肉,都是肉中滋补佳品,今天想说一类可以滋补五脏的食 ... 人都是女性生的,在人类出现前,世界上第一个女性是从哪里来的? 人类繁衍后代的过程很神奇:男性和女性分别提供一半基因,通过有性生殖的方式孕育出新的生命. 人类能够代代更迭.生生不息,与女性独特的生理结构有关,假如世界上只有男性没有女性,人类的繁衍或许不会这么顺利. ... 人身上有个“生门”,激活它,能大补阳气,“调百病”! 岐黄名媛艾灸百科 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 ... 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这四种药组成了一个方子,叫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详细记载,是一个很古老且非常有名的方剂.主要的功效就是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它是一个脾胃 ... 气血亏虚,心慌心悸?教你1个补气,补血,补心,补脾的方法 气血亏虚,心慌心悸?教你1个补气,补血,补心,补脾的方法 人身上有个“生门”,激活它,能大补阳气! 针灸经络穴位图 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揉神阙,开生门 肚脐即神阙,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与命门穴遥遥相对,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古人称其为"生门". 神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