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经济万年史】123中国明代封建经济政策(下)

中国明代封建经济政策(下)

3.实行严格的赋役制度

明代从建国初至灭亡前,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制定和施行了一系列的赋税制度。所谓赋役,就是明代政府推行的" 赋税和徭役" 的总称。赋税,通常是指明代政府强制征收的捐税。而徭役,是指明代封建政府强迫农民进行各种无偿劳役,如力役、军役、均徭、杂泛等役。赋税、徭役都是明朝封建社会国家经费的主要来源。朱元璋认为," 国家经费,皆其所出".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明政府制定了赋役制度,它是明代政府官吏从事赋役征派工作的行为准则,也是明代国家经济政策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明代的赋役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赋役黄册制度。

所谓赋役黄册,就是明初政府为进行征派赋役所编制的户口簿册。簿册封面是黄纸黄色。后来,编制户口簿册形成了赋役黄册制度。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发现徭役不均问题,令户部尚书范敏编制黄册。范敏按皇帝令制定了规划,命全国各州、府、都、乡、里,编制以户为主的户口总册。总册是详细列举人户、乡贯、姓名、岁数、人丁、田产、应纳赋役等情况的簿册,一式四份,分别存于各级政府中,作为官府征收赋役和捐税的依据。大明律规定,黄册每十年修订一次,使之日益完善。

在明代,除黄册以外,还有青册和白册等种。青册是由地方组织保存的户口簿册,因它是青皮封面,故称为青册。白册是指由明代地方负责征收赋役的官吏私自编制的征派赋役簿册。它是官吏进行征派赋役的根据。因为它是私编,没有法律依据,因此被称为白册。明代编制户口,建立黄册制度,不仅可以作为征派赋役的依据,而且也是各级政府管员检查和管理户口的根据。

(2)鱼鳞图册制度。

明初,朱元璋建国后,先后于1368年、1380年和1386年命国子监赴全国各地指导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完成丈量全国土地,绘制了鱼鳞图册。所谓鱼鳞图册,就是指明政府为征派赋役,命国子监生丈量土地,编制土地簿册的一种形式。它是明代的一种地籍制度。1387年,明政府命各州、县分区绘制土地簿册。它是以田地为主,以户口为次进行绘制。在土地簿册中,分号详细列出土地名、丈量面积、税亩面积、产业、地形、土质、粮户业主姓名、籍贯等项内容。一式四份,分别报送户部、余司、府、县各级政府各一份,作为官吏进行征税的依据。

明代是在丈量全国土地面积850 万顷的基础上进行绘制鱼鳞图册的。它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完整的地产史。由于绘制的土地簿册总图的界线、排列形态等特征,犹如鱼鳞样子,故名为鱼鳞图。它分为总图和分图两种:分图以农村的里为单位,在图中记载土地名称、类别、面积、四至、业主姓名、籍贯、地形等项。总图是以乡为单位,将各里的分图中项目进行综合绘制而成。最后,由国子监将土地总图和分图进行汇总,装订成土地簿册,即鱼鳞图册。明代经济史上鱼鳞图册,是土地登记部籍的一种形式。它既是明代征收田赋的依据,也反映封建土地占有关系。明代政府通过编制鱼鳞图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利用它作为剥削农民的工具,所以,鱼鳞册是造成农民生产及生活困难,制约农业生产发展,阻碍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发展的一个因素。

(3)残酷的田赋徭役制度。

明代封建政府为了剥削人民,增加财政收入,从建国初至明代末期,先后实行了田赋、徭役、一条鞭赋役法、三派赋役等种赋役制度,而且各有特点。

①田赋

明代初期,实行田赋制度。所谓田赋,就是指明政府对官田民田等土地所征收的赋税。田赋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夏税。政府规定,夏税无过八月,如复地生产麦,则夏税征收小麦。另一种是秋粮,又称秋税。秋税无过于次年二月,秋收以征收米为主。再一种是税粮,即指明代政府征派米、麦等实物的一种赋税。在明代,凡是用米麦交纳赋税的,都叫做" 本色".凡是用丝、绢、棉、麻、钱钞、金银等交赋税的,称之为" 折色".明代田赋率根据土地等级和肥瘦好坏程度等要素进行规定。明初," 官田每亩年征税5 升3 合,重税田每亩年征税8 升5 合,没官田亩年征税1 斗2 升" 。" 民田每亩年征税3升3 合,重税田亩年征税5 斗2 升,轻税田亩年征税1 升".总的说来,明代田赋是初期轻、后期重,官田税较民田税重。

1371年,朱元璋为了加强田赋征收,先后在浙江、江苏、安徽、湖广、江西、福建等地建立粮长制。凡是交纳赋税一万石或数千石的地方,建立一个粮区。设粮长一人,副职数名。由官府命大地主充当粮长,其职责是:按官府委托,根据黄册和鱼鳞册规定,负责区内田粮催征、征收、解运等事宜。因此,粮长是代官吏向农民征税和直接压迫剥削农民的工具。

②徭役

明代广泛推行徭役制度。所谓徭役,就是指明代政府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役。明代有三大徭役,即里甲正役、杂役、均徭役。

首先,里甲正役。大明律规定,里甲按户数组成,以邻近110 户组成一里,一里10甲,每甲10户,从110 户中选田地多者10户充当里长。每甲推一人当甲首。实行黄册制后,里甲人户都列在黄册中。当官府征派差役时,里甲凭黄册进行征派。每年由里长带领一甲10户到官府应役。里长和甲首的职责是:管理本里人丁地产事务,协助官府拘捕逃犯,按明律规定到指定衙门听候差遣,按惯例办理上贡物料、支付官府一年的杂泛费用,含祭祀、营造、宴飨、馈赠等。所以,里甲役是明代统治者对里甲百姓的一种剥削。

其次,杂役,又称" 杂泛" ,明史称:" 上命非时曰杂役".具体说,杂役,指的是那些由官府强迫民户承担各种非经常性的、临时的地方差役。杂役的形式有:砍薪、抬柴、修路、修河、修仓、筑城、运料、站铺、祗候、禁子、库子、门子、仓夫、皂隶、铺兵、驿夫等种。除杂役以外,明代官府还征派库物料、光禄寺厨料、太常寺牲口料、甲丁库颜料等物品。明代中叶以后,政治腐败,赋税加重,农民负担杂役也日益增多。

再次,均徭。所谓均徭,就是指明代官府按照民户丁粮多少征派的各种经常性的杂役。明朝各级政府衙门所征派的差役、折价、力差、银差等,都是均徭。所谓差役,就是指民户轮流为官府当差使。折价,是指利用粮钱等实物代替徭役。力差,就是役户亲自承担的力役。其主要形式有狱卒、库子、书手、长夫、马夫、祗候、铺兵、官驿夫等。至于银差,通常是指役户利用交纳银两代替差役。银差的形式有马匹、草料、柴薪、岁贡、牌坊、斋夫、膳夫折价等种。明朝中叶实行一条鞭后,将力差改为银差,然后又将银差并入田赋之中。另外的一种均徭,就是民壮,这是明代经常性杂役之一,它由官府从乡民中选派,专供各级官府充当差遣、拘捕、传递文书等杂役。公元1566年以后,明政府采取向役户征派银两,由官府进行招募的办法。明代的均徭,主要是根据人丁和田户多寡,将人户按里甲分为上中下三等,10年轮换一次,其征派原则是:等级高的派重差役,等级低的派轻差役。由于明代政治腐败,富户经常利用银物贿赂官吏,逃避重差役。

③一条鞭法。

明代中叶以后,由于明王朝政治腐败,贵族地主兼并土地加剧,勾结粮长里甲营私舞弊,破坏赋役制度,使黄册和鱼鳞图册,无法作为官府征收赋役的依据,造成赋役不均,财政收入减少,农民负担加重,棄田逃避赋役,导致了明政府的财政危机。明封建政权为了摆脱财政危机,实行赋役改革,并根据张居正的倡议,于公元1567-1572 年,推行一条鞭法。

所谓一条鞭法,就是指将所有各种赋役合并起来,实行计亩征银,把徭役杂税和夏税秋粮两税合而为一,由地方官吏征收解运的一种赋役制度。这是明代赋役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一条鞭法与旧式赋役制度相比,具有下列特点:

一是一条鞭法实行计亩征税,一律征银。旧式赋役制度,采取田赋两税制(夏税和秋粮),以征米麦本色为主,同时征收钱钞(即折色)。

二是一条鞭法将各种赋役种类合并为一,将力差改为官府雇役。旧式赋役制度,分为力差和银差,弊端多,役户负担重。

三是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官收官解,即委派地方官吏直接负责赋役征收。旧式赋役制则实行民征民解,即由粮长里长负责征解赋役事务。

实行一条鞭法后,统一了赋役制度,减轻了农民一些赋役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明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在实行一条鞭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与缺点。如赋役中未规定征税总额,造成农民每年负担不同;官吏变相横征暴敛,增加农民负担;出现了小条鞭,即政府的额外课派和私征现象。所以,明代的一条鞭赋役制不是一种很完善的赋役制度。

(4)加派赋役制度。

明代末期,由于土地兼并加剧,官田制度破坏,农民破产,贵族地主偷漏赋役,导致了明王朝政府财政收入锐减,造成了社会经济危机。明政府为了解决财政收入,加重赋役剥削,推行了田赋加派、杂税加派、地方私派等制度。公元1550年,明代嘉靖政府为筹军响,推行了田赋加派制度,主要是向农民加派辽响、剿响、练响,其目的是向农民搜括财物。明政府除了推行三响加派赋役外,还实行加派杂税制度,主要是向人民征收有关盐课、卫所屯田银、优免丁粮银、督抚公费银、关税、马夫祗候银、平粜仓谷银、房产税契银、典当铺酌分银、抽扣工食银等。与此同时,有些地区还实行私派,主要是明朝政府军兵向地方州、县和百姓私派粮食、豆米、骡马、军马、麻袋、钢铁锅等物资。由于赋役剥削加重,民不聊生。

(0)

相关推荐

  • 革旧鼎新,大权独揽!看朱元璋是如何打造一个高度集权的王朝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277,<明朝史话>连载02,欢迎收看. 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战,取得了君临天下的最高权力. 但是,如何保住皇帝的宝座,让朱家子孙世代保有这大好河山呢?这使朱元璋煞 ...

  • 中国历史上都出现过哪些田税改革

    中国田赋制度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我田田赋制度产生最早,也最有连贯性.在数千年中,田赋制度对我国经济历史以致整个历史的发展,都产生过多种的.有时是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古代田赋制度的丰富 ...

  • 江南万象集(一)

    江南万象集 (一) 在以明朝江南地区为背景的游戏,江南百景图中,玩家需要接手一个百废待兴,民生凋敝的江南.玩家的游戏目标就是把江南从一片荒芜的初始设定中,重新兴建起来.这种状态和江南历来带给大家的富庶 ...

  • 明代江南著名市镇的兴起

    <姑苏晚报>2021年06月21日 B06版 王为国 明朝苏州赋税之重 一直对明初苏州百姓的赋役之重有深刻的印象,但到底重到什么程度一直没有搞明白,直到了解了其赋税真相后,才有了较清晰的认 ...

  • 「赋役制度」 1.先秦、秦汉 · 经济制度专题

    赋役制度 (一)内容: ·赋税 ·徭役 ·兵役 (二)主流税种: ·土地税 ·财产税 ·人口税(丁税) ·役税(兵役.徭役) 1. 先秦: (1)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 "相地而衰征" ...

  • 【人类经济万年史】中国商代经济(下)

    文明的历程(全5册套装):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 作者:李学勤 主编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共8册 (夏商周+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套装) 作者:无 当当 中国商代经济(下 ...

  • 「人类经济万年史」中国商代经济(下)

    中国商代经济(下) 4.商代的城市与商业 在商朝统治的广阔地域内,中国的早期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也有一些较大的城市疏落出现在长江两岸.黄河流域的著名城市有商.殷.亳.蕃.雇.霍.孟等.这些城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64古希腊奴隶制(下)

    古希腊奴隶制(下) 2.奴隶制的特点.奴隶数量及其他 马克思把奴隶制度分为两种,他说:"在古代世界,商业的影响和商人资本的发展,总是以奴隶经济为其结果,不过由于出发点不同,有时只是使家长制的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76罗马帝国早期经济政策(上)

    罗马帝国早期经济政策(上) 1.早期帝国经济政策 首先,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减少国家干预.早期罗马帝国时期,经济生活的进行,几乎很少受到国家政令的限制." 除了赋税而外,我们就简直找不出政府推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77罗马帝国早期经济政策(下)

    罗马帝国早期经济政策(下) 2.帝国的财政状况 罗马帝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有2 个来源,一是赋税,二是"公役".罗马赋税可分为两类,即直接税和间接税.主要的直接税是人头税和土地税.前者 ...

  • 【人类经济万年史】122中国明代封建经济政策(上)

    中国明代封建经济政策(上)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顺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号称洪武.明代是个封建社会,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封建统治,明代历届政权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下列封 ...

  • 【人类经济万年史】124中国明代封建土地制度

    中国明代封建土地制度 明代封建土地,按其所有权特征,可分为官田和民田两大类.每一类土地占有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官田的形式和特征 " 官田,官之田也,国家所有而耕 ...

  • 【人类经济万年史】125中国明代封建地租剥削方式

    中国明代封建地租剥削方式 在明代封建社会中,地主依靠占有土地,将土地出租给农民,采取各种地租形式,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明代的地租,就是指明代封建地主占有农民或佃户剩余劳动和部分必要劳动的一种剥削方式 ...

  • 【人类经济万年史】126中国明代手工业

    中国明代手工业 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明代的手工业也日益发展和繁荣起来. 手工业发展的主要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手工业人数的增长 明代手工业是在元代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朱元璋建国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