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节气】寒衣节,被遗忘的温暖

从昨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冬季的时空序列了!

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感受到家中老母亲的呼唤?

要不然我们常说,“有一种冷,是你妈妈觉得你冷”。我想,待我们年岁渐长,再笑着说起这句话时,恐怕内心深处是无比的温暖与满足。

不过说起秋裤这个物件儿,恐怕以后渐渐不会有人知道是什么了吧!毕竟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流逝,很多东西都已经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了。比如家中父母或许还知道的粮票......几十年前,米面油粮都是要凭票购买的;甚至单身的你想买张双人床,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我想,有些事情,有些节日,我们是不能遗忘的,比如说,寒衣节。

若说清明祭祖,这已经是深入人心的事情。但若说十月初一也是祭祖的节日,是不是会有点儿莫名其妙?从十月开始,就进入到“冬三月”了;古人在十月初一这一天,会郑重其事的祭祀先人,称之为“送寒衣”。与春天的清明节、秋天的中元节一起,是一年之中对鬼神表达敬意的节日。当然,从秋天进入到冬天,天气骤然寒冷,伴随着严冬的到来,父母亲人的温暖爱意,也随之而来。

《礼记·月令》记载:立冬,就出现在农历十月。这一天,天子提前斋戒沐浴更衣,率领三公九卿一起到北郊举行盛大的迎冬礼,表达对冬天带来的欢迎。就像迎春、迎夏、迎秋一样,迎冬之后也要对群臣百官有所表示。不过,迎冬礼之后,表达情意的对象是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妻子儿女。

传说中,为故去的人“送寒衣”,始于孟姜女。

孟姜女的出生就很传奇:据说秦始皇统治时期,江南孟员外在自家园子里种下一棵葫芦,不料葫芦的枝蔓很快就爬到了隔壁姜家,还结出了一个大葫芦。孟员外和姜员外商量:葫芦一剖两半,我们一家一半。不料葫芦剖开后,里面居然是个可爱的小女孩!最终孩子由孟员外夫妻富养,取名为孟姜女。

说起孟姜女,就不能不说她的丈夫范喜良。真不知是要归咎于范喜良的运气不好,还是要怪责秦始皇时期徭役的沉重。范喜良与孟姜女的初次见面,就是从范喜良为躲避徭役藏在孟家花园里开始;范喜良与孟姜女夫妻生离,也是因为要抓范喜良去服徭役......

不管怎么说,夫妻二人新婚当天就忍痛分别。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想着塞外寒风恐怕早已将丈夫的衣服吹就吹破。于是,她细心为丈夫缝制了棉衣,告别父母独自上路。山高水远,终于来到长城脚下。——不料,等待孟姜女的是丈夫范喜良早在前一年饥寒交迫而死的噩耗。

后面的传说我们就很清楚了:孟姜女哭倒了长城。据说,这一天是农历的十月一日,人们就将孟姜女为丈夫送寒衣的这一天,称为“寒衣节”。

《诗经·豳风·七月》里有一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前很多人认为是说”七月“天气特别热,其实这里的”流火”指的是大火星,讲的是从农历七月开始,天气就已经有转凉的趋势了。到了九月,就要正经开始准备冬衣了。

农历十月份,或许我们今天感觉不强烈,但在古代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农耕社会,秋天大丰收,你说重要不重要?也是在这个月,身为一国之君的天子,也可以穿厚点儿了......《礼记》记载,“是月也,天子始裘”。天子穿上精心缝制的冬衣,昭告天下冬季已经来临。有人说“寒衣节”始于明朝......

大明王朝开国之君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时,为了表达自己与民同乐、体恤万民的情意,不仅举行”授衣“礼,还将刚刚收获的粮食做成羹汤赏赐群臣。早些年,南京还有“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的民谣,“寒衣节”,也因此而来。

还有一种说法就很无厘头了。与东汉发明造纸术的蔡伦还有点儿关系。

据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他的哥哥也紧随其后,但因为工艺不精,造出的纸常年滞销。无奈,他的嫂子想出一个荒唐的办法:假装自己已经去世,然后让他哥哥给自己烧纸;烧到一半时,她谎称因为烧的纸是纸钱,阎罗殿里的鬼差就把她放回来了!周围的百姓信以为真,纷纷购买积压多年的纸,想要给自己故去的亲人送去一二。因为这一天恰好是“十月初一”,人们便将这一天为已故亲人烧纸表达哀思的行为固定了下来。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古人而言,对亡者发自内心的真诚怀念,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民风,使整个社会风气归于淳朴厚重。从古至今,“寒衣节”不仅是一个表达对亡人思念和追忆的节日,同时也是向身边人表达爱意的节日。对今天的你我而言,记住这个普通却历史悠久的节日,让温暖从我们的手中一代代传承下去,大概称得上是对传统最大的敬意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