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论多媒介语境中余华小说《活着》的主题呈现
相关推荐
-
从叙事结构、叙事策略和叙事方式三个方面来解读《活着》的魅力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一系列社会变革中,主人公徐福贵经历了人世间的各种苦难,他的亲人一一离 ...
-
读余华《活着》‖文/无问
读余华<活着> 对意义的追求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因此人需要走不同的道路.但最后的归宿只有一条--死亡.那在有限的生命里,如何"活着",才能令自己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余华写 ...
-
再读《活着》,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活着或许就是幸福
此时此景,活着就是幸福 --读余华<活着>有感 第一次完完整整地看<活着>这本书,是在19年年末寒假回家的火车上,在作者客观平静的叙述中,主人公人生中接踵而至的打击令人无从同情 ...
-
谷文彬:在历史语境中认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拓荒之作,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自问世以来,因其材料翔实.内容丰富.论断深刻,备受学界推崇,向为治小说者奉为圭杲,且不乏对其研究,或是 ...
-
解读余华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一个耐人寻味,笑中带泪的故事
解读余华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一个耐人寻味,笑中带泪的故事
-
比较难处理的生词,放在语境中,单独拿出来,还是直接给中文?
微友提问 QUESTION 凌哥,对于比较难处理的生词,我是放在语境里整体感知,还是单独拿出来,中文释义?谢谢! 您好,很抱歉,您的提问并不是很明晰的. 1. 这些生词是出现在教材的哪个板块的?听力材 ...
-
荷兰汉学 || 中国文学在荷兰语境中的接受
中国文学在荷兰语境中的接受史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从1767年到19 世纪末的转译阶段.19世纪末出现的直译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之间转译和直译共同发展的阶段.20世纪后二十年至今直译快 ...
-
老牧童 | 草原上的呼唤 中(小说连载)
草原上的呼唤 (中篇) 文 / 老牧童 (安徽合肥) 三.祸心包藏 这十年,阿勒汗也没闲着,他雄心勃勃,与北方强大的贡嘎落部落联姻,通过连年征战,夺得大片肥美草甸和多处水源,在草原上攻城略地,渐渐强 ...
-
【伍健中 诗词 小说 文集】
伍健中(网名五大洲)1939年生,广西百色市人,大学毕业,高级讲师.曾从事中学.成人教育和工会宣传工作. 爱好文学.诗词歌赋.退休后曾在网络发表长.短篇小说,出版长篇小说<丑女奇遇>和诗词 ...
-
展览预告|梦笔生花——当代语境中的文人艺术
策展方 ▏梦边文化 协办方 ▏北京杏坛艺拍 主办方 ▏北京杏坛美术馆 开幕时间 ▏2021年4月11日 下午3点 展览时间 ▏2021年4月11-22日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车前子.王祥夫 ...
-
崔建远︱合同解释语境中的印章及其意义
合同解释语境中的印章及其意义 内容提要: 印章虽非意思表示,但仍为合同解释的对象.印章发挥法律作用应(宜)与文件的种类和性质相匹配.在行为人未向交易相对人出示授权委托书.又非职务代理的情况 ...
-
浅析余华《活着》中的悲剧意识
<活着>是余华199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是余华风格的转型之作,也是他至今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为他斩获了国内外诸多大奖,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诺贝尔新书发现奖."中国版权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