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鲁迅敬重他,梁启超也自叹不如,可他的名字经常被人读错
相关推荐
-
他被誉为“300年一遇的奇才”,只有高中文凭,却是清华教授
他被誉为“300年一遇的奇才”,只有高中文凭,却是清华教授
-
我心中的英雄|蒋立行:国学大师陈寅恪
地方平台发布内容 临沂学习平台 2021-09-30 已订阅 作者:蒋立行 作者在读书 清华大学刚成立国学研究院时,曾聘请了一位无学历.无著作.无名望的"三无学者",你知道他是谁吗 ...
-
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
1925年9月,清华国学研究院开学.它结合中国旧时书院与西方高校的导师制,以贯通中西的思维教导学生,旨在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专门人才. 根据"通知中国学术文化之 ...
-
中国近百年来,公认最博学的人,为何他却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知道这句话的人,就知道陈寅恪,这是他为王国维写的墓志铭.在他去世后,也成了自己的墓志铭,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又是富二代,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他周游列国,就 ...
-
苏浙人读《红楼梦》,总要叹一声北方人不懂
文/ 周元益 打开<红楼梦>,迎面扑来的就是股江南气息.见到的是一个个运河城市,听到的就是运河的水声,不难看出,故事是发生在大运河沿线. 书中提及的地名虽有数十之多,但故事发生在大运河沿线 ...
-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书法欣赏:点画清朗、笔墨劲健,秀逸洒脱如其人
众所周知,陈寅恪是近代少有的国学大师,其学识修养极深.远胜时人,比如其在清华任教时就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更被后来人赞誉为"百年清华四大哲人.前辈史学四大家 ...
-
鲁迅为什么晚年不回故乡,甚至不愿意说自己是绍兴人
思乡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题,早在汉代<古诗十九首>就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诗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依恋.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里,从小受到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熏 ...
-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TA说 原创|发布:2017-05-09 17:22:26 更新:2017-05-09 17:22:26 1922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场演讲.而要成 ...
-
鲁迅《孤独者》:在黑暗的社会里,清醒的人总是孤独的
鲁迅《孤独者》:在黑暗的社会里,清醒的人总是孤独的
-
梁启超、林语堂一致推荐:这本书,一天只要读三页,就有用处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大意是:当我们翻开历史,我们才能读懂我们的现实世界. 人命不过百年,世界却跨越万年之久,我们要认识所处的世界,就不可以不读历史. 梁 ...
-
梁启超近百年前演讲:如何成为一个“精进”的人
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这边苏州学界里头有好几回写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课的,不能分身前来.今天到这里,能够和全城各校诸君同聚一堂,令我感激得很.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 ...
-
鲁迅的地位有多高?看看出殡时16位“抬棺人”是谁,就懂了!
鲁迅是近代中国的一盏明灯,他以犀利的语言,通俗的故事揭露当时社会的阴暗面,鞭策国人警醒,希望中国人都能挺直腰杆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对那些崇洋媚外者心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他的文章,如同一把匕首 ...
-
从老子李耳、陈寅恪、贾平凹,再到阿房宫,这些字常被读错
文·段宏刚 许多汉字具有多音.多义的特点,若不深入去了解它们,按照自己的认知经验把它们解读出来,往往会弄出笑话,尤其是在传播度非常广的人名和地名上,读错字的现象很普遍,许多人自己读错了,却并不知道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