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

一首七绝,通篇皆是名句,惊艳千古,王安石都效仿,堪称经典《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梅、兰、竹、菊合称为"花中四君子",而菊花又以其凌寒傲骨的特性,被赋予了孤标高洁的象征,文人墨客们更是不吝笔墨

大图模式广告LED显示屛,行业口碑,请认准德浩电子。对它大肆歌咏,如杜甫的"寒花开已尽,菊花独盈枝";白居易的"耐寒唯有东篱居,金粟初开晓更清",都是褒扬菊花不畏严寒的坚韧品格。唐贞元十二年,即公元807年秋,长安城菊花怒放,真可谓"满城尽带黄金甲",元稹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独具特色的咏菊诗。《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

大图模式广告一部憋尿也要看完的经典小说,30岁以上的人千万别点!诗的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以至于对菊花的痴迷。他说,一丛一丛的菊花绕着房屋,仿佛就像陶渊明的家一样,我尽情的观赏着,不觉已是已落夕阳。这短短14个字,平铺直叙,浅露直白的向我们传递出三层意思:1、"绕舍似陶家"表明屋宅周围菊花盛开的景象,点出菊花之多,花开之茂;2、"遍绕篱边"表明诗人赏菊时的情态及爱菊之情;3、"日渐斜"表明诗人驻足欣赏时间之长,"渐"暗示时间的不觉流逝和诗人的浑然不知,尤显爱菊之深。

大图模式广告妻子带新欢去首富家赴宴,却看到刚离婚的丈夫坐在主位,她懵了两句诗,有景、有情,一幅诗人漫步流连赏菊图跃然眼前。诗人为什么这样爱菊花呢?下面两句给出了答案。有人因为菊花的清隽高雅而爱菊;有人因菊花的芳香馥郁而爱菊,那么,诗人呢?他做了这样的解释:先是以否定句式陡然一转的说:不是百花之中偏好菊花;然后做出解答:只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花可以观赏了。原来元稹爱的是菊花的精神。

大图模式广告为什么人死后要把衣服都烧掉?我爷爷道出了真相,并不是封建迷信诗人从百花凋零处着笔,深秋,夏日的万紫千红已消逝殆尽,唯有菊花独对西风、独对寒霜怡然绽放,就像黄巢所写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是菊花的高洁操守,这是菊花坚强的品格。元稹的这首《菊花》没有正面写菊花,而是通过自己对菊花的喜爱,侧面烘托其不与俗流争艳的标格和不屈不挠的品行。全诗选材虽平常,但用笔巧妙,不落俗套,给人以启迪,发人以思考,语言朴素,饶有韵味,在同类诗歌中彰显出了别具一格的特色,不愧是咏菊诗中的名篇。

大图模式广告80种重疾35种轻症,身故返还高至95金佑人生,超高性价比!元稹的这首广受后世好评,也被很多诗家效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很爱元稹的这首诗,尤其喜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两句,竟然也写了首《菊花》诗,末尾两句是这样的:"千花万卉凋零后,始见闲人把一枝",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清代冯般在《钝吟杂录》中评:元稹语意俱足,非王荆公所及。一代大家王安石能写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样脍炙人口的咏梅诗,但在写菊花时,不得不说,王荆公真是弱了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