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贪人家便宜 谁都不容易,作者张利英
下班回来女儿跟我说,妈妈:“哥哥刚才在对面小店买的黄瓜好便宜啊,本来一条黄瓜要一块八,给她两块钱,结果阿姨找了我们五毛,多找了我们三毛钱”。 正在打开电脑的我,一边从包里往外掏电脑,一边跟她们回了句:“不要谈人家的小便宜啊,谁都不容易”。女儿立马回复我说:“我没有! 本来我是想让她两毛钱别找了的,结果她倒好,找了五毛钱”。刚好阿姨今天葱也没有了,就直接找回五毛,然后我就收着了。

是的,对面小店的菜我们经常去买,一是近和方便,二是价格还比较低。不过小店只卖蔬菜和干货。像荤菜鸡、鸭、鱼、肉、虾类都没有,因此还是经常要到大市场去的。说来也怪,小店的阿姨生意做得特死板,根本没有她女儿和男人会做。她总是为了几毛钱而跟人家斤斤计大费口舌,她男人和女儿是不会的。
有几次去买菜都碰到她和别人在为几毛钱而争吵:“你买那点菜还要少给三四毛钱,钱哪有这么好赚的,我们也不容易,房租还这么贵呢…..”。她男人在一边说:“算了算了……”,但她还是不听,一个劲的在唠叨。另一次是一个人买了点菜问她要葱,然后就自己去拿了,拿得有点偏多,然后阿姨不乐意了说:“不行,买这点菜要拿我这么多葱,要收五毛钱”。语气很生硬,一点也不柔和还一本正经的。换作一般人就算了,要这么说也应是带开玩笑的语气说。

时间长了,对她了解了也就没什么了。其实她对我们是很好的,一直以来都很客气。很多时候她总顺手拿一把葱往我菜里放,我总是说不要这么多,一两根就好了,多了也用不完要黄掉的。然后自己从菜里拿出葱掰扯下两根其它的再放回去。她还叮嘱说拿着拿着,没事的。有时候一两毛钱找给我,我也说不要找了,你们还不是经常一两毛都抹掉了吗?一开始不理解,后来才知道她也是看人的。

一点不难看出阿姨是个实心人,更是个典型憨厚且务实的农家妇人。一家四口,儿子在老家上高中,女儿毕业就跟着两夫妇一起做蔬菜生意了。每天清晨天未亮,一家三口就奔当地农贸交易市场去了,因为那里她们也有摊位。母女俩守一个摊,男人再守一个摊,只是品种单一点。因为农贸市场只做早上和上午生意,下午没有人,所以她们还会带着一车菜回来在自家的门前摆摊卖,回来她们也是分两摊,男人开车驮着菜去往另一个菜市场,母女两便在自家门前摆起了摊。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从未间断过。那是那们的生活方式。

前两年她女儿没毕业,两夫妇都只守一个摊。因为男人担心女人不会做生意,任何时候总是带着她。有时也会碰到两夫妇争吵,哎…这时候就有点尴尬了,赶紧拿完东西付完钱遛之大吉… 人家家事不便参与!
市井生活难免少不了在这些细碎平常里打磨,还原生活的本质,谁不是身在其中穿梭。只是各自的路径不同罢了。上到中央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 上到大企业家,下到打工一族。无一不是这世间生态平衡的一种现实状态。

已然三十几岁的我,原本行政职员做得好好的,总感觉每天在周而复始、平平无奇,害怕自己这么好的年纪在这安逸中消磨殆尽。然而选择转行想要做销售,总想着业务只要一旦做出来了,总有爆发的时候,实际上哪有那么好做。这几年为了转行也走了不少弯路,但还是想要坚持。
不要说穿梭在市场里的市井小民们在为几毛钱而相互计较,实际上企业家、大老板们也一样,也会为了价格而相互计较、厮杀和竞争。只是所体现交流的方式以及环境不一样而已,仅此而已。现实中不乏有人站在高处而俯视一些人群,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攀比、虚伪的社会现象,事实已然如此,又何足多说,只是看透的人已经知道自己在追求的是什么。
因此才会有那么多人不管怎么过,过哪一种生活和谁过都不会觉得幸福,也不会觉得满足。不知道是社会形成了一种病态,还是人们自己形成了一种病态,从什么开始,说不清楚。不知从何时起,一些人的眼光总是停留在别人身上,那谁谁在哪买房了,那谁谁又换车了,那谁谁家孩子怎么怎么样了的话题总在耳边此起彼伏……。

哎…这世间怎么了, 光听听就够累死了。那些个谁谁谁的你怎么不看看别人努力的样子,付出的苦楚。在你有时间说东家长西家短的时候,人家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在你悠闲的跳着广场舞的时候,人家一边扒拉着盒饭一边还在等待着一些重要事情处理的结果而心急如焚……
在繁杂的世界里看清一些事,在枯燥的生活里体会和感知一些人。这世间,每个人都不容易。我们理应不去贪人家的便宜, 而理解谁都不容易。大千世界,纵横阡陌,唯愿人间处处有温暖。
(写于2017.6.14)

作者简介
张利英,湖北蕲春县向桥乡孙山村人,曾用的笔名有“希望”和“会有某某一天”现一直用“一天”这个笔名。1982年生,打工妹一枚,现在浙江余姚市打工。前后在各网站上发表过一些散文、随笔、小说等文章,近二十万字。写得不怎么样,因为有这个爱好,所以一边在工作和照料家庭的同时,一边仍不固定地在坚持着写作,希望在未来的路上能越写越好。

《家乡文化天地》微信平台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欢迎全球各地的湖北人、蕲春人、以及各地热爱乡土文化的人士投稿,散文、小说、格律诗词、古风诗、民歌民谣、自由体诗、精彩摄影、绘画、书法、经典自拍短视频、精彩自唱歌曲、戏剧、相声、曲艺等等文化作品,都受欢迎。各类作品文责自负,不得抄袭他人,作品力求原创,若在其他报刊或微信平台上已发表过,务必请注明,以免误判。
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各投稿者务必请附上个人简介一则,近身照片一张,以及与作品有关的照片若干张。
各类文章的打赏金,一周内累记超过20元的,除去微信平台的维护扣费外,原创文章作者和平台的运营者按7:3分成,须一周后到账。
在这离多聚少的打工年代里,愿五湖四海的老乡们能在网络中团聚、相知,言说自己的难忘故事,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分享久违了的乡情文化,联络同乡故旧之间的感情,传播时代正能量。愿这个平台能为各位老乡的生活带来一些温暖,一抹亮色……
为了更好地服务分布全球各地的乡亲和各界读者,来稿中的部分合适作品,将会在今日头条、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和百度百家号等同名网络平台中刊发,敬请留意。
本平台对所有作品仅作展示,请各位作者请自行做好来稿的相关校验,以及文字的把关工作,各类文章文责归作者自负。
投稿QQ邮箱:631832697@qq.com

最接地气的公众号
敬请您的关注

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可以关注本公众号
关注是最贴心的支持,
转发是最温馨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