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罪与罚,一个人最悲哀的事不是下场惨淡,而是悔悟太晚

1.

公元前208年七月的一天,烈日烧烤着大地,空气中散发着一股令人窒息的味道。

咸阳集市的某个街头,刽子手举起手中的刀具,正在等待着刑罚的开始。

李斯和他的二儿子,随着狱吏从关押的大牢里步履蹒跚地走向刑场。

李斯看着黑压压的围观人群,看着血淋淋的刑罚现场,看着生命走向终点的尽头,他眼含泪水,望向他的儿子说道,儿,我多么想和你回到从前,从上蔡东门出去打猎,逐掠野兔啊。

他的儿子听罢,痛声大哭,父亲,咱们再也回不去了。

是的,再也回不去了。

李斯的生命终究停留在了历史的那一刻。

不知道那时的他是否有曾后悔的一瞬?

是真的觉得自己错了,还是觉得命运捉弄人罢了?

富贵至极,最终还是没有保住余生的安和。

李斯的眼中渐渐失去了光辉,直至那道光化为灰烬。

权力,财富,都是烟云,到头来,都不曾属于自己,疲劳一世,尽是一场空,着实令人可悲可泣啊!

2.

李斯是秦朝的开国功臣,秦始皇如果没有李斯的协助,基本上一统天下这样的大事,根本干不成。

比如制定秦法,统一文字、尺度等等,还有皇帝巡游,以及秦国上下大大小小的事务,李斯基本上都参与了。

李斯能够遇到秦始皇,是他的荣幸。

因为他们两个人,本来就是一路人。

秦始皇不喜欢仁义虚假的那一套,他讲法,他需要的就是把所有的事情都制定一个标准,你们按要求做,都给我执行下去。

所以,他迫切地需要一个能力和执行力超强的人,这个人就是李斯。

他和秦始皇的组合基本上就是天下无敌,总之,按照“法”的要求,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3.

李斯的才华毋庸置疑。

他曾经师从荀子,与韩非子是好兄弟,他懂儒家,也懂法家,他更懂得帝王的需求。

他还是吕不韦门客的时候,就曾上书《谏逐客书》,向秦王指明秦国不能搞封锁国家,驱逐人才的策略,要发展,就要引进人才,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智慧为秦国做出贡献。

秦始皇说妙,你说得不错!

于是,李斯逐渐得到了重用。

他从廷庭,位至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富贵,显赫至极。

他的大儿子李由从三川请假回咸阳的时候,李斯只是摆了一顿普通的酒席,朝中上下的文武官员皆来祝贺。

门口的车马成千上万,堵得水泄不通。

那时的李斯尚且还有那么一丝的清醒,他站在庭院之中,有一瞬的恍惚,他觉着这个世界特别不真实。

该得到的我都得到了,这一切真的属于我吗?也许有一天我会不会失去呢?我的归宿到底在哪里呢?

一直以来,李斯的目的都很明确。

他出生清寒,本是楚国上蔡的一介布衣,但是他一心想要往上爬。

他很明白,权力,富贵,意味着自己拥有了话语权,而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只会被人看扁。

李斯很早的时候,就看清了这个社会的真相。

他曾经当小官的时候,在粮仓里看到偷食的老鼠,大摇大摆,吃得肥胖体壮,见了人都不逃跑,而那些逃窜在厕所的小鼠,不仅瘦骨嶙峋,人还未走近,便吓得到处蹦跳。

人和鼠,有什么区别。

都是为了活着。

既然活着,那就要做人上人。

或许,李斯把权贵当作了他奋斗的终身目标。

尽管,他也通晓儒家经典,但是所谓的仁义道德都是虚的,只有看得见的东西,才是自己能够把握的。

4.

一直以来,秦国的舞台除了秦始皇,便是李斯的。

直到秦始皇驾崩,一切才产生了变化。

秦始皇巡游时,病死在了沙丘,这个秘密当时只有最亲近的几个人知道。

李斯知道,赵高知道,还有贴身侍奉秦始皇的几位宦官知道,除此之外,没人知道。

于是,赵高玩起了阴谋,动了鬼心思。

秦始皇原本给长子扶苏写了遗书,让他赶快回咸阳处理后事,毫无疑问,王位原本是让扶苏来继承的。

但是,赵高不那么想。

他联合了二皇子胡亥,说服了李斯,假传圣旨,逼扶苏自杀,扶持胡亥登上了皇位。

因为,胡亥是从小跟着他学习法吏的,他对胡亥知根知底,更好操控。

如果李斯能够站在他这一边,那么他这步棋的胜算就很大。

李斯之所以会站在赵高这边,就是因为赵高告诉他你现在有两个选择,第一,拥立扶苏。扶苏本身倾向于儒家思想,而且但扶苏最信任的人是蒙恬,你想想,一旦扶苏上台,到时候还有你丞相的位子么?说不定,不治你的罪都算对你客气了。

那么第二,就是让胡亥称帝。你还是当你的丞相。现在咱们是一伙的,以我对胡亥最了解,一切出不了大问题。

李斯权衡再三,选择了第二种方式。于是,他的命运与赵高,胡亥深切地绑在了一起。

其实,我为李斯想了想,他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早在秦始皇还没有挂掉的时候,李斯就应该退了。

他明明知道自己位高权重。

但是,他也不可能不知道在秦始皇一味讲法的治理下,国家早就出现了弊端。

范蠡曾说: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详。”

意思是一个普通人让他去做生意赚了大钱,去做官官至丞相,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他长久在这样的盛名之下,不一定是好事。

李斯这么精明能干,读了那么多书的人,这个道理会不晓得?

可是,他或许从未想过。

他要的就是这个位子。

在他看来,拥有这个位子,就是拥有一切。

5.

只是,李斯低估了赵高的野心,也高估了胡亥的能力。

他以为,他还能和以前一样,为皇帝出谋划策就能够得到重用,国家也能一如既往的治理下去。

可是,胡亥不是秦始皇啊。

他就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他以为做皇帝就是来享受的,什么苦啊,罪啊,就让人民去承担好了。再不济,也有赵高,反正我信任他,一切他都可以给我搞定。

所以,秦法更加苛刻,人民更加苦逼,朝堂之上,边境之外的危机更加棘手。

然而,更麻烦的问题在于赵高的野心也在日益膨胀。

他想要权力,他只想让胡亥玩弄在他的手掌之中。

他故意挑唆胡亥与李斯之间的关系。

不但李斯的奏折根本提不上去,后来,他连胡亥的面都见不着。

他好不容易逮了个机会去见胡亥,结果赵高把他安排在胡亥与美人厮混的时候。

这多尴尬,好好的调情都被你搅黄了。

这也就算了,关键李斯还参了赵高一笔。

胡亥超级超级生气,直接把李斯给抓起来了。

那时的李斯还是很天真,他以为自己一心为了国家,胡亥总会看到他的真心,自己总有翻身的可能。

只是,他不知道,他曾经的“盟友”赵高,和皇帝胡亥正在打着小算盘,要把他腰斩了,从此让他再也没有登上朝堂的可能。

李斯大概不会知道,人心是如此的恶毒。

就像当初他毒死自己的同门师弟韩非子一样,有一天,他也会成为别人手中的肉爼。

6.

司马迁评价他:

“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

就是说李斯从一个普通的平民,游历诸侯,最后入秦,得到秦始皇的重用,功高盖世,位列三公,已经很了不起了。李斯他本来就精通儒家六艺的宗旨,但是他没有因此请谏皇上,却依附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严加令则,导致国家内部出现混乱,李斯没有反应过来,直到最后一刻,诸侯叛乱,他才想起来要改变,但是已经晚了。

其实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司马迁还是非常肯定李斯的功劳的,他说“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可是,他最后的结局不仅仅是当时时局的改变,也是咎由自取。

因为他看重的就是权力,富贵。

当秦始皇驾崩以后,无论是扶苏还是胡亥坐上皇位,都不可能和秦始皇在位时一样了。

李斯是丞相,对于扶苏和胡亥两个人的秉性脾气,他不可能不了解,他应该最明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可是一切的变化还是超出李斯的预期。

即便在监狱中,李斯还在期待着胡亥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自己还有翻牌的可能。

直到最后一刻,他走上刑场,他才反应过来,一切都完蛋了。

他想起曾经,他想起过去,如果当初,他什么都没有,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番生活呢?

可惜,他已经没有时间考虑了。

大概,他已经沉陷在富贵和权力之中太久了。

他已经迷失了自己。

《论语》说: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不讲仁德的人无法长久处于贫穷之中,也无法长久处于安乐之中,仁德之人遵循仁道,智慧之人也会去做有利于仁德的人。

仁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修为,他有足够的精神力量,他就不会因为外界的因素而改变自己。

你足够理性、强大,你就无须外界的一切来定义你自己。

一个人最难的事其实是认识自己。

人生哪,就是一场轮回,从始到终,我们就是在认识自己。

(0)

相关推荐