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漫谈古代的盲人乐师
148.漫谈古代的盲人乐师
作者:gkgushiwen


古代文化常识
韩愈《师说》中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句中的师襄是一位鲁国的乐师。师是职业,襄是名字。这篇文章咱们就来说说中国古代的乐师。
在古代盲人乐师称作“瞽(gǔ)”、“蒙(méng)”,或“瞍(sǒu)”,这三个字的字面义解作盲人,但特指乐师。《诗经·有瞽》中说“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簴,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的诗句,在当时宫廷乐师的确是由盲人担当的。
《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乐官,属于春官、地官(职责是掌握礼仪)管辖,实是礼官之一种。而“瞽蒙”就属于春官,其职责是“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 就是说这些盲人器乐演奏家,以演奏各种乐器为职,也担负礼仪演出中的声乐部分,并在琴瑟等乐器伴奏下,讽诵诗歌。
《国语·召公谏弭谤》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辨,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也提到了盲人乐师,说明当时人们传述历史大致以瞽蒙传诵为主,而以太史的记录帮助记忆。
《国语·楚语上》记载:“史不失书,蒙不失诵。”这里蒙已成为史官。从司马迁“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说法来看,一般认为《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就是一位盲人。
历中上著名的盲人乐师是战国时晋国师旷,据说:当师旷弹琴时,马儿会停止吃草,仰起头侧耳倾听;觅食的鸟儿会停止飞翔,翘首迷醉,丢失口中的食物。孔子也曾向师襄学习弹琴的技艺,这里的“师”不是表姓,“师”是对乐师尊称。
《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郑人赂晋侯以师悝,师触,师蠲,广车,軘车,淳十五乘,甲兵备,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及其镈磬,女乐二八。可见当时这些盲人乐官还被作为国家外交时疏通关系所赠送,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远古时代缺乏文字、纸笔等文化传承的载体,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历史上很多民族史诗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流传下来的,像古希腊的《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由于这些盲人乐官掌握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自然就承担了教授官府子弟的工作,也因此成为过去和当代历史的记叙者。至于为什么要选他们委以如此重任,一般认为可能是盲人因不能视物,更能专心于诵记的缘故。
各位看官:原创辛苦,如果对您有用,烦请打个赏,鼓励一下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